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利尔 | 让我又爱又恨的“北美小巴黎”
我2015年来的Montreal,至今已经六年了,正式超于我念大学的杭州和念硕士的湾区,成为除了武汉以外我呆过最久的地方,我的第二个家乡。 前阵子在她乡论坛活动里写了这篇自己对于这座城市的心得,今天闲来无事,搬运到豆瓣来。
我总结了几个我脑海里对这座城市的关键印象:疯狂打桩,夹缝中的文化,和冬夏两重天。 (本话痨一不小心又写了好多,太长不想看的话干货在最后)
疯狂打桩 —— 没日没夜的construction 本地有句段子 —— Montreal has 2 seasons, winter and construction. 网上还有这么个meme:

广东话翻译Montreal叫满地可,然后有小伙伴打趣它说是满地坑。 至于Montreal路面上为什么会这么多坑,这些年听过的说法各种各样有很多,有说是冬夏温差大的,有说是本地建筑工程队技术差的,还有说是因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到2000年初,当地政府非常腐败,本土黑帮势力非常强大,黑白勾结买通政府垄断了很多市政建筑工程,以次充好赚差价,像我们现在全是坑不断翻修的路桥这些很多都是那个时候建的豆腐渣工程。(Netflix有一部剧叫做bed blood就有提到本地政府腐败的事) 上周末还和小伙伴聊天,小伙伴说她要换SUV,车底盘实在是被刮的千疮百孔看不下去了,同时成功劝退了考虑买特斯拉的我,“你想想吖那么贵的车你舍得在魁北克的街上开嘛”,小伙伴一边说一边顺手就指了个路上的大坑(当时我们逛那条街还是本村主街圣凯瑟琳大道),“想象一下你买了个特斯拉,开过这个拐弯(当时拐弯处就横着一个大裂缝/坑)听见车底“兹拉”一声的时候的心情”…… 我住的这个区叫做Griffintown,是本地一个新兴的非常受年轻人喜爱的区,据我对象说,十年前这儿还全是废弃的厂房,现在完全变样了,全是新建的公寓和写字楼。也是因为这个区疯狂基建的关系,我们家只要开窗隔天地上就一层灰,而且经常从窗外飘进打地基咚咚咚咚的响声,WFH的日子讲真是挺痛苦的。 离开我们这个区,其他的区也并没有好到哪儿去,基本上受欢迎的地段都在大兴土木,不光是商业建设,城建也一直在推进。我前阵子看了一个市政规划的视频,往西修铁路往北建地铁往南搭轻轨好不热闹,我家门前的Peel大街(也算是一条主街了,一个霍风口,妖风贼大)已经修了一年了,每次点外卖都会超时因为construction各种detour人家找不着道儿,导致我现在都不敢点外卖了,一超时平台就给我赔coupon,我琢磨这coupon估计都是从外卖小哥绩效里扣,还挺内疚的。我有个朋友,前几年开了间餐馆,结果刚开没多久餐馆前面那条街就被规划了,整条街都被挖起来,说是建地铁站,到现在还没填上呢,我朋友的餐馆自然也就开了几个月做不下去关门了。 我觉得这些最终的原因都是由于 —— Montreal的建设滞后太多了。 作为加拿大第三大城市,Montreal在上世纪曾经是一度超越多伦多的加拿大第一大城市,后来因为法裔被英语地区压迫的太狠揭竿造反要独立,并且立了一系列非常严苛的保护魁北克法语不受侵蚀的条款,于是所有英美企业和本地的英语产业由于法语这一层壁,全都就近迁去了多伦多,对本地经济造成了重创。加上上面讲的官商勾结腐败的半个世纪造成了大量资金流失。1976年Montreal承办了那一年的冬奥会,很多本地人都说那是雪上加霜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修建场馆和各种根据奥运会规划的但并不切实际的扩张让本地政府彻底陷入绝境,据说前年Montreal才还清了冬奥会的欠债,感觉终于可以有余款来修路了,各处的路全都被挖了起来。 Montreal是一个岛,很多很多年前,一块足以切开美洲大陆的冰川从东北部横切了进来,一路不断的消融着大地,一直到五大湖地区才停下、融化,然后形成了圣劳伦斯河和现在的五大湖。