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耗,共情,抽象

做哪件事,做那件事
回顾过去与放眼未来是好事,但关注太多就会耗费大量精力。对此我深有体会,不论是寻找一个新的住所,还是更换一台手机,只要事情没落地,精力就被不停的消耗。
判断或选择能被分成两个维度:横向与纵向。横向是说,在此刻面对同一件事情,你有多少个可选项。纵向是说,在一段时间内你有多少个选项。
不可否认,相比于原始人,现代人在不同维度上的选择更多,比方说需购买一台手机,你会有非常多的选择和分支。而在上一个时刻做出了购买xxx手机的决定后,下一个时刻又要面临午饭吃什么的选择。
在决策中,我们运用理智和感受,去学习、思考和比较。而心智的消耗,更多的是落在事前无意义的担忧与彷徨,以及事情过去后的悔恨。
结合刚才提到的,选择有不同维度。我忽然想到,任意维度下,可选项的增加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决策的风险。
举个吃东西的例子:通过劳累的狩猎,获得了一块肉。此时的决策就比较单一,吃与不吃,不会涉及例如吃其它肉,或下一顿还吃不吃的选项(毕竟这顿吃完,下顿就没了),这时候的决策风险就比较高。但如果楼下有十个饭馆,营业到深夜。即使选错了一家店,大不了下一顿换一家店,损失不算有多大。
由于备选项的增多,决策后的风险被稀释了。从逻辑上讲,心智的消耗或后悔的感觉应该也会被稀释,可矛盾的是,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选择,我们越来越累了。
有馒头和面条,本是一件好事,但还得去费神费力的挑选,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对此,我认为彼得德鲁克提出了一种非常好的解决方案。他在书中写道,做决策应遵循下述的框架:
- 只要收益远大于代价,就去做
- 如果选择了去做,那么就要做到底
非常精悍的想法。决策之前,衡量收益与代价,如果收益大,那么久应该去做,这解决了事前犹犹豫豫、反复横跳的问题。决策之后,就要一直坚持做下去,这解决了,事后由于后悔导致精力的消耗。

其实,多选项的出现,更多彰显的是人类的智慧,至于精力的消耗,其实是它的副产物,或说是它带来的影响。它主要解决的是人们面临的种种现实问题,而至于从中衍生出来的新的问题,很大一部分事我们自身的问题。因此,从这个角度去看,这其实没有什么矛盾。
彼得德鲁克所建议的,是给予我们做某些事的「限制」,让我们的心智能够对「选择做什么事」和「做这件事」加以辨别和区分,并驱使我们去更好的完成眼下这件事情。
愿其能够融入到我们生活的实践中去。
共情与抽象
最近读了一本荣格写的《心理学与文学》。
其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探讨文学或艺术作品。书虽然不厚,但不知是翻译问题,还是由于语言太古早了,读起来磕磕绊绊的。即便如此,书中对于心灵的描述仍十分朦胧与优雅,吸引着我持续读下去。
作者在章节中描述了两种心灵状态,共情与抽象。共情,是将自身的情感向外投射,属于外倾型。抽象,是将世间万物加以归纳和总结,属于内倾型。同时,他引述了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酒神和日神的例子,详细阐述了两种状态。其中酒神代表的就是共情,日神则代表抽象。虽然荣格没有明确表明自己的偏好,但从他的言语及叙述中能够看出,他更倾向于酒神精神。
他是这样描述酒神与艺术的:
由是,人在酒神狂欢中发现了自己:异化的自然再次欢庆她与自己的浪子——人——之间的和解。每个人都觉得不仅同相邻的一切一致、和解、融洽了,而且是与它们完全一体化了。他的个性完全消失了,“人不再是艺术家,他变成了艺术品”,“自然的全部艺术就在沉醉的迷狂中得到显现”。这就是说,创造的冲动(或者说本能形式下的力比多)控制了个人,好像他是一个客体,并且把他当工具来使用,或作为他自身的表现。
它们完全一体了,读的我心一暖。
他认为艺术不应该只停留在观赏、品味与评论,如果这样看艺术,就显得非常枯燥和乏味。从艺术以及背后的作者,更多的可以解读出人类共通的元素,即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是荣格一直贯彻的概念,它通过原型得以展现,而原型也可以从艺术作品中得以显现。当然,荣格的心理学在我们多数人看来,并不能严格的叫做「心理学」,因为它并不具备可证伪性。他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人文社会历史学家,会从更加宏达的背景切入,去讨论我们从未验证过的心灵问题。

在这本书中,他还评述了一些其它著作,例如《尤利西斯》。他提到,「就是这样读到了七百三十五页,心里满是绝望,半途中还睡着了两次」。这段笑死了,有时我自己看书也是这样,看着看着就睡着了。如此说来,我离成为大师也不远了。
我下载的是他一套文集,上述内容只是其中一本。在接下来阅读中,如果还有些有意思的观点和角度,我也会尝试分享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