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记
查看话题 >Spark-2021第27.1周“美在和同-中国美术馆藏古今中外经典美术作品展”青岛首站特别篇
1.
有点神奇,我今天在一天之内看了毕加索、安迪沃霍尔、瓦萨雷利,还看了朱耷、徐渭、石涛,还有齐白石、徐悲鸿、吴昌硕、黄宾虹、傅抱石、林风眠、潘天寿、李可染、吴冠中——没有文字游戏、不是标题党、都是真迹、就在家门口。

2.
唯一的代价就是,它和某商业楼盘的高空体验项目是通票,所以甭管你愿不愿意,必须在81楼的钢化玻璃上摁头被迫俯瞰青岛全景……像我这种恐高恐飞恐水恐密闭恐深海恐太空you name it恐一切的怂货,要不是为了看画展,谁来受这罪?!

当然对于大妈团和网红景点打卡爱好者来说的话,画展反而像搭上的项目了。

我在400米高空全程紧贴中轴线,始终保持距离边缘两米远,逮着个工作人员就问:这一趴可以结束了吗?画展在哪??
工作人员:您确定现在就结束吗?下了扶梯就不能返回了哦?
我:是的我确定确定确定快放过我吧大哥要不我当场给您磕一个要疯了毁灭吧赶紧的
3.
开始说正事,之所以能凑齐中外这么多名家,那是因为这些作品都是中国美术馆的馆藏(国外艺术家的作品大多是私人藏家捐赠),中国美术馆观搞了这么一个“典藏活化”的概念,大概意思就是以不同的主题,分批次、分种类在国内各大城市巡展,第一站就是青岛。
《带鸟的步兵》,是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四件毕加索作品之一。

毕加索应该就是那种画家中的摇滚明星了,又popular又酷,大众接受度又极高,哪怕你再现代艺术门外汉,也至少能看懂一两幅毕加索吧?总之他已经尽量在用大家能听懂的语言去表达了。
《带鸟的步兵》也是一样,一个白发苍苍布满皱纹的老年士兵,一只手握着象征战争的兵刃,另一只手在给象征和平的白鸽喂水——这还有啥看不懂的?不就是毕加索一贯的反战主题吗?将这两种矛盾的行为放在一个人物身上,体现人的异化和辩证主义思考。
一些再明显不过的细节:手握的是刀刃而不是刀柄,暗示战争的参与者同时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带着花边的鲜艳蓝色的军装,表明他的贵族身份。
值得一提的是,步兵是毕加索画中经常出现的题材,而且他往往用步兵来象征自己,年轻时候画的士兵大都是体现爱情与征服,到他人老了,画中的步兵就也老了,五官纠结扭曲,眼眶深陷眼袋浮肿,疲惫不堪。
我印象里的毕加索总是照片里意气风发游刃有余的样子,穿着蓝白条的海魂衫,戴个红色的贝雷帽,嘴上叼一把欧皮耐尔小刀,他是个战士啊,或者更像个游侠。活着的时候作品就值大钱,没吃过什么大苦也没受过什么大委屈,最爽的是拿起画笔想骂谁就骂谁,想怎么骂就怎么骂,骂完还有人给叫好,这就是所有搞艺术的人最理想的境界了吧,还要啥自行车啊。
而看完这幅作品,我的想法还是有动摇的。与生活过招几十年,垂垂老矣的时候还是会疲惫啊,哪怕你是毕加索,也逃不过生活这妈惹法克。
4.
安迪沃霍尔《彼得·路德维希的肖像画》,是彼得·路德维希本人捐给国家美术馆的,他本人其实是个很有名的社会学家,不仅是个狂热收藏现代艺术的粉丝,而且还和好多现代艺术家成为了好朋友,其中就包括沃霍尔——专门给他画幅画送给他,这得什么交情。

做梦素材🈶️:你就想象有一天你的爱豆发了一张EP,是专门以你名字命名的,歌词以你为主题进行创作,什么概念?这不得上天?被饭圈姐妹联合封杀?
说回作品本身,还是很典型的沃霍尔人物画像风格。简洁的线条,明亮的色块,看起来简单,但寥寥几笔能表达作者和创作对象两者的情绪和特质,这其实是不容易的,艺术就是这样,越简单的越难。
关于安迪沃霍尔,我之前一直有一个迷思,众所周知他的作品都是“印”出来的,那具体是怎么印?总不能拿ps画完了找个A4纸打印机打出来吧?
后来我仔细研究了这个事,他这个所谓“丝网印刷”,其实还是需要一步一步的手工步骤,能体现作者很多即时的灵感。原始的照片经过曝光、转印、划开之后,还要用丙烯再强调细节。总之是个技术活儿,并不是咱想象的自动化控制流水线作业。
听说北京UCCA今年夏天正在搞一个安迪沃霍尔的展,我现在别无所愿,就是想去看。如果看不了,我就以头抢地、就地自裁,简称:不活了。安迪沃霍尔不算我最喜欢的艺术家,你要是掰着指头算算,可能前五都排不了,但是他在艺术史上什么地位还用我说吗?这种热闹我都不凑这种热点我都不蹭我还是我吗??Flag立好了,就今年夏天,腿儿着我也要腿儿去北京。
5.
瓦萨雷利,听这名字不熟,但他的作品你应该看着非常眼熟——