Montreal就是圣劳伦斯河上的一座岛,四面环水,但是主要出岛的桥只有四座,基本上东西南北各一座 —— 对比我的家乡武汉,光长江大桥就有11座,还不算连接汉口和汉阳的汉江桥(当然人口数量也相差很大了)。人流量比较大的香槟桥,1964年建的,到2015年(还不到50年)已经无法再继续使用,政府放弃了翻修这座桥,直接由它在那自生自灭,与之平行建了一座新的香槟桥。我之前回家每天都会路过连接香槟桥的引桥高架,抬头甚至能看见几处裸露的钢筋,冬天经常能看见桥底倒挂的冰锥(说明桥面渗漏),每次走过都会想“这桥会不会正好这一刻塌了然后把我埋在下面”…… 基建落后的痕迹几乎渗透在这个城市每个角落,地铁需要延申,路桥需要翻修,满地坑需要填,很多时候连人行道都是patch叠patch。 但是这也造就了目前Montreal的蓝海效应,Montreal并没有走向衰落,而且我相信(也根据我看见的construction的规模)这座城市正在渐渐繁荣起来(当然本地人不要再作妖搞独立把讲英语的都赶跑)。所以这些种种的滞后总有一天是会被补齐的。正因为这些滞后,目前本地无论是房市还是其他投资,都有相当大的潜力。我这五年眼见着房价一点点的涨,而且我觉得还有上涨的空间,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的状态。 这也是我选择留在这里的原因,对于独自打拼的我(我相信论坛里也有很多像我一样的姐妹),我家并没有矿,我出国留学已经是我爸妈能资助的上限了,所以毕业以后一切都要靠自己打拼,而在这里我自己挣钱自己花,凭自己的本事可以买得起一套decent的住处可以负担得起家庭和即将到来的小生命。这座疯狂打桩的城市和我初入职场的状态非常吻合,我奋斗,她打桩,我们一起建设,一起成长。 前年我和对象一起签了一套楼花,是附近的一套4+1/2,2 br大概100来平,公寓内配备齐全,走路去downtown商圈十来分钟,挨着运河风景也很好。交房预计在明年春天(现在看来或多或少会因为疫情推迟),当初签约的时候是不到50万加币,选择楼花的原因也是因为穷——只用5%首付就可以签约,交房以后才开始付贷款,启动资金少,当时我们俩存款加在一起也刚刚够付两三万的签约金而已。最近我们开始做贷款了(提前半年可以开始办),贷款小哥哥给我们做了个估值,房子还没到手,估值已经涨了近20万,目前同类型的房子大概在60+万。我前几天散步路过我们未来的家,看见坯子已经盖到最后一层了,我突然就很感慨,来这里六年了,这座城市收留了我,还给了我一个家 —— 我自己打拼来的,没让家里出一分钱,这个城市我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我自己挣来的,这份成就不大但是足以充斥我的内心。对我来说,有特效公司的城市就那些,加州,纽约,多伦多,温哥华,伦敦,新加坡,悉尼…… 这些地方虽然都很光彩,却没办法给我Montreal给我的这份根基。
夹缝中的文化——法语的identity和limit Montreal有个外号是北美小巴黎。都说Montreal特别美非常有底蕴,我觉得也就是看跟谁比吧,跟光秃秃的美国比确实是非常有底蕴,但是欧洲人来了都是皱着眉头一脸“学我们还学的四不像”的表情。 魁北克城是1608年建成的,是欧洲人在北美建的第一座城市,已经四百多年了,1642年建的Montreal,也快380年的历史了。所以比起美国这儿确实算是历史悠久。但是奈何先建城的法国人没打过英国人,抢地盘的时候只守住了一个魁北克,剩下的北美大陆全都被英国人占了。留下了一个尴尬的,讲法语,却被讲英语的全方位包围的,魁北克省。 魁北克的identity是法语,离开了法语她就和身边的安省没有任何不同,除了路上坑比安省多税比安省高人比安省穷。所以魁北克不能没有法语,她的文化,她的历史,她的根基,是法语,而她的掣肘,她的局限,她的软肋,也是法语。 这就是魁北克这个省夹缝中的文化独特与尴尬之处。 