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东西方文化溯源,王东岳老师。第52课 中国文明的幼稚老成现象
下面讨论两个中国文化的特异现象。 在我们中国人看来,国家统一为大国体制是正常的,分裂为小国状态是异常的。 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天下观。 孔子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子在他的书中也不断讨论天下这个概念。 然而在远古时代,出现大国稳定体制,是非常罕见的,是一个非常态,而不是正常态。 今天的欧洲,跟中国国土面积差不多大,分裂为几十个小国,搞个欧盟还摇摇晃晃。 中国早在远古时代,公元前11世纪,尤其是到公元前三世纪,就开始出现相对稳定的大国体制状态。(周到秦) 这个情况是很特异的。 比如环地中海文明,公元前四世纪,曾经出现过一个大国体制,亚历山大帝国。 可亚历山大大帝仅活了三十二、三岁,刚一逝世,亚历山大帝国立即崩解。 环地中海还有一个大国,古罗马帝国。 虽然存在时间很长,但它真正作为一个雄强稳定的大国出现,也仅仅维系了几百年。 到西罗马帝国,公元五世纪就灭亡了。 唯独在东亚,出现一个稳定的大国体制,中华。数千年而不坠,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我把它叫幼稚文明的老成现象。 中国是最典型的农业文明体制,而农业文明是人类的第1茬文明,也就是人类文明最幼稚的形态。 可是这个最幼稚的文明,却处处表达出老态。 这叫文明幼稚老成现象。 举例说明。宏观上,早在2000多年前就出现大国体制,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就统一文字。 要知道欧洲近代上个世纪曾经有人想统一欧洲文字,搞世界语,以失败而告终。 而且中国早在公元前后就出现科举制。 西汉早年叫举孝廉,叫察举制度,到隋唐以后叫科举制度,彻底成熟。 科举制度,就是在平民社会中,选拔社会管理者。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公务员考试。 站在历史上看,科举制度有很多问题。 它使得所有文人只读四书五经,只关心学而优则仕。 所有文人全都挤在这一条独木桥上。 几乎没有任何文人关心自然学的问题,导致中国文化后来严重偏废。 这是事实。 但是你换一个角度,它却是人类最早出现的文官考试选拔制度。 要知道人类在远古时代叫世卿世禄制度。 社会管理者,官员阶层全都是世袭制。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直到革命成功以后,将近半个世纪,1830年,法国绝大多数官位还是世袭制的。 1830年以后,法国才开始逐步建立公务员考试选拔制度。 从宏观上可以发现,中国社会极度老成,极度早熟。 它是人类最幼稚的文明形态,不仅表现在宏观上,而且表现在微观细节上。 比如西方文化讲性,爱呀爱呀,爱个没完。 中国文化讲食,吃呀吃呀,吃个没完。 (爱情这事儿有一搭没一搭的不够稳妥,还是吃点好的比较实在hhhhhh) 大家想想,什么人关心性的问题? 年轻人。 如果吃一顿饭耽搁他谈恋爱,这顿饭他是不吃的。 什么人关心吃的问题? 老年人。 床上的事弄不动了,才只好讲吃。 食文化,是典型的老年文化。 即使是食文化,中国食品酸辣刺激,而西方食品甜淡油润,天然就符合儿童的口味。 带过孩子的都知道,在家里天天给他做中国菜,孩子是不吃菜。 偶然带他到麦当劳肯德基,他从此把你赖上。因为西方食品天然就是按孩子的口味设计。老年人舌头上的味蕾感受器退化了,不是酸辣刺激的食品就不足以使他开胃。 因此即使是中国的食文化也照顾老年人。 再看西方人性情率真,而中国人城府高筑。 在西方,说假话是个不得了的大事。 如果你在法庭上说假话,叫伪证罪,得承担刑事责任。 (这个不太对哦,小孩子也会说谎) 西方人在中国人看来都是些青瓜蛋子,即使到成年,他们直来直去从来不绕弯。 