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1年上半年读书总结
查看话题 >上半年小结
在2021的道路走完一半之时,列出下表,权当在路上停留,回头望望,然后继续前行。


大体而言,上半年读书55本,以历史学著述和小说居多。这个数量虽离高产友邻还有很大差距,但于我而言也算完成了计划。
不论一本书的好坏,只要花时间看完了,总会有感情,舍不得打低分。再说,我相信开卷有益,一本书再坏又能坏到那里去呢。这也是我不能理解这两年我亲见的1星运动之所在。总之,以上开列的书,在不同程度上吸引和启发着我,或从史料上、或从观点上、或从学风上,等等。
正如某二手书交易平台所称:“书有新旧,但文字没有”。退而言之,即便我们也可以认为书有好坏,那它的“好与坏”更多的体现在其装订、纸张、排版上,而文字与观点则值得读者的同情与理解。我很感激遇到这些书籍。
如果非要推荐,我会带着极强的主观色彩列出以下几本。
许烺光做了很多调查,下了很大的功夫。在读的时候,关于社会流动的问题我经常想到何炳棣先生,然后许烺光在第十二章也花了很大功夫去讨论何炳棣。此外我又重读了徐勇老师关于“祖赋人权”的文章,发现许烺光介绍的喜洲镇情况完全可以用“祖赋人权”得到解释。关于当地白族的汉人认同,似乎与王明珂先生的“华夏边缘”也很像(许烺光也在同样的意义上使用了“边缘”一词)。关于喜洲镇的移民问题,也和移民史所讨论的情况一致。许烺光先生调查的时期,恰好在中国新一轮修族谱家谱的风潮之后,所以对其使用的族谱家谱应当作考辨。在40年代就已经完成初稿的此书,阐明了很多中国社会的现象,这些现象在此后几十年间一直是很多学科所继续探讨的内容
“就像城市中被摩天大楼遮蔽的无数的里弄房子那样,在城市精英投射出的令人晕眩的光影映照下,普通百姓的生活显得模糊不清。 然而,正是这些为数众多而又地位微贱的“小市民”编织着城市经纬中最丰富多采的部分。”看到很多研究近代上海日常生活史和城市史的文章都会提到这本《霓虹灯外》。文章对“什么是上海人”这一问题的讨论很有意思。作者指出的上海的传统惯性很强,所以不能用西方城市化、近代史的尺度去衡量上海的发展这一观点深受启发。外人眼中的上海人、霓虹灯下的上海人和霓虹灯外的上海人实际上是有偏差的。
此书读来非常流畅,翻译质量极高,词句把捉也很接地气。按照黄道炫老师的观点,韩丁去考察张庄,也是受到了限定的。从韩丁的观察中,我们确实可以发现共产党繁多的会议在革命事业中有这举足轻重的作用。张庄土改的过程中,很多矛盾点是在会议上爆发的,很多问题也通过会议得到了解决,会议过程中也发生了暴力冲突,也有意想不到的“笑点”吸引了会议的注意力。但总的来说,中共在张庄的土改过程,也是张庄人民学会民主和表达的过程,是张庄人民学会开会的过程。从韩丁所经历的6个月,推广大中共在当地3年的土改运动,我们不得不承认,土改成功了,老百姓不仅翻身享受到了民主的春风,也逐渐学会了理性地去运用自身的民主权利。
( 就我所见,此书第54,204,312,331,387页各有一处排印错误,但并不影响阅读。 )
第1-4章主要讨论了革命与反革命问题,兼论及革命是发生的更是发动的这一观点。第5-8章是对两党的个案分析。第9-10章述及国军问题。第11-13章则将视角转移到了基层组织。部分篇目可以说是对《党员、党权与党争》的引申。王奇生老师在书中强调要厘清制度结构与事实结构之间的差异,这应该对考辨相关史料和深入分析制度的运行模式有着很大裨益。
在读何兆武先生的口述部分时,甚感亲切,有时还会心一笑。其一是先生的语言饱含温情。其二可能是因为我所关注的中国近现代史就是先生所亲历的时代。其三则是因为先生所说的很多事情--包括转系、跨大半个中国求学、凑学分、逃课、与他人争辩、学校里的各式大师--也是我所亲身经历过的。读到文靖的后记《把名字写在水上》时,则是另外一份情感,甚是沉重,几近流泪。 很久以前,我并不知道何兆武先生为何人。直到高中时买了朱本源先生的《历史学理论与方法》,并看了何兆武先生写的序,这给高中还未受过历史学专业训练的我很大的启发,我才有所了解。此书我也一直带在身边,从西南到东北。在这个意义上,先生是我历史学入门的一个启蒙者了
一直很喜欢几米的作品,此番读其带有自传性质的文字,对他有了更亲近的认识。
《中国的近代转型与传统制约》一书虽为论文集,但在写作和编排过程中,作者颇关注其对于“传统与近代”的思考。全书四个主题,分别为“近代初期的补苴改良与传统制约”、“政治思想的转型与制度变革的艰难实践”、“限制通商与欲罢不能的开放政策”、“中西文化冲突与反教政治运动”。这些主题的时间上限起自鸦片战争以前,下至20世纪二十年代,讨论了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新旧转型、中西交缠。当然,在“中国的近代转型与传统制约”当中,“近代”并不是对西方近代事务的移植,而是中国自身传统的调适;“传统”也不完全是消极的,而是一个相对中性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