Montreal作为魁北克省的第一大城市(首府其实在Quebec city哦),加上她是一个港口城市,聚集着南来北往的人,这样的城市讲英文其实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但是魁北克对法语有一种近乎偏执的保护,其实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和一个过度自卑的人的表现其实是一样的,越是敏感脆弱的部分,越是戳不得,反而会撑起强势的外衣来掩盖。 我去年回国的时候注意到,连家乡的路牌都会中文下面加一小行英语,会注意到这件事的原因是,魁北克的路标路牌只有法语。有时候我会脑补,你说如果别人路过怎么办,谁知道sorte arreter是啥吖,上了hwy都找不到出口怎么办。 ”一国两制“在加拿大的集中体现就是魁北克有自己的选举,自己的移民体系,自己的语言,就差没有自立为王了 —— 不是没尝试过,只是公投没通过,说明大部分魁省人民还是理智的。 我找了一下讲魁北克历史的主流影视作品还真的不咋多,有一个Rocket,讲的是本地加拿大人冰球队的传奇球手外号火箭的职业生涯,其中就有讲到上世纪中叶法裔后代被歧视也边缘化的现象。这片子很难找,资源也基本没有字幕,我当时看的时候是我老公人工给我翻译的每一句法语,所以门槛可能也有点儿高。 我先生双亲组成是这样的:母亲那边是老魁北克移民,family tree往上数十代都是法国人,父亲是意大利裔移民,祖父辈从意大利来到了加拿大,我个人对这方面内容非常感兴趣,经常会和他们聊对于魁省的法语看法。让我印象很深的一次对话是和我老公的父亲发生的:他们家是意大利裔,但是上世纪处在整个北美意大利移民其实是很受歧视的,位置在爱尔兰人后面,也就比其他肤色的少数族裔可能好一点儿,为了更好的融入和讨生活(主要是为了找工作),他的祖父把姓改了,改成了英文的姓。我问他为什么不改成法语的姓,他说因为公司都是讲英文的人开的,本地法裔也是底层帮人打工而已。然后我问他,对于魁省执政党如此偏执的保护法语这件事怎么看。他说,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当然觉得很ridiculous,因为切实会影响本地的经济,会让别人难做生意,尤其是家里还有你这么个闺女(说的正是在下,婆家没有闺女)不会讲法语,自然是内心偏向对English speaker放宽一些政策。但是从政府的角度,他也觉得能够理解他们的顾虑,历史原因让魁省的法语和英语一直是二元对立的状态,所以这种“近乎偏执”的保护,其实并不仅仅是出于对法语的保护,而是要保证法语处于凌驾于英语之上的绝对统治状态,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权力较量。末了他说,权力这种东西就是会互相吞噬,如果不压制,就会被压制,像他的祖父改掉了他们的family name,从此这个这个姓就在魁北克消失了,他们一脉也再没了和意大利先祖的联系,老魁省人怕的可能也是这个吧,怕被英语侵蚀,丢掉了自己的根基和历史。 以前打发时间看过加拿大入籍的题目,其中有一个trick question就是加拿大唯一的bilingual官方语言的省是哪一个省,我当时就掉坑里了选择Quebec,然而正确答案是New Brunswick。Quebec的官方语言只有法语,所以她并不是一个bilingual province。本省有个争议颇大的101法案,里面有一系列(比现在更)严苛的推行法语的政策,前几天刚刚宣布了新规,法语将成为政府沟通的唯一语言,禁止政府机构用英语交流。前阵子我琢磨我的PR,上魁省的移民网站,发现那个申请平台只有法语,连个切换英文的选项都不给。 在Montreal生活了这么些年,我个人的感受是,不会讲法语的话,在岛上和大Montreal的周边辐射地区(像西岛南岸Laval之类),讲英文基本上是可以(艰难的)生活(生存)的,出了Montreal就整个抓瞎。我前天打uber,司机看起来超凶,本来就有点儿晚了我有点儿怕,想和司机聊两句缓和一下气氛,结果司机不会讲英语,还用他仅存的一点点英语口语能力跟我说"at Quebec, you study French!",我坐在人家车上只能认怂点头说"Oui Merci". 