陈升:老男人的魅力正当时
在音乐领域,但凡一个男人过了不惑、知天命之年,步入怪叔叔、老男人的行列,那心态便真的是自由自在,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起来。除了极少数老气横秋的大叔愈加乖戾、神经质外,极大多数的老男人因浸染了一种叫沧桑岁月的东西而散发出来的魅力似乎是一般人难以阻挡的。
在摇滚音乐史上,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被推上巨星、偶像神坛的多是些英年早逝的天才。哪些自杀的或早死的摇滚明星身上的光芒耀眼得已够刺目,但这并不妨碍后来的歌迷为其继续夯实偶像基座、增加天才冠冕。比如Jim Morrison 、Jimi Hendrix、Kurt Cobain、John Lennon……早逝的人因生命的急速燃烧,似乎契合了人们对摇滚关于理想、青春、热血、年轻的想象与期待。尽管在一个后现代艳俗泛滥和犬儒主义盛行的时代,“娱乐至死”成为第一要义,死已不足为奇,一切被恶搞化、娱乐化和庸俗化。你要真还认真地在严肃、认真地谈理想、谈改变、谈社会责任感的时候定有被讥之为装逼的危险。
如果一个人还能坚持纯洁地抒情的话,他要么是在自顾自地无比蛋疼地泪流满面抬头45度角仰望星空,要么就是使压根儿不屑于众口铄金的侵蚀力。再细数摇滚史,也有那么一帮由老男人组成的摇滚老炮们老而弥坚,以温吞之火不紧不慢地慢慢发力,内敛、沉稳、低调,为人温润光洁如玉,嗓音沧桑醇厚如酒,不偏不执,风淡云轻,在不经意间缓缓唱出时间之流转、人生之变故、爱恨之无奈,黯然销魂,就是闭眼哼唱也足以秒杀无数少女之心。这样的名单也能开出一大串,比如Bob Dylan、Leonard Cohen、Tom Waits、Sting、Chris Rea……貌似现在的小姑娘都喜欢老男人,不少人觉得年纪大的人有魅力。
扯远了。1958年出生于彰化的老男人陈升在歌坛也算是混了二十多年的大叔了,近两年在大陆虽有走火之象,尽管《把悲伤留给自己》、《北京一夜》传唱一时,陈升依然是不温不火,继续在小众独立音乐圈中谈笑风生。自1988年之后,陈升几乎以每年一张专辑的速度向世人证明了他不竭的旺盛创作力。有趣的是,在谈到台湾另一个老男人罗大佑时,陈升说:“我曾经说过我写的东西是外面的世界,流浪狗流浪汉,在地上爬的人,罗大佑写的是在屋子里吹冷气的人,那些达官贵人的心酸和无奈。”
与罗大佑式的精英主义自喟和心酸不同,陈升更接近于平民,尽管自年轻时就带着一股浓厚的文艺气息,可这种气息是鲜活而生猛的,是与外面世界息息相关的。一直以来,陈升都被誉为用音乐写诗的男人。这种男人自由、快意、洒脱、注重自我与情感表达,不偏不执,坚持自我的风格而不为外物所动。他所写下的,他所唱出的,必是他所深切关注的,所包含深情爱恋的。
《P.S,是的,我在台北。》,双CD,十六首歌,或欢畅,或悲怆;时而奔放酣畅,时而抑郁深情;“击鼓骂曹”式的快意调侃有之,嬉笑怒骂式的轻松戏谑亦有之,一改往日的升式情歌的含情脉脉。风格的多变杂糅令人惊叹,能熔如此多的风格于一炉而不显突兀和怪异亦不多见。由此说升哥的功力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大概不为过吧。
与以往深情款款的升式情歌不同,这张专辑简单、直接,以朴实的手法记录着一座叫台北的城市。“他们一直都在污染这个城市,我做这张唱片是为给城市做一个标记,”陈升说。一个有故事的老男人以音乐的形式保存了一个城市近三十年的记忆,鲜活而温情。
引子的小喇叭以低低的声音拉开故事的序幕,低沉而悠扬。一切开始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市井气息扑面而来,伴随着它的喧嚣与纷扰。“忠孝东路走一回,有没有让你想起谁”。在台北生活了三十年的陈升将视角投在那些市井中芸芸众生身上,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的忧愁悲喜都在一首首歌中被记录、被抒写。