而中国人城府高垒。 改革开放早年,西方经济团体到中国,跟中国企业家谈判。绕弯两三个小时,西方不知道中国人想干什么。 中国人有一句民间谚语叫,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说话7分都保留着,即便你听这三分话,还基本上都是假话。 (还不是因为被坑的太多了,才会形成厚重的自我保护。这跟中国历史厚重有关吧,我们经过太多事了,难免包袱厚重) 孩子一定性情率真。 带过孩子都知道,经常从五六岁孩子的口中听到非常深刻的话,让大人很吃惊。 其实他不是深刻,他只不过是说了一点真话,而我们已经早就不说真话。因此才会有吃惊感。 成年人、老年人历尽沧桑,受尽磨难,不得不把自己越包裹越紧。 所以中国人在性情上,也是一派老态。 西方文化倾向于竞争,而中国文化强调和谐。孩子们一定喜欢竞争。 你给孩子买一个玩具,是他独自玩的,他两三个小时给你扔到一边了。 你让他参加竞争性游戏,他乐此不疲。 这就是为什么今天足球运动,篮球运动,这些竞争性很强的竞技运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体育产业的原因。 而老年人争不动了,只好讲和谐。 所以他骨子里仍然表达着极度老成的状态。 西方文化倾向于朝前看,而中国文化倾向于朝后看。 最典型的就表现在东西方学者做学术的状态。 西方文化叫批判学术,我们今天做学术的人都是这种受西方濡染的学术风格。 就是对于你所研究的问题,对于前人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横挑鼻子竖挑眼,说他这也不对那也不对,然后另建立自己的理论模型。 这是典型的批判学说。 那么中国文化怎么做呢? 反过来朝后看,全都是翻故纸堆。 (毕竟西方背后也没什么东西,仅有的那点东西随便看看也就看完了。他们也只能往前看呀…不跟我们似的,哪怕只是一本经典,这一辈子都不一定能研究得完…) 这就是为什么我讲中国早就已经没有文化大师,没有国学大师了。 你如果现在见到国学大师,不外乎两种情况,第一你搞错了,第二他是个骗子。 比如大家说季羡林是国学大师,季羡林本人都不敢承认。 因为季羡林不是研究国学的,他是研究东方外语一个小语种的专家,他研究吐火罗文。 远古时代阿富汗一个部族的古文。 再下来,你只要见到国学大师,他一定是骗子。 为什么? 因为国学的基本训练,建国以后,甚至民国以后,国人再都没有受过这种训练。 做国学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呢? 有三项训练,不可或缺。 全都是往后看,翻故纸堆。 第一,训诂。 就像我们讲甲骨文,就是要把中国每一个字、方块字,找见它不同时代的含义,以及不同时代的流变。 如果你不能对每一个中国文字找见它的古含义和流变进程,你就无法解读古代经典。 用今天的中文来解读古书,基本上都是误读。 第二,考据。 (你可不敢把它理解成考古学。 考古学是近代从西方传入中国的。 中国自古从来没有考古学。 因为中国古人认为,挖祖先的坟墓是一个最缺德的事情。 因此中国古代只有盗墓贼,绝没有考古学。) 考据,就是一个学者对他所要研究的问题,必须把前人所对这个问题的全部研究资料都搜罗到位。 第三,注疏。 先看注,你不仅要在考据上把相关资料全部找齐,还得把前人在书的留白处,对书中考据文献的注文都找到位。这叫注。 所谓疏,是后世文人对前面文人注文的注文。你也得搜罗到位。 (我还都挺喜欢的) 这就是中国现在早就没有国学大师,因为这种朝后看的学术训练方式,早就已经在我们的教育界消失。 年轻人一定总是朝前看。 老年人,中年人倾向于朝后看。 所以如果有朝一日,你总是回忆自己当年有多么了不起,标志着你老了。 (西方就是不停分化,所以总有年轻的血液吧…也没毛病)
墨卿風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4甲辰龙年 总结 (1人喜欢)
- 【转载】后李文化~ 母系氏族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