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的阅读论文心得-8
第十二周阅读心得
本周主题为风俗、生活与民族考古。
《拔牙》
《拔牙》这篇,心想这都可以拿来做研究!——的确是!作者首先结合世界上其它地区和民族的拔牙风俗,总结了学术界对于拔牙风俗的目的和意义的几种解释。其实刚开始我是有点疑问的,题目限定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文中却出现了不少世界上其它地区和民族的拔牙风俗的介绍,再细看文中有提到“拔牙是一种世界性文化现象”。其实,我在读汪宁生的《大房子》时有同样的疑问,文首作者也解释到“利用民族学上所见的几种不同的大房子作为比较材料”。《三谈民族考古学》中,汪宁生给出了“纲领性”解释:“据我归纳,民族考古学方法研究可分为类比—假设—验证等三个步骤。”所以,之前我疑惑的地方正是进行民族考古学研究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是,我觉得那些作为比较的材料在文章中占得比重过大而已。另外,我还觉得,这一类文章,作者的信息源基本上是别的研究者的著作,毕竟作者亲自去调查是不太可能的,那么是否会出现“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情况(说的太过头了……)?即作者写成的文章中其实是别人的观点再加上自己的观点,然后传达给读者,那么读者接收到的信息是否会“失真”?(这个……我也真是想多了,说实话那么遥远的年代,啥是真的谁都不知道,又何谈失真?……)做研究写论文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所以研究者肯定会尽量站在客观的角度、做科学严谨的研究和推测,所以上述情况应该是发生概率极小的事。另外,从汪宁生的其他几篇文章中看出,他是有机会到别的国家和地区去访问那些民族的保留地什么的(民族考古学的大腕儿~!),所以他的信息源不仅仅是别人的研究成果,更多的是自己的亲自考察和一手资料。那么级别没这么高的研究者呢?(我真是什么事都操心……囧)
貌似跑题了呢……再回到拔牙的事上。这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对于拔牙的目的和意义,北刚果的土著人说是为了模仿斑马、猫和鳄鱼的牙齿(他们可能意识不到人类好不容易进化到食物链顶端,牙齿如此特别,他们还要去模仿别的动物—_—||)。还有,《裨海纪游》,(恋爱自由,婚姻自由)姑娘相中哪个小伙子就去挽人家的手,见家长的时候,男女双方各敲下两颗门牙互相赠与(跟现在互换戒指挺像的呵~),“女告其父母,召挽手少年至……期某日就妇室婚,终身依归此处”,说明还是母系氏族社会。想想一对没有门牙的情侣结婚的场面,那画面真是太美……不过,在彼时彼地,人们都这样做,风俗嘛。正如“非洲卫克托族视没有拔掉上门牙的人为丑”一样。……所有我们在读这类文章时感到可笑或者无法理解的内容,都可以用王仁湘《葬猪》那篇文章里的结尾的话来解释:“各民族千奇百怪的原始宗教仪式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尽管是十二分的荒谬,可是在它发生的时代里确实天经地义的,是人们自觉遵奉的信条”。嗯,古代人穿越到现代也会这样子滴。呃……看完此文竟然感觉牙在隐隐作痛。当时,宗教的作用很大吗?当时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人们对自然界能够解释的也非常少,所以就有了宗教对吗?在神圣的宗教下,人们可以或者必须要承受那些身体上的残害,而在我们东方是“残害”家畜(其实这种地域差异不一定吧?说实话真应该去补补宗教方面的知识了……)。在《谈史前器物用途的研究》中作者提到,“40年前夏鼐先生为《考古通讯》1958年6期一篇简报写的按语云:‘考古工作者常将自己不能解释用途的东西,都归之于可能是宗教上用的东西’。”这句话说得还比较严谨。
《葬猪》
