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伟大公司的百年创业史
其实换个角度看待中国共产党过去这100年路程,同样精彩:
公司在一艘湖中的简陋小船上成立,大环境恶劣,也不用去工商局注册了。
13名联合创始人,7人叛变,4人牺牲。
二十多年后,仅剩2人登上天安门城楼敲钟上市。
公司成立后还非常弱小,国内市场一帮蛮横粗暴的竞争对手,还有海外公司虎视眈眈。
当时国内情况错综复杂,各种利益集团和势力纠葛。
公司CEO战略眼光高,格局大,一个人就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主动把用户分层。
得搞清楚谁是敌人,谁是朋友。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敌人搞得少少的。
面对其它对手的竞争,公司明确了经营策略——
一方面枪杆子里头出政权,得武装斗争;
另一方面,做生意得培训自己的有效区域,开始孵化根据地;
说起来,公司一开始创业也是copy to China,把海外老大哥的成功经验搬过来,再本土化。
还拿了海外老大哥的天使轮投资,有海外高管入驻公司董事会进行经验指导。
实践了一番后,发现海外经验不好使,还让公司经营屡屡受挫。
赶紧转向,还得靠脚踩泥里的本土高管,结合现实情况,随机应变。
公司也慢慢发展了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公司明白自己的有效市场在农村,用户是农民。
创业就是要满足用户的刚需和痛点,营销slogan朗朗上口——
打土豪,分田地。
走农村包围城市的经营策略。
后来海外竞争对手暴力抢占本土市场,公司又联合另一个主做城市市场的竞争对手,一起把海外公司赶跑。
接着合作伙伴暗戳戳地叛变,再次恶性竞争,国内市场进入双寡头厮杀状态。
公司经历3年解放战争,最终把对手打退躲到犄角旮旯,统一国内市场。
这之后公司经营重点开始转向经济建设,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
第一产业利润率太低。
要想进军第二产业,需要海量的资本支出,还得有技术经验。
前者靠工农剪刀差硬挤出钱来,后者有天使轮融资方支持。
最终,公司不仅成功切入第二产业业务,日后更发展成了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公司。
这期间老大哥总试图干预公司发展战略,但又不符合市场规律,公司果断拒绝。
必要的时候,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我们跟老大哥的对手也合作过,也有过蜜月期。
接着公司再次进行调整,跳出舒适区,扭转路径依赖,开始改革开放,提升经营效率,用更开放的心态与其它公司接触。
1991年老大哥的公司破产重组,这更坚定了公司立足本土和现实情况,走自己的路。
公司的文化一直是为最广大的用户服务,社会分层1-9-90。90型人群才是最大的市场,最根本的利益。
所以公司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反对公共资源过度产业化,攻坚脱贫,共同富裕。
2001年,经过一番努力,公司成功加入WTO,开始参与世界分工,全球市场向它敞开大门。
公司开始凭借「人力要素」接各种单子,又拿国内市场去换技术、人才。
在这个过程中,公司锻炼了制造和基建能力,逐渐解锁了「世界工厂」和「基建狂魔」属性。
此外,公司一直在用「城市化」和「就业」手段让用户变富,国内市场也变得越来越大。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在更大的全球赛道上,公司目前市占率第二名。
TOP10公司中,有8家公司是同一阵营的,虽然根本利益不一致,但总体上希望把我们的市场份额抢过来,打下去。
公司又一次开始了新的转型,目前主攻科创领域。
一来解决其它公司在关键领域技术上的卡脖子问题。
二来要凭借技术从其它头部对手公司那抢单子,抢市场份额。
尤其是那些高科技、高利润产业,公司都要抢几块大肥肉下来。
这就是这家公司的百年创业故事,从初创公司到一方巨头,一步步朝着伟大复兴的愿景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