吐槽起法国人来真是一天一夜也吐不完(我这儿说的是法国来的法国人,不是加拿大法裔),其中最大的一个槽点就是他们真的对非法语speaker非常的不友好非常排外,对自己的语言非常骄傲觉得法语天下第一,魁北克相比起法国人来,这方面稍微要强点儿,但是也多少继承了些。我常常会碰到被人强按头说教你要学法语的情况,讲实话我的感受并不好,但是见仁见智,有的朋友也不在意就觉得文化碰撞还挺有意思的。 说回来法语除了添堵有没有好处呢,讲实话也是有一些的,最大的一点好处就是——她不是英语。给这个单一语种统治的北美添加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我个人觉得Montreal有一种北美所有其他城市都不具备的艺术气息,这种艺术气息和纽约或者旧金山的Hippie气氛还不一样,带着一种幽默和深沉。之前在分享会说过,Montreal有的Montreal动画节,电影节,泛太西亚,太阳马戏团…… 在前疫情时代,夏天有爵士音乐节,摇滚音乐节,野营电音节,每次乐队巡演Montreal也是加拿大必须来的一站。 在挣扎了五年以后,我终于承认了我需要学法语这件事,就我个人来说,如果执政党没有近乎偏执的法语情节的话,我可能对法语的接受度是更高的,我这人(我相信不止我一个)越是强按头要我学法语,我抵触情绪越大不想学法语,最终说服我的其实并不是魁北克的政策高压,而是我对这座城市以及我的魁瓜老公的爱。
冬夏两重天 Montreal的冬天有多致郁,夏天就有多治愈。 Montreal每年大概从十一月开始下雪,冬天平均温度在零下10-20度之间,倒是也不太会低于零下20度,但是由于挨着河,中间还有座山,经常刮很大的妖风,打开天气预报常看到说实际温度零下十度,体感温度零下五十度,在全方位的暴风雪里走上一段路,到了公司真心觉得命已经丢了半条,一想到上一天班还要顶着黑天在暴风雪里回家,就整个生无可恋。好在downtown的地下交通还算发达,很多地方都是在地下连着的,一般地铁+bus+地下城,冒在地面上的时间并不多,暴风雪也不是天天刮,所以总体还算可以接受 —— 反正是能活得下去的。 我记得之前有看过一个数据,说魁北克是全加拿大自杀率最高的省(没有fact check可能有误),在遇到现在的对象之前,这里的冬天是真的很难熬,天黑得很早,不到五点就全黑了,每天下了班走在又黑又冷的夜里,回家也是黑灯瞎火的,抖掉一身的雪和寒意,那一刻真的很阴郁。 可是与冬天截然相反,夏天又真的很欢脱,像上面说的前疫情时代几乎每周都有event,总有演唱会可以看。Montreal大部分好吃好玩好看的地方一小时内都可以走到,所以一旦天气好,去哪里都是很惬意的一段路程。像老城区或者plateau(高地区?)这些比较有名的地方,基本上随便找一个馆子都挺好吃的,不好吃的话在这些地方也开不下去。夏天傍晚坐在餐厅露台上,二十几度的气温,徐徐小风,点一份法餐从前菜吃到甜点再来一杯小酒,看着天边的云从蔚蓝到绯红再到月亮升起来,真的很惬意。

我家住在运河边上,最常走的一段路就是从canal走到old port然后再穿过老城区的石砖路捧着一只gelato或者一杯咖啡回家,每次这样溜达的时候就会想,我这一千二的房租(还带家具,楼里还有泳池健身房桑拿和超市)交的真的好值,这挨着canal和老港的地段换到随便什么别的大型城市,不说纽约旧金山,就波士顿芝加哥,应该都比这儿贵。 作为一个长江边长大的孩子,我一直觉得一个城市有水就有了灵气,蒙特利尔这座城市四面环水,不管往哪个方向走都能看到各式各样的水,皇家山顶有beaver lake,有运河,高耸的港口,和绵延不绝的圣劳伦斯河,一到夏天总是花团锦簇,岸旁还总能看见鸭子和大鹅。不管是单车骑行还是长跑,很多不同的trail可选,日常的走到哪里都觉得赏心悦目。 都说蒙特利尔的夏天很短,但是其实五月初到十月底,也有差不多半年,所以基本上是冬夏(春秋确实是太短了可以忽略不计)五五开,但是冬天阴霾所以感觉很长,夏天明媚所以感觉一转眼就过去了。 我有个朋友,一直念叨说他要离开Montreal,但是冬天太冷了人半冬眠状态哪儿也不想去,夏天又太美了一嗨就舍不得搬,就这样被Motnreal trap了五年多,直到前年他赶在十月底秋天的末尾才终于成功跑路了。 建议姐妹们考虑在Montreal生活的话,在八月底和二月初各来体验一下,最后就可以折中得出一个比较中立的感受。
