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讲建党,只列一些名字,不够
提起电影人黄建新,许多影迷观众都会条件反射般想到《建国三部曲》。
不妨先系统全面地做个回顾:
《建国大业》与《建党伟业》和《建军大业》并称为《建国三部曲》。

《建国大业》于2009年上映,《建国大业》是一部中国历史电影,《建国大业》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华诞的献礼作品。黄建新担任总制片人并执导。
《建党伟业》于2011年上映,是庆祝中国共产党90周年诞辰的献礼作品,叙述了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十年间的风云岁月及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黄建新参与执导。
《建军大业》于2017年上映,《建军大业》讲述了1927年共产党革命先辈们为挽救中国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创建人民军队的历史征程,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黄建新担任监制。

伴随着纪念历史、感怀家国的盛大时刻,《建国三部曲》深入人心,影迷观众也记住了黄建新在其中举重若轻的创作地位。
2021年,黄建新携其监制并导演的、庆祝建党100周年重点影片《1921》走进公众的视野。
这部电影的时代意义、深厚底蕴、创作班底、演艺阵容……无一不抢眼并引人关注。

不过,建党题材的影视作品比比皆是,优质者,不在少数。
黄建新自己就有《建党伟业》在前。
所以,一个问题,应运而生——电影《1921》的新意在哪里?

这部电影以“1921”命名,是一重创新与突破。
《1921》取材不同以往“编年史”的视角选择,以“1921”这一年的横截面切入,全景式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鲜为人知的始末细节,深入浅出地普及了建党历程。
选材之后,《1921》是如何准备故事的呢?

据悉,电影《1921》从2016年开始剧本创作,历时五年,修改二十余稿。
党史专家全程参与了剧作过程,编剧团队于世界各地档案馆挖掘新史料,力求在高度尊重史实的前提下进行艺术创作......
在正式登上大银幕前,《1921》一声一息的动态新闻和影音物料披露,仿佛都会点燃多一分的期待——尤其对故事“讲法”的期待。

6月25-27日,《1921》开启超前点映。
好奇被提前解开。
亘古不变的史实,可以有别具一格的“讲法”——《1921》,是围绕着人来的。
围绕着人,不是只列一些名字,是描摹事迹细节更刻画性情,让2021的人们知道他们,更记住他们。

众所周知,中共一大有13位代表,很多朋友也能道出他们中大部分人的名字。
“李达”这个名字,很多朋友一定知晓,但大概不会是第一想到并第一说出来的。
在电影《1921》中,他被予以浓墨重彩,并担负贯穿故事线的重任,体现了他少为人知的、在“一大召开”历史上的坚实基石作用。

1920年夏,黄轩饰演的李达,在陈独秀的带领及邀请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发起组。
他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和召集工作,并出席大会,当选为中央局宣传部主任。
电影《1921》呈现的,正是他筹备建党的时期。
在此期间,李达因工作结识了在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从事文秘工作的王会悟,两个志趣相投的年轻人渐生爱意,自此结为伉俪。
如今已驶向百年光辉征程的中国共产党,其起点 “中共一大”离不开李达王会悟夫妻俩同心同力的贡献与守护,离不开这份志趣相投、浪漫伟大的革命爱情。

1921年,李达担起了全力筹办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重任,王会悟则担负大会召开的食宿、守卫等工作。
不同于以往同类型主旋律影片,女性角色只作为背景板呈现。
在《1921》中,倪妮的角色线很丰满,性格特征明显——不会撒谎,淳朴真诚。她与丈夫相互扶持,爱小家更爱大家。

黄轩饰演的李达,戴着圆框眼镜出场,有百年前以笔为器的文人气质——儒雅且意气。
理发后“成家”二字话音落下,百年前青春生动、有“小家”依然为“大家”的斗士形象已然立住。
备受关注的“火种”预告中的“即兴表演”情节,在大银幕上完整呈现后,可以看到,从2011年《建党伟业》中年纪最小的代表刘仁静,到《1921》中的李达——