在《老鼠万岁》中,陈升以鼠喻人,寓言化的故事充满戏剧性的张力,最后不忘嘲讽“总统鼠”阿扁先生:“喔,你不要再骗我,我知道你就是那个WALA欠我钱的阿扁”。《巴西万岁》、《自以为……是忧郁症》、《自以为……没大头症》、《食蚁兽》,社会百态、世间万象都一一在陈升的歌声中得到熔炼、蒸腾,热烈而激快。陈升以冷眼看穿城市人的现代病:自私、冷漠、自大、虚伪……作为一个对社会现象发声的音乐人,陈升的眼角独特,言辞犀利,观点毒辣,但他并不以高高在上的痛斥、控诉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意见,嘲讽中透露出一种关注的温情,畅所欲言中完成一个音乐人对社会责任的承担。
似乎每个男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个女性作为倾诉对象。汪峰的《妈妈》、张楚的《姐姐》、左小祖咒的《小莉》和阿丝玛,还有陈升的《妹妹》。见惯了升哥绵厚柔情与放浪形骸,蓦的听他在《妹妹》中的噙泪怅然还是不禁让人深深动容。“爱是浮云爱是晴天,只能互相依偎着飘向天边。不曾爱过不曾犯错怎么可以就在相逢的最初说再见。妹妹在无心之间伤了心,凡人都在用一生来试验爱的真言。”而那种因时间流逝而旧爱难寻的伤痛和任时间流转而痴悔不改的执着,这些,多情的人又何必再问呢。“深夜的台北有点凉,这样的深夜你睡了没?”老男人的爱不在与年轻人一样热烈、痴狂,更多的是冷静、包容与默默的关爱和守望。
《六张犁人》,六张犁是那些回不去故乡的老兵在台北最后的场面之地,历史的悲情,乡愁的苦涩,岁月的流逝,“台北不是我的家,我家乡这个季节飞舞着柳絮,但我异乡人的身份啊,已逐渐模糊”简单的词句,朴实的表达,却直击人心,令听者无不动容,怆然泪下。
在黄白色的专辑封面上,街上车来人往,城市喧嚣纷扰依旧。一个男人驻足街头,面带微笑,温暖而安静。简单、朴实的记录和感动,一座城市的沉重与伤痛、悲情与欢乐,温暖与忧喜,一日延续着一日。当我反复听完这张专辑时,想起不久前读完的那本《我们台湾这些年》,那些苦涩的记忆不是仅仅属于陈升一个人,更是属于一代人甚至几代人。
2010.7.15
在摇滚音乐史上,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被推上巨星、偶像神坛的多是些英年早逝的天才。哪些自杀的或早死的摇滚明星身上的光芒耀眼得已够刺目,但这并不妨碍后来的歌迷为其继续夯实偶像基座、增加天才冠冕。比如Jim Morrison 、Jimi Hendrix、Kurt Cobain、John Lennon……早逝的人因生命的急速燃烧,似乎契合了人们对摇滚关于理想、青春、热血、年轻的想象与期待。尽管在一个后现代艳俗泛滥和犬儒主义盛行的时代,“娱乐至死”成为第一要义,死已不足为奇,一切被恶搞化、娱乐化和庸俗化。你要真还认真地在严肃、认真地谈理想、谈改变、谈社会责任感的时候定有被讥之为装逼的危险。
如果一个人还能坚持纯洁地抒情的话,他要么是在自顾自地无比蛋疼地泪流满面抬头45度角仰望星空,要么就是使压根儿不屑于众口铄金的侵蚀力。再细数摇滚史,也有那么一帮由老男人组成的摇滚老炮们老而弥坚,以温吞之火不紧不慢地慢慢发力,内敛、沉稳、低调,为人温润光洁如玉,嗓音沧桑醇厚如酒,不偏不执,风淡云轻,在不经意间缓缓唱出时间之流转、人生之变故、爱恨之无奈,黯然销魂,就是闭眼哼唱也足以秒杀无数少女之心。这样的名单也能开出一大串,比如Bob Dylan、Leonard Cohen、Tom Waits、Sting、Chris Rea……貌似现在的小姑娘都喜欢老男人,不少人觉得年纪大的人有魅力。
扯远了。1958年出生于彰化的老男人陈升在歌坛也算是混了二十多年的大叔了,近两年在大陆虽有走火之象,尽管《把悲伤留给自己》、《北京一夜》传唱一时,陈升依然是不温不火,继续在小众独立音乐圈中谈笑风生。自1988年之后,陈升几乎以每年一张专辑的速度向世人证明了他不竭的旺盛创作力。有趣的是,在谈到台湾另一个老男人罗大佑时,陈升说:“我曾经说过我写的东西是外面的世界,流浪狗流浪汉,在地上爬的人,罗大佑写的是在屋子里吹冷气的人,那些达官贵人的心酸和无奈。”