乍一看第一反应:哇——真圆,是用圆规画的吗?
——还真是。瓦萨雷利也算开创性的使用了圆规、尺等工具来画画。他作为欧普艺术之父,受到了包豪斯艺术、康定斯基的影响,开创了这种用圈圈线线点点来营造一种科技感现代感十足的画派,甚至知名汽车品牌雷诺,那个看起来很立体的菱形车标,也是瓦萨雷利设计的。
“欧普艺术”,和波普艺术一字之差,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波普艺术的另一个音译版本,其实大错特错,这俩不仅是两个概念,而且瓦斯雷利还热衷于diss波普艺术,说它“太鄙俗”,只负责吸引观众却不能让观众有参与感,没有情感和体验感。
分享我一个既偏颇又狭隘不保证一定对的区分方法:同样是圆圈,你看着红红绿绿一堆吸引眼球的鲜艳颜色,视觉上很平面,甚至有点漫威漫画的画风,那就是波普艺术。而如果它呈现的是一种立体效果,要么朝外凸要么往里凹,甚至有那么一瞬间你觉得画面是在动——那不用问,八成就是欧普艺术。
看一会儿之后的第二反应:啊——真晕!
——晕就对了, "欧普艺术"又被称作"视觉效应艺术"或者"光效应艺术",是利用人类视觉上的错视所绘制而成的绘画艺术。说白了,他就是想要通过绘画达到一种视知觉的运动感和闪烁感,让你眩晕或者有视幻效果他的目的就达到了。
相信你一定在网络上或者杂志教材上看到好多让人产生错觉的图吧?什么“线不是直的”什么“画面在动”之类的,很多都是欧普艺术家的创作。我觉得欧普艺术应该是绘画艺术中非常偏理性的一派,你甚至很难定义他们是艺术家还是科学家。
但虽然如此,并不代表他们在审美上的价值就降低了,他们对后来的时尚和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多看几幅欧普艺术的画你就会惊呼——诶?这不是纪梵希吗?这不是亚历山大·麦昆吗?这不Celine吗?一代代的设计师受到欧普艺术的影响,将简单的几何图形、线条玩出了花样。
其实道理很简单,但凡一个多少懂点时尚搭配的人肯定都懂的,只要把胸部和臀部的格纹/图形/线条放大,不就能产生丰胸、翘臀的效果吗?同样的,把线条缩小,那岂不就是想瘦哪里点哪里?这不就是常规操作嘛😎
6.
再接下来就是中国画了……说实话,中国画对我来说就有点超出射程范围了。这东西真的很难懂,我也经常是看不出一幅画“好”或者“不好”来。所以只能能少说就少说,谈谈不负责任的主观感受。

朱耷应该不用多说,但凡在中学美术课上没睡觉的,应该多少都对他有点了解。同时他又很有在社交网络时代做网红的特质,作为表情包大户,自创的“万物皆可翻白眼”系列真的是放哪都好用。我现在就是每天都要问300遍八大山人割割为什么还没大火,你知道在越发魔幻现实主义到做什么表情都是罪的2021,我们真的需要一些朝天白眼,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活下去。
有人说朱耷是中国古代的梵高,我觉得这话不贴切,儒学独尊的文化氛围下很难培养出梵高这样的人。但不得不承认朱耷和梵高很相似,都与时代格格不入,遭人非议、离群索居,而且都是神经病,梵高发疯了就割自己耳朵,朱耷也没好到哪去,还俗之后疯了整一年,才渐渐好起来。
为什么艺术家老爱发疯?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解答的是另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能当艺术家?
私以为,甭管他什么风格,你是豪放也好婉约也罢,写实主义也好野兽派也罢,你必须对这个世界有一种极敏感的体察。你得善于去捕捉和放大很多情绪。很多东西后天是能练出来的,但这种敏感、敏锐、易碎的人格是老天给的。
好比你失个恋33天就痊愈了,下个更好下个更乖下个永远25岁,但艺术家不行,因为他擅长放大,所以屁大点事对他来说就是灭顶之灾了。对你来说,痛就是痛,但对艺术家来说,痛联结着全身,连结着五感,痛导致他看到的世界的颜色、呼吸的空气的味道、听到的耳边的嚣叫都不一样了,痛变得立体,痛变得具象。
很多事情是这样的,你的痛感有60%,那么你能表述出来只有40%,而有的人痛感已经达到120%了,那他可能能够表述出来90%,这就是为什么你感觉很多艺术家表达出了你想表达却表达不出的情绪,或者预知了你所还没有体验到的体验。但120%这个数值已经爆表了,所以他要么疯了要么自杀了,这样是不是更好理解。
才华让他们成为朱耷、夏加尔、空山基,但才华也折磨着他们,才华将他们高高托起,才华也将他们狠狠摔下。
7.
刚才聊到发疯和自残,朱耷算是康复了的,这儿还有个没康复的,这不徐渭就来了吗——