黄轩眼神里的清澈纯净一丝未减——对革命的饱满热情,对爱人的真切情意。
可以看到一位落泪歌唱、但不舍理想光芒、文质且坚贞的革命先辈。

仍是众所周知,中共一大有13位代表,平均年龄只有28岁。
1921年的毛泽东主席,正好28岁。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不仅有对革命的热情和改变中国的壮志,他同样是个普通青年人。
正如导演黄建新所说,“伟人的名字在今天虽是如雷贯耳、光芒万丈,但当时他们的状态其实和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一样。”

在2019年上映的电影《古田军号》中,王仁君饰演了刚刚率领红四军从井冈山突围的36岁的毛委员——他演出了毛泽东“有热血、有冲劲、有信仰、有坚守”的一面,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情怀。
在2021上映的《1921》中,他要呈现观众很少见过的青年毛泽东,和他真性情、生活化、最青春的一面。

在电影《1921》里,王仁君有一组在上海各种地段跑步的蒙太奇镜头。
这段兼怀插叙、非常写意且富有光影美感的长镜头,彰显了青年毛泽东从小重视体能教育的运动精神;
彰显了意气风发的革命青年精气神儿;
更重要地,让遥不可及的伟人变得更加亲近、立体——这就是一个从湖南韶山出来的“小伙子”。

“一大代表“中最年长的一位,是张颂文饰演的何叔衡。与他同乡的毛主席总是被瞩目,而他却似乎没有被细细描摹过。
何叔衡的事迹让历史记住了他的名字,而张颂文对他的演绎让更多观众了解了他。

他嫉恶如仇,心怀天下,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讲习班后,便与毛泽东、蔡和森等同学志同道合,成为了最好的朋友。
他身上带有在其他代表身上罕见的“读书人”学究气质,爱书如命,这与他曾经秀才的身份不无关系。

电影《1921》看罢,没有观众会忘记他——一位集合童真、赤忱、求知等可贵品质的革命先辈。
在《1921》里,他深夜里哽咽着,道出了自己干革命的原因——为天下读书人的尊严。
深沉又纯粹——让天下读书人“抬头”。
1920年,他与毛泽东共同发起成立湖南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并于次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奈何,“铁骨铮铮壮烈死,高风亮节万年型”。
何叔衡于1935年在长汀突围战斗时壮烈牺牲,只身跳崖,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1921》中能回味到不少《建国三部曲》中的经典镜头、高潮画面,而《1921》最大的特色、也是珍贵的亮点就是——塑造人物去符号化,再现了闪闪发光的先辈风貌,带观众领略了伟人少年时和蓬勃青春。
即便有几位不再是少年年纪,但是——“有人永远是少年,永远有人是少年”。
《1921》讲建党,不只列出一些先辈名字,还道出了他们有情有义的故事,在2021人们的心中立起有血有肉的形象,并永远记住他们风采与风骨。

特别地,最后想说一说,《1921》中几场列不清、列不了名字的戏。
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有组织的工人罢工——上海英美烟厂工人千人罢工场面的还原。

1921年7月20日,上海英美烟厂工人不堪资方虐待,八千多工人参加了同盟罢工。
当时正值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党组织得知消息后,即派党员李启汉到厂指导。
这场罢工在持续20多天后终于取得胜利。

百年前,游行现场“劳工神圣”的呐喊响彻云霄;百年后,他们奋力追求的工作条件和待遇已经实现。
《1921》中这场无法具化到个人名姓、但关于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戏,是对百年来为劳动者权益奔走呼号的先辈的致敬,也是对当下所有劳动者的致敬。

石库门内的一盏孤灯,已如星火燎原,光耀中华大地;
南湖上的一叶扁舟,已出江入海,乘风破浪;
从1921到2021,岁月倏忽而逝,先辈英魂不灭。
世人于心感念致敬,永远永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