与罗大佑式的精英主义自喟和心酸不同,陈升更接近于平民,尽管自年轻时就带着一股浓厚的文艺气息,可这种气息是鲜活而生猛的,是与外面世界息息相关的。一直以来,陈升都被誉为用音乐写诗的男人。这种男人自由、快意、洒脱、注重自我与情感表达,不偏不执,坚持自我的风格而不为外物所动。他所写下的,他所唱出的,必是他所深切关注的,所包含深情爱恋的。
《P.S,是的,我在台北。》,双CD,十六首歌,或欢畅,或悲怆;时而奔放酣畅,时而抑郁深情;“击鼓骂曹”式的快意调侃有之,嬉笑怒骂式的轻松戏谑亦有之,一改往日的升式情歌的含情脉脉。风格的多变杂糅令人惊叹,能熔如此多的风格于一炉而不显突兀和怪异亦不多见。由此说升哥的功力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大概不为过吧。
与以往深情款款的升式情歌不同,这张专辑简单、直接,以朴实的手法记录着一座叫台北的城市。“他们一直都在污染这个城市,我做这张唱片是为给城市做一个标记,”陈升说。一个有故事的老男人以音乐的形式保存了一个城市近三十年的记忆,鲜活而温情。
引子的小喇叭以低低的声音拉开故事的序幕,低沉而悠扬。一切开始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市井气息扑面而来,伴随着它的喧嚣与纷扰。“忠孝东路走一回,有没有让你想起谁”。在台北生活了三十年的陈升将视角投在那些市井中芸芸众生身上,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的忧愁悲喜都在一首首歌中被记录、被抒写。
在《老鼠万岁》中,陈升以鼠喻人,寓言化的故事充满戏剧性的张力,最后不忘嘲讽“总统鼠”阿扁先生:“喔,你不要再骗我,我知道你就是那个WALA欠我钱的阿扁”。《巴西万岁》、《自以为……是忧郁症》、《自以为……没大头症》、《食蚁兽》,社会百态、世间万象都一一在陈升的歌声中得到熔炼、蒸腾,热烈而激快。陈升以冷眼看穿城市人的现代病:自私、冷漠、自大、虚伪……作为一个对社会现象发声的音乐人,陈升的眼角独特,言辞犀利,观点毒辣,但他并不以高高在上的痛斥、控诉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意见,嘲讽中透露出一种关注的温情,畅所欲言中完成一个音乐人对社会责任的承担。
似乎每个男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个女性作为倾诉对象。汪峰的《妈妈》、张楚的《姐姐》、左小祖咒的《小莉》和阿丝玛,还有陈升的《妹妹》。见惯了升哥绵厚柔情与放浪形骸,蓦的听他在《妹妹》中的噙泪怅然还是不禁让人深深动容。“爱是浮云爱是晴天,只能互相依偎着飘向天边。不曾爱过不曾犯错怎么可以就在相逢的最初说再见。妹妹在无心之间伤了心,凡人都在用一生来试验爱的真言。”而那种因时间流逝而旧爱难寻的伤痛和任时间流转而痴悔不改的执着,这些,多情的人又何必再问呢。“深夜的台北有点凉,这样的深夜你睡了没?”老男人的爱不在与年轻人一样热烈、痴狂,更多的是冷静、包容与默默的关爱和守望。
《六张犁人》,六张犁是那些回不去故乡的老兵在台北最后的场面之地,历史的悲情,乡愁的苦涩,岁月的流逝,“台北不是我的家,我家乡这个季节飞舞着柳絮,但我异乡人的身份啊,已逐渐模糊”简单的词句,朴实的表达,却直击人心,令听者无不动容,怆然泪下。
在黄白色的专辑封面上,街上车来人往,城市喧嚣纷扰依旧。一个男人驻足街头,面带微笑,温暖而安静。简单、朴实的记录和感动,一座城市的沉重与伤痛、悲情与欢乐,温暖与忧喜,一日延续着一日。当我反复听完这张专辑时,想起不久前读完的那本《我们台湾这些年》,那些苦涩的记忆不是仅仅属于陈升一个人,更是属于一代人甚至几代人。
2010.7.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