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料理体悟生命,日本97岁国宝级料理家的饮食智慧
如今,便利的生活和忙碌的工作让我们越来越难以认真对待吃饭这件事,更不要提下厨做饭了。繁重的工作使我们卸下打工人身份后根本提不起力气做饭,何况打开手机提交订单,30分钟就有份外卖送到家门口。
你或许会问,叫外卖就不算好好吃饭了吗?外卖那么方便,为什么还要自己做饭?
这本《生命与味觉》或许能给你答案。作者是现年97岁的日本国宝级料理家辰巳芳子,在她悠长的人生岁月中,以料理体悟生命,在厨房中思考生活,在92岁高龄时出版了这本发人深省的饮食散文作品——《生命与味觉》。
人为什么一定要吃东西?
首先来思考一个问题,人为什么一定要吃东西?
辰巳芳子原本并不喜欢料理,因为战争和身体的种种限制,因缘际会在成为料理家的道路上一路前行,“人为什么不吃东西就活不下去”是她最初一直思考着的问题。
“有时间做菜不如读本书,或是学点东西。做菜、吃饭、收拾,为了说服连这点时间都感到可惜的自己,我必须找出‘人为什么要吃东西’的答案。”
思考到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吃东西就等同呼吸,包含在生命的结构之中。
吃东西不仅仅是为了补充能量,食物被身体吸收后逐渐变成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所有生物都必须吃东西才能生存,而我们为维系自身所吃的东西则是另一种生命,也就是说,生命借由“食”与其他生命相接。
人的身体只要三个月,就会替换成吃进去的东西。一日三餐,三百六十五日。如果说每一餐都是生命的刷新,那么我们就必须吃。
生命本身所需求的,要比我们想象中要高得多,所以我们必须妥善对待每一餐。
住在大城市,更要做饭
辰巳芳子奶奶去拜访过一个忙碌的家庭。夫妻俩都要上班,平时工作忙碌基本没有时间做饭。
于是在他们家,芳子奶奶将大量的当季蔬菜放入蒸锅里,做了一道蒸蔬菜放在餐桌正中央,屋里充满蔬菜甜甜的香气和热气。这对夫妻闻着香气品尝蔬菜,笑着说:“真是太幸福了。
在书中,芳子奶奶建议:越是住在城市的人,我越希望他们能借由下厨将自然融入生活中。
如果身旁有庭院或农田,平日里经常与自然接触,就能感受风土的变化和季节的变迁。但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最好的办法就是下厨。
如果不知道用什么打开厨艺的大门,也可以试试芳子老师的菜谱。糙米汤、小鱼干高汤、香菇汤、油菜花盖饭、根茎蔬菜汤、牛筋锅、蛤蜊法式清汤、大蒜汤、粥茶碗蒸……在书中详细介绍了20余道日式美食的做法,详细而生动,即使不经常下厨的人在芳子老师的耐心指导下也能做出美味。
其中更是总结了一生积累的料理经验,跨越了国家与文化的限制,将食材的选择、搭配,烹饪的火候时间等通用经验,传授给每个国家的每位读者。
“拥有一切不起眼的小事就是幸福”,愿大家都能怀抱想要看到心爱之人笑容的念头制作料理,理解一日三餐这一行为的深层意义,体悟平凡生活中的烟火与爱。

=内容简介=
“细胞所追求的美味是将生命带往更好的方向。我认为终极的美味是让细胞开心的食物。”
生命与味觉之间的关系想切也切不断,然而今日放眼望去,环境污染让我们渐渐失去安心的食材,料理也都追求简便快速,人们已遗忘“吃”的本质,更不知该如何才能活得更好。忧心忡忡的作者为世人提出五项指标:“敬畏之心”“感应力”“直觉力”“应变、反应能力”“温柔之心”期望能为后人面临生存困难的时刻提供解方。
曾经想要献身心理学与教育的辰巳芳子原本并不喜欢料理,年轻时因为健康与战争的种种限制,因缘际会成为料理家,研发的汤品不仅养护了病重的父亲,也救治了许多病患与老人,迈入高龄后仍然持续投入饮食公益事业。在本书中,她写下自己如何从“垒高再推倒”的厨房工作中活出自我,找出“人为什么要吃东西”的答案,理解“生命藉由食与其他生命相接”,传递“顺应风土而食”的动人智慧,希望大家都能怀抱想要看到心爱之人笑容的念头,制作汤品与料理。
=作者简介=
辰巳芳子,日本国宝级料理家
1924 年出生,现今97岁(在出版本书时,作者92岁)。圣心女子学院毕业后跟着料理研究家始祖,也就是母亲滨子学习家庭料理,同时不断地钻研西洋料理。通过照护身体不好的父亲开启汤品之路,在镰仓家中开设汤品教室。现任“传递优良食材会”“大豆100 粒运动后援会”会长。著有《为了你──支撑生命的汤》《品尝辰巳芳子的当令美味──滋养生命的家庭料理》《为食而活──我认为重要的事》《新版我传给女儿的美味》(与辰巳滨子共同著作)等书。
=编辑推荐=
☆日本“国宝级”料理家 辰巳芳子,发人深省的饮食散文随笔。以料理体悟生命,滋养生命与心灵的哲思之书
☆以料理体悟生命,在繁重的厨房工作中活出自我,思考生命与生活的答案,传递一生的智慧
☆抚育我们生命的,正是味觉。在20余道美食的做法中,深入日式料理的饮食哲学
☆人的身体只要三个月,就会替换成吃进去的东西,如果说每一餐都是生命的刷新,那么我们就必须吃。
日本国宝级料理家的烹饪秘笈,总结了一生积累的料理经验,通过20余道美食的做法,将食材的选择、搭配,烹饪的火候时间等通用经验,传授给每个国家的每位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