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洞18-饥饿——“吃不到”与“不想吃”
“你吃了吗?”
“今儿,您吃的啥?”
是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惯例。说起中国人的吃,那是几宿也聊不完的。小到邻里招呼,宴请宾朋,家庭聚会,各式菜系,大到南北文化差异,各类文学作品...“吃”的讲究可甜可咸讲得人太多。想聊聊“饥饿”,“吃不到”与“不想吃”。即,被动饥饿(贫穷,人道危机,吃人,霸权...)与主动饥饿(清醒,进取,克制...)。
放眼世界,能把“吃”看得比天还重,还能深入到文化民族血液中的,是中国人。中华上下五千年是饿过来的,告别盘古开天辟地后的风餐露宿,夏商周的王公大王的陪葬品中,青铜食器是占极其重要位置的,就连那巴国苦寒之地,再差的陪葬也是能拿出几件的食器的;更甚的是那夜郎国,国王将食器(一口煮锅)套头入了葬,是死了入了地也不可挨饿的期望。
再说不过百年前,清朝末期,细心人便会发现那些黑色胶片下,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头百姓,都是灰铺铺“瘦弱”的,仿佛一股风就能吹倒。果然一股西方便是吹醒了天朝的美梦。
每个时代都在面临“饥饿”这个话题。在国民时期不完全统计,最严重的一年死于数百万之众,饿殍遍野。眼下,上不过两代人的各个大饥荒,比如当代作家,虹影的《饥饿的女儿》生动的记诉说了几十年前,一个女孩的饥饿童年的周遭。近期袁老的逝去的新闻漫天歌颂,再次唤起国人关于“吃”的记忆,饥饿的痛苦是烙在每个人的血液里的。更残忍一点说,你的姓氏,你的基因血脉留存,是你的祖辈从饥饿中“适者生存”“优胜虐汰”,从他人的饭碗中抢夺中,成功活下来的。
西方的科学家曾做过一次挑战人类底线的“饥饿游戏”,用科学的方法(每日少量饮食,超负荷运动)将挑选出来身体素质,意志力最好的百人,饿到最极限,并准确做记录。最后,成功通过的实验的人,均性情大变。饥饿,吃不到,是泯灭人性的。对一个民族来说,妄想谈上层建筑,文化自信。
当然,也有看似不饥饿的朝代——唐朝,一个“以肥为美”的朝代。横向拉开各朝代的审美取向,着衣打扮就能辨识的。瑰丽但不艳俗,不是满清的大红大绿。典雅精致,虽然比不过宋朝的文人高雅,缺少些审美情趣,但鲜活。唐朝是自由,是八方来仪,是由内向外的自信。
那我们还饿吗?饿着呢。只是不愿承认罢了,但身体确是诚实的。单从我们中流砥柱的青年人的审美倾向来说,早些年有“眼界”的艺术家,拿来所谓的“极简”生活美学,将其运用到作品,设计,照片,家居,建筑等等。短短不过几年,便是深得人心,在中国千家万户成为了“时尚潮流”。朋友圈一刷感觉家家都长一个样,大多是类似“宜家”“无印良品”各类灰色系,日系性冷淡风的现象(并无任何贬义)。
“性冷淡”,“极简”,这些是在日本经济大泡沫后风靡后被熟知的,当时整个日本社会被沉重的经济负债,压抑毫无生气,青年人被迫进入了“性冷淡”。一个时代的错误,下一个时代买单。日本曾目无寸光,妄想假以时日速速就能占领中国,偷袭珍珠港 。在滑天下之大稽的笑话之后,面对“饿”这个话题,日本选的是“怎么可以不挨饿”,此后奋起直追,各行业成果斐然进入世界前列。
时代已经过去,时代正在回来。当下的拿来主义,像极了幼时刮得一阵“苏联风”。饿了,吃不到,可以吃人啊。
……
(下班前匆忙执笔草草收摊)
总之,时代潮流向前,我们是否另有活法:不想吃!
而不是把饥饿带进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