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之日闲聊心静
小暑,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一个节气。“暑,热如煮物也”,就是在锅里被煮的感觉,小暑就是由“烤”到“蒸”的转变。“心静自然凉”,在没有电扇空调的年代,心静是对抗酷热有利的方式。心静的前提在于能够静得下来,还是落到内在修心上。 苏东坡在江北瓜州任职期间,和江南金山寺只有一江之隔,经常与住持佛印禅师谈禅论道。一天,苏东坡自觉心有所得,撰诗一首,派书童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佛印从书童手中接过,看了以后,拿笔批了两个字,就叫书童带回去。苏东坡在期待中接回“佳音”,总以为禅师会赞叹一番,急忙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放屁”两个字,不禁无名火起,直奔金山寺,却见禅堂紧闭,门上贴一张纸条,写的是“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苏东坡到此方才恍然大悟,惭愧不已。 一个人心底的东西,并不是以自己主观感受来判断的,有就是有,瞒不过也遮不住。许多时候,我们觉得“感觉好了”、“我看破啦”、“我明白了”等等,都是立足在自我主观感受。但真实情况,绝大多数只是暂时压制、淡化或者关注转移了,那个东西仍然在。一旦换个环境,亦或面对不同境遇,可能立刻就“原形毕露”了。大脑理智的明白,非“心”明白。人的心性提升,方才是真正本性转变、脱胎换骨、焕然一新。 客观来研究的话,人心底的东西实际上就是不同类型的“物质”,这一点对于许多受心物二元对立影响的人可能很难转变认知。这些“物质”,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程度也并没有能给予它们某种名词定义,但人却又是能真切感受到其浊重,于是诞生了很多主观色彩比较浓的名词(如“正能量”、“正念”等)。物质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其可观测性,主观感受可能暂时“瞒得住”自己,但瞒不过天地规律和有修为的明师。无需“听其言、观其行”的外在展示,法眼直接“看”其内在本质即可。啥时候内在的东西扫干净了,连产生这些东西的心性物理惯性也转变了,这个人才是真正的修好了。当然,这个“好”是站在客观天道规律角度。 对治的路线,主要有几个方面:(1)清扫已有的存量物质。古人心里东西少,尚且说“心性蒙尘”,如今绝大多数人可以说是“心性蒙泥”。长久以来积累在心底的物质,使得人难得一丝本性透出的瞬间和片刻性灵明悟,主观感受上也会重重裹挟、心力疲惫。(2)转变滋生这些东西的物理惯性源头,即心性和认知。清理已有的物质难度不大,直接“拿掉”都可以,但心性认知如果不提升,这些东西还是会继续源源不断生出来。(3)扩大容量。一滴墨汁滴入一杯水中,浸染很明显,但如果是滴到大海,就稀释无踪了。对应到人,涉及到心胸博大等话题了。 落到实际具体操作上,就是同声相应的事情,每个人都会寻求自己喜欢且符合自己认知的方式。我自己曾经也是探寻了十多年,尝试过各种方法。例如,单纯打坐静心,发现总是静不下来,即使跑到山林田园之间也不行,心里的东西毕竟压在那里,即使身处神仙之地照样会心猿意马。大学期间,还花了几年修炼丹道,但还是发现心不静,也担不住那些轻盈的“先天炁”,三两下就被各种杂念打散了,更别提后天返先天,识神到元神了。前些年科研繁重压抑的时候,也坚持过一年的冥想、禅修、观呼吸观念头等方式,最终也放弃了。一是发现心底的东西源源不断冒出来,冒出来察觉了还得去死磕或者转化,没完没了的更让人心累。加上扬汤止沸的办法个人不太喜欢,想要的是直接釜底抽薪去修那个根。二是往内在走,其信息量太过庞大,歧路、岔路、悬崖之类的太多,非我智慧能把握得准方向。所幸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后来终于遇到自己认可喜欢的方式。对于我这种脑思维逻辑非常重的人,老师刚开始半年一句话都没搭理我,直接拿掉那一堆堆不干净的东西,方才略见本心而叹服、略见天地之大而震撼。半年后,方才留言“泥淖障目不见山……略见青山本依旧,更须努力心性间”。及至无为法作用于心,朝着放下心性中固有我执惯性,而随心法自运、载沉载浮,此路开始走向客观之正。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蝉鸣、西瓜、荷花、已经不再有的暑假,都是小时候特别美好的回忆。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夏日午火,加上内在心火,易生烦躁伤身,不妨多食用点带芯的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