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探究记录1号
尝试探究各位哲学家,社会学家思维方式,争取获得对他们的清晰认知,最终综合内化于自身。以日记形式记之以表明自我性,非公开性质,谨供自省之用。如若有不足或浅薄之处,还请偶尔读到之人略之或加以点拨,甚为感激。
今欲从米尔斯《社会学想象力》和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各取两个段落,内外部进行拆解比较,如能发现任何一点可用之处,便足以。
米尔斯的执笔大多以人或群体落脚点,惯于从人的角度出发去阐述想法。读者很容易从中理解社会的现实而获得共鸣。在读完米尔斯的著作后,其著作里的社会群体形态和意识状态,大概率会被读者吸收和认可。这是我最喜欢《社会学想象力》这本著作的缘由之一。
以下一段为例,研究阐述结构和演绎的形式:
具有社会学想象力的人,就更有能力在理解更大的历史景观时,思考它对于形形色色的个体的内在生命与外在生涯的意义。社会学的想象力有助于他考虑,个体陷于一团混沌的日常体验时,如何常常对自己的社会位置产生虚假的意识。在这一团混沌中,人们可以探寻现代社会的框架,进而从此框架中梳理出各色男女的心理状态。由此便可将个体的那些不安转为明确困扰;而公众也不再漠然,转而关注公共论题。
这种想象力的第一项成果:即体现社会科学的第一个教益,就是让人们认识到,个体若想理解自己的体验,估测自己的命运,就必须将自己定位到所处的时代;他要想知晓自己的生活机会,就必须搞清楚所有与自己境遇相同的个体的生活机会。这个教益往往会是痛苦的一课,但又常常让人回味无穷。
这两段描述的主体又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第一段是站在具有社会想象力的人观察的角度,围绕个体表明社会学想象力的具体含义即历史与个人,社会与个人,个人的困惑与形形色色的人。他是站在第三者的观察角度来看待的;第二段参与者获得成果的角度来阐述,个体看待自己需要的因素,定位时代,寻找群体,甚至于描述直观感受(痛苦的一课,但又常常回味无穷)。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普遍的逻辑抽掉知识的所有内容,并且指望从别的无论什么地方给予它表象,以便首先把这些表象转化成概念;这是分析地进行的。与此相反,先验逻辑面临的是是一种先验感性论向它呈现的先天感性杂多,为的是给纯粹知性概念提供一种材料,没有这种材料这些概念就会没有任何内容,从而完全是空洞的。空间和时间包含着先天纯直观的杂多,但尽管如此却属于我们心灵的感受性的条件,心灵惟有在这些条件下才能够接受对象的表象,因而表象在必然在任何时候都刺激对象的概念。不过,我们的思维的自发性要求这种杂多首先以某种方式被审视、接受和结合,以便用它构成一种知识。这种行为我称之为综合。
这段在讲:普通的逻辑和先验的逻辑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普通逻辑没有提前给的表象,而先验的逻辑则有先天的感性杂多作为基础。先天的感性杂多和对象的表象参杂一起,影响对象的概念。思维的自发性以这种感性的杂多作为对象被审查,被接受,被联系。
康德的思路很清楚,通过对比普通的逻辑和先验的逻辑,直接引出了先天的感性杂多,其结着被解释之,然后再连接到对象的概念,进而讲到思维的自发性,引出综合。环环相扣似地引出了通过概念引出主题。
米尔斯地风格,好像是选定一个点,围绕这个点上下左右充实这个整体,最后使这个画面360度得以丰满完整呈现。
康德地思路更像是一条小道,不讲大小,只讲贯通,沿着一条线缜密地走下去即可。当然其文字中也没有米尔斯那种的主体性。康德的写法是不是有点象小说,梁羽生的小说,咱来一段,看看
飞凤潜龙前两段:剑戟如林,刀枪似雪。白玉堂前的两排卫士,人人都是睁大了眼睛,目光集中再一个少年武士的身上。这少年武士对周围的一切却似而不见,听而不闻。众人的目光集中再他的身上,他也在全神贯注地盯着另一个人。这是一个躺在胡床上的病人,穿的使金国御林军军官的服饰,神赐啊魁梧,但面如金纸,气息奄奄,好似随时都会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