《葬猪》一文,第一部分,“在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出土了许多猪骨,它们多为较小而未成年的个体。在半坡墓葬中,还没有出现葬猪的现象”,这两句话前后矛盾吗?如果不矛盾,是不是小猪是用来吃的?如果是用来吃的话,当时已经进入农耕文明,猪已经被驯化,猪还小呢就用来吃未免太浪费了,小猪被吃了以后没猪了怎么办啊?……作者还解释了恩格斯关于“猪骨是一种财富的标志”的不妥论断。说句题外话,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马恩二人在全世界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我也没有仔细去了解过二人生平,没什么资格妄加评论,可能是被以前要求学的马哲什么的搞得有些抵触了吧。在这里,其实我们可以看出,恩格斯的结论也不一定是正确的啊,也许瑕不掩瑜,拥趸仍甚众。就在这一部分的前面,“特别要指出的是,在大汶口文化的邳县刘林遗址一条灰沟的尽头,发现了二十块堆置在一起的猪下颌骨;在龙山文化的邯郸涧沟的一个灰坑里堆放着二十一条猪的骨骸。如果猪是财富的象征,这不明显是对‘私有财富’的抛弃吗?”作者意在说,灰坑是垃圾坑,猪被当作垃圾扔掉了,是这意思吗?如果不是,请老师解释一下带下划线的这句话,我不理解。还有,那个关于“家”字本意的解释真是太棒啦,真让人醍醐灌顶。
由于我们有古文字课,第三部分的内容还是比较熟悉的。只是这部分倒数第二段“……所谓封豨,大概是野猪、田猪之类,它们常常毫不客气地跑到地里与人分享庄稼,所以原始农耕民族似乎特别敬畏它们……”,这中间有因果关系吗?难道是下面提到的“它们的威风”令原始农耕民族特别敬畏?“人们假想它们的威风去对付‘邪、崇’的威胁,于是乎猪被神化,成为人类生者与死者的‘护卫灵’了”,奇怪,当时人没有见过比猪(尤其野猪)更“威风”的动物了吗(虽然野猪也是不好惹的)?难道是猪更常与人们见面?……第四部分,讲到满人跳神,“以竿绾绸布片于炕……即吉;……亦有吉凶兆。……”这点其实可以延伸到其他的占卜,这吉凶什么的有什么根据吗?是迷信吧?不过这好像跟本周主题不太相关。另外,与猪相关的还有一个大族:回族,作者并未涉及。(查了查,回族的起源相对于本文要探究的时间——新石器时代晚太多了,根本搭不上。而我忽略了这点。)回族与猪历来也是众说纷纭,我们无法得出一个相对完美的答案。只是,讨论猪,又带给我一种想去探究回族与猪的冲动。倒数第二段首句,“世界上其他古代民族,亦有以猪为‘上牲’者”。在前文我也都看到了,世界上好多地区葬猪有相似之处,包括刚读过的拔牙以及后面要说的“大房子”,世界各地在同一件事上都有很多相似之处,说是默契太夸张,那么就是当时人类有地区之间的交流咯?看完这篇文章我才知道,原来猪不仅能吃和能被吃,还有这么多功用,还可以如此神圣。从此要对猪刮目相看了。
《大房子》
《大房子》这篇,有些问题在前面已有涉及,此处不赘述。建筑应该属于建筑考古学的内容吧。上次看了汪宁生写的《傣族制陶》,这次是另一个领域,所以民族考古学相比于专门考古学研究的领域要广阔?那这样的话,做出来的研究相比于专门考古学,专业性就减弱了。从本文看,建筑考古学的内容有体现,但不是主要的,作者更侧重了民族的文化习俗、氏族、经济等非物质,所以民族考古学综合性较强。(这篇文章真心长……《匕箸叉》同样如此……)但是呢,我感觉作者引用东南亚、大洋洲以及南北美洲的材料,描述房子的形制、功能,但是忽视了地理因素的影响。“公共住宅”那部分,北苏门答腊的卡约人和亚拉士人,“……虽然各户卧室都有一灶,但仅供取暖……”,老师您告诉我,为什么生活在赤道上的人还要取暖?(笑哭) ……“集会房屋”那部分,有好几个民族的房子都是“四壁都是空的”、“无墙的”,那就是只有柱子了,可是隐私怎么办?只靠席子不靠谱啊!蚊虫怎么办?好吧,人们自有办法。“男子公所和妇女公所”这部分,说“……或是供未婚或已婚男子常年居住之处……”,那家中就只剩下女人和孩子了?青壮劳动力都搬到公所去了,家中没人干重活怎么办?再是母系社会,女性也不是全能啊……况且这是普遍现象。另外,关于文中出现的族名,我觉得没必要都音译过来,一方面音译嘛,每个人译过来的会有差别,再者,都音译过来,除了方便大家读出来,我觉得是不便于记忆或者辨认的(这点可以被推翻),尤其在示意图中没有任何意义,比如图四,弄得像图三、图五一样多好,清晰明了。这样说明作者还是对图四那个了解不透,对每个房间的等级无法解释而采用音译。要是能解释而解释又太长可以在旁边标注出来。或者用数字。我觉得这样直接音译过来反而弄得我晕晕的而且没有任何印象。而且配图要配在相应文字旁边嘛,跑到后一页是啥意思,翻着可麻烦并且容易忽略。
