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后尝试Fire的一些优劣总结
工作几年后初次接触到Fire这个观念,当时大受动容,于是更加紧攒钱的脚步,进入了非常忙碌的互联网行业。
结果是几年后,10 12 6、每周通宵的工作对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今年初开始一身病痛,同时身边的朋友很多也迫于30、35岁魔咒开始了咖啡师Fire,于是脱离了一天14小时工作的攒钱状态,开始了有2/3时间自己支配的自由生活。
目前已脱离当时的内卷状态3个月,想发这个帖来记录下一些心路历程。现存问题也很多,希望过几年后我能找到方法,完美解决当下这些问题。
目前状态:
在一家小型外企驻上海办事处担任闲职,每天具体工作时间2小时,坐办公室时间加起来6小时。
优势:
1. 拥有非常多自由时间。这个曾经是10 12 6的我极度渴望的,现在也将生活用各种兴趣事项填满,上课学习、看书、运动、与朋友聚、甚至尝试约会;
2. 外企下了班几乎不会找人,所有事情上班时间解决。无形中减少了下班后随时on call带来的心理压力;
3. 作息规律了,睡眠时间变长、吃饭时间和分量都可以好好控制,身体逐渐变得健康(这是最大的优点)。
劣势:
1. 薪资是之前薪资的砍半。现有资产通过理财并不足以完全Fire,现在的薪资攒钱速度是之前的一半,疫情后金融市场又动荡,这点给本来想要通过10年辛勤工作实现Fire的我带来极深的忧虑;
2. 工作社交圈狭窄。以前的生活有80%的时间是与同事来往,互联网公司非常年轻全都是同龄的90后,上班时常常可以无缝在工作状态与闲聊之间切换,下了班和周末更是会一起出去玩,因为兴趣相近所以想一起尝试的事物非常多;现在的外企大部分都是40+、50+有家庭、没有自己兴趣的人,上班时说不到几句话,下班后更是完全无联络。也是发现了这个问题后,我才发现自己其实极度渴望在工作场合或者专业场合上的社交;
3. 和第二点息息相关,也就是发现社交圈的圈层问题。之前时间少,基本每个月每个季度和比较好的朋友聚会,当时以为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知己,所以时间多了后也想多聚。但是多聚后发现很大一部分是酒肉朋友,基本都是一起喝酒玩耍,没有其他深度的交谈,如果不去酒局就很难聚在一块。发现其中一部分是无效社交后,惊觉自己似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了,也开始积极拓展社交圈。但在节奏快速的超一线城市,这个年纪了再想于职场外交到知己的朋友,实在难如登天;
4. 工作带来的成就感不足。在以前忙碌的KPI指标下,和同事一起拼搏、完成一项任务的成就感和之后的庆功带来的快乐是无与伦比的,也是转换了跑道之后我才真正意识到这个成就感带给我的正面影响这么大,以至于少了这个刺激后,我的人生突然间有些失去方向感,时常陷入低潮状态,或者忧心会被职场淘汰;
5. 也是担心被社会淘汰的原因,在报了许多专长课程后,逐渐有些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喜欢这项技能(音乐、绘画、舞蹈等),还是看到有朋友做专长相关的咖啡师Fire之后眼红,给自己的未来留一条路了。或许这种功利的心境会导致做什么都只想着未来利益相关的问题,本末倒置;
6. 随着接触的人年龄层变广,也会开始考虑日后的问题。比如现在是不婚不育主义,40岁呢?50呢?会不会像大部分长辈说的那样后悔。但是那样的生活,又和FIre的想法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综合考虑下来,其实劣势是远比优势多的。习惯了延迟享受和努力拼搏的状态,突然间进入这种半Fire的状态,心理上受到的冲击非常大。
也让我开始思考,原来之前忙碌工作时所渴望的Fire状态,只不过是一种羡慕、一种“什么事都不用做”的幻想而已,并没有落到实处来,去考虑松散的生活模式是否适合自己、人人觉得自己“凡尔赛”的忧虑是不是真实会影响生活状态的。
过几年后,不知道是否习惯了这样的状态,也或许会回到996的职场上也说不定。这才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Fire,也可能需要再过个几年、心境平和了之后才真正找到Fire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