有人说徐渭是中国的梵高,也有人说梵高是西方的徐渭,我特讨厌非要比来比去,梗着脖子非要比个高下的人本身就脱离了徐渭的境界。
徐渭的人生,就是一个大写的惨,父母双亡,从小像皮球一样被亲戚踢来踢去。考公务员连考了8年不中,后来到胡宗宪那里当了没有编制的幕僚,却因为站错队,在严嵩倒台之后受牵连。
从这时候开始,他就受了大刺激,开始发疯,具体表现有:自杀9次未遂(具体方式为拔下壁柱上的铁钉往耳朵里捅、椎子往肾囊里捅……),以及杀了自己老婆……
一个行为如此乖张跌荡的人,画出的《莲舟观音图》却有着十足的反差,让你觉得平静而超脱。尤其是观音的五官,明明没几笔线条,但你就是莫名能够脑补她的容貌和神情。她就像一个少女,甚至可以说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正是现在好多人所推崇的所谓“淡颜系”。赋予神以十足的人性。
整幅作品中题字占了三分之二,作为主体的绘画却只占了三分之一不到。这和徐渭对自己“书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的评价是一致的。他这个字吧……确实有点难认。我一开始以为是我的问题,毕竟我一个文盲不认识古人写的字这事太正常了,我已经在各种看展的过程中被虐惯了。不过后来一查才知道,他是出了名的“用笔狼藉”,好多人都认不出他写的字,这幅已经算是有所收敛了:
“幻有知花,涉无尽波。一刹那间,坐见波罗。天池渭。”
徐渭作为泼墨大写意画派的鼻祖、青藤画派的开创者,当然对后世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自不必我这种门外汉多说。但我想说的是,以徐渭为代表的这一类自我放逐的文人,他们这种离群索居、狷傲纵诞,极度自负又极度自卑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艺术。他就是行走的艺术品。
他干出来的桩桩件件的事,都心酸又好笑。张元忭把他从狱中救出来,俩人却极度不对付,他和张元忭说:“我杀人当死,也不过是颈上一刀,你现在竟要把我剁成肉糜!”后来张元忭死了,他又偷偷去张家吊唁,抚棺恸哭,不告姓名。
徐渭对自己的才华很自负,但对自己的作品一点也不放心上,缺钱花了就画几幅画卖掉,一旦钱够花了就不再画。他在乡下隐居,有人来拜访,他就自己朝门外吆喝:“徐渭不在!”
也就是那个年代没有Vlog没有B站没有直播没有INS啊,不然班克西基本上就可以退休了吧。
8.
刚才说到后世影响,这不徐渭的脑残粉、自称“青藤门下一走狗”的齐白石就来了吗——

我之所以把图放在这里,是为了对应起来图文,日后我回过头来翻资料的时候能对应起来。但这个照片真的是零审美价值,不及亲眼看到的效果万分之一。
这次看了齐白石,我觉得就是贴合了我一贯认知到的世人对齐白石的评价,大家都评价得很全面了,也已经给了好画家应得的评价和地位了,所以我就没什么可补充的了。
同理可得,徐悲鸿的《马》:

9.
之后我又看了吴昌硕、黄宾虹、傅抱石、林风眠、潘天寿、李可染……其中我觉得吴冠中挺有意思,把中西不同风格不同画法的融合玩得很妙。

最后从整个展的角度来讲,虽然整得有点大而全了,像个群星拼盘演唱会,缺乏主题和重点,但你还是多少能看到点用心。比如因为毕加索的画受到了非洲木雕的影响,所以《带鸟的步兵》旁边就是一个非洲木雕作品。再比如中国画部分也是有一些起承转和的,如果你对这群人的关系有所了解,还是能够看出布展的一定逻辑。
害,说白了家门口就能看这种级别的艺术品,还要什么自行车呢?你就是要我点着打火机在地下室看齐白石,我也乐意啊。
总之还是要感谢房地产商,虽然你的本质目的昭然若揭都快写脑门儿上了,就是为了卖写字楼+推广你的高空体验项目,我也支付了相较于其他商业画展高了近一倍的价格了,但还是感谢你们。我是个张开双臂迎接商业化的人,艺术是不可能只被热枕和爱好推动的,我希望商业化做得更加彻底,让所有人都知道干这个有利可图能猛赚一笔,然后所有人都抢着来挣这个钱,到那一天,艺术才是真正走进民间,才是真繁荣。
(但你们推广真的做得不行,别的不说,像我这种没事就老爱到处撒摸新展的人,居然一点风都没听着,最后还是在万象城逛街才无意间看到海报的……别说大麦、豆瓣这些主阵地了,我在大众点评、小红书都全程查无此展,只有晒高空体验项目照片的人捎带提了一嘴画展的事的……公众号小程序处于半瘫痪状态。看得我那叫一个着急,有这壕气请那么多海底捞式服务员,真不如花点钱找个运营团队好好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