第二大部分是作者对我国近年来发现的典型的“大房子遗址”按照时间顺序做的一个总结,我觉得很好。我有个问题,在“(二)西安半坡(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这部分第三段,“大房子室内有厚5——8厘米的红烧土居住面,中心被唐墓破坏”,我想唐朝人在挖掘墓葬时或者类似的需要掘地的工程建设时会细心地发现比他们更早的人类的遗迹吗?如果是这样的话,考古学的历史就要改写了呢~!作者列举的房址,基本上都被完好地发掘出来,有的还有遗留物,如“(六)郧县青龙泉(屈家岭文化)”,“……南室中南部则有块凹下地面之‘烧土面’,尺寸与烧土台略同,其上遗留有陶鼎等物。在上述土台之北及凹面之北居住面下各埋置陶罐一个……居住面上有竹编物印痕。此外,室内还发现各种陶器、石斧、石锛、陶纺轮及一件精美的象牙梳子”,其中提到的器物都是居住人日常生活用品,如此完备地被发掘出来。房子及房子内的器物都完好,那人去哪里啦?当时是发生了什么吗?比如有什么灾难致使居住人死亡或者迁徙,如果是迁徙也会带走一部分器物的呀比如那件精美的象牙梳子。也可能是发明了新式房屋而废弃了旧房屋,但是器物会被完全拿走的。这一个地方原来的人消失了,后来的别的地方的人又来了,这中间的过渡又是如何发生的呢?其实上学期老师也有提到,但只是大致的说,一个地方被废弃了,形成堆积了,后来有别处的人来此定居,在原址上形成了新的堆积。当时觉得很合理,没多想,现在遇到具体问题了,又想出了好多疑问……
《三谈民族考古学》,就一个疑问,第一部分第四段结尾“……因此,当前流行的在少数民族较多地区从事的一般考古工作成为‘民族考古’,应与我们所说的‘民族考古学’有区别”。学生不能理解,仔细想想觉得有猫腻,就是想不通。
《谈史前器物用途的研究》,结合前面的葬猪,这些被视作神一般的存在的生物,为什么就要被残忍对待?猪我就不说了,本文中的“龟甲器”部分,我只感觉作为一只乌龟还真是可怜……何况还把它当神。另外,出土如此之多的龟甲器,以及殷商时代的大量的甲骨,那时候乌龟“产量”很大吗?
《山东村》这篇我感觉也挺有意思,也没啥疑问和感受。
《匕箸叉》,感觉一般,作者思路很清晰,根据考古发现梳理了匕箸叉的历史沿革,并加以对比和推测。“本来在战国时漆匕最初是仿制铜匕的形状,漆匕定型后又反过来影响到铜匕的造型”,“《仪礼》注说毕形如叉,是因毕星而得名,事实上有可能是毕宿借用了毕的名称……”,这俩地方使我联想到了之前看过的袁泉的《略论宋元时期手工业的交流与互动现象——以漆器为中心》和《唐宋之际陶瓷工艺对金属器的借鉴》。总之,正如作者在结语中所说,“中国的饮食文化有许多独特的内涵,从烹饪技法到进食方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传统”。要吃,更要好好吃。
《唐代妇女的服装与化妆》,我完全沉浸在对于唐代女性的想象之中了……不得不说,唐代真是一个奇异的朝代,一个令人无比向往的朝代。且不说花样繁多的服装与化妆,光是看文中引用的唐诗就觉得妙不可言。其实,这篇文章也只是粗略地介绍一下唐代妇女的服装与化妆,其中有好多东西都是可以深挖的(挖完我们还可以在看古装剧时找穿帮镜头哈哈~)。我还觉得要是由一位女性来写此类文章,带给人的感受会更强烈。此外,我发现除了唐诗、古典文献,文中引用了大量实物遗存如古代绘画、佛画佛像、萨珊银瓶银盘、壁画、佣像等等,那么这里是包含了美术考古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啊老师,这周您布置了这么多文章,与上周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真是有点紧张。好在这些文章没有什么艰深晦涩的内容,几乎都是浅显易懂的白话文,读着还好,甚至是一种阅读的享受,同时也算开眼界了。
(老师,我最近的心得写得越来越口语化甚至“心里犯嘀咕化”了,但愿无伤大雅吧。衷心感谢老师能耐心看完!另,老师您上课时不要一直讲一直讲啊,而且语音语调没什么变化,您会累,我们也会倦,气氛沉闷,这样越来越提不起兴趣。您可以讲一段稍微停一停,或者多跟同学们互动。说真的,我感觉我在心得里提到的问题并未完全解决,您上课讲到的都是大家问的比较多的,学生个人想问的问题还是问题,你可能会说可以课下找您去问,但事实证明可操作性不强……上课时可不可以让有问题的同学发问,您来逐一回答。所以这种上课形式是不是有待改善呢?)
(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