干货在这里: 总的来说,Montreal这个城市有很浪漫温暖的一面,也有很冰冷刻板的一面,机遇与挑战并存,房子买得起,消费水平适中,比较适合跟我一样一穷二白的小伙伴来挖第一桶金。法语确实是一个障碍,会说法语的话在这里生活会容易很多。 食物的话,还是有很大的选择范围的,西餐的选择范围大很多,法餐有挺多确实不错,也有一些我本人还蛮喜欢的意大利菜(带了几次意大利朋友去也说还不错),相比起加拿大别的地方,魁北克还是有一些本地特色菜的,比如说poutine(见仁见智吧,我觉得只有喝多了才会想吃它),鸭/鹅肝,水濑,枫糖,都属于本地特色 —— 觉得如果哪天魁北克真的独立了,加拿大就没有自己的食物了。亚洲菜选择相对少一些,近几年情况有所好转(也是我觉得该下手买房子的原因,因为中餐多了意味着在这生活的中国人变多了,地球人都知道咱们同胞走到哪房价涨到哪),好吃的馆子也不少,特别刁钻的吃不到(比如吃不到热干面和牛肉粉),但是比较普遍的兰州拉面川菜烧烤重庆火锅什么的都还有,中超也选择比较多。 至于工作嘛,我本人的专业还蛮好找工作的,不需要法语也不需要太高门槛,所以做影视后期,动画,游戏这些方面的小伙伴在本地会比较好找工作,其他的行业据说还是会倾向于本地人,倾向顺序大概是这样的:本地人>有本地工作或学习经验的人>没有本地相关经验但是说法语的人>没有本地经验且只说英语的人。 至于移民嘛,again,会说法语很好移民,不会说法语就会跟我一样PR无门还得靠家属担保救济。 Montreal城里和魁北克其他地方非常有壁,Montreal是非常包容文化相当多元的,但是出了Montreal以后魁省其他地方感觉就很闭塞且对English speaker非常不友好,感觉就好像是美国中西部的红州中间塞了一个San Francisco的感觉,相当有壁。 本地的婚恋观很随性,我在公司里做过田野调查,发现大部分跟我同龄的本地人父母都没有结婚,可能过了一辈子生了好几个小孩还是男女朋友的关系,我认识的大部分本地人couple也都是这样,买了房子生了孩子在一起十几年还是boyfriend/girlfriend,大概这就是本地人的一个普遍婚恋观? 我本人对本地男生是非常有好感的,大部分比较务实,温和,可靠,性别意识强(尊重女性),当然我可能是被猪油蒙了眼,哪儿都有好有坏。我的认知主要来自于我接触过的范畴,不想assume身边既世界。 加拿大全民医保大家都知道,但是魁北克因为法语+太穷了,医疗资源非常有限,所以我们大多数时候还是会去group insurance cover的semi private clinic(有专门负责我们的家庭医生),家庭医生检查不贵,问诊一次50-100$不等,保险一年cover好几千,而且我们俩还有各自的保险,一般是用不完,通过医生开处方再去医院做相关的检查也不要钱(比如我老公运动拉伤膝盖疼,上周医生看过以后给他安排去拍X-Ray,clinic的bill是65,医院拍片只要带着医疗卡去就行了),所以负担并不大。看其他的病都多少碰到了一些不愉快的情况(比如appointment被推迟或者中途丢失资料又要重检等等),目前为止体验最好的是产检,打电话约了家庭医生以后全部一条龙安排好,我上个月就已经把接生大夫和下面所有的appointment都约好了,除了B超要等挺久其他都还好。 至于生孩子,魁省比起安省和BC养孩子的成本低很多,但是相对的(据说哈)公立学校的质量也差很多(again,太穷),本地公立的日托一天才7$,生孩子会有一定的政策资金扶持,税补和牛奶金什么的,这些全加拿大都差不多,然后产假最长cover一年(听说美国产假只有两周对比一下就很想大笑三声),还可以把产假转让给孩子爸爸,也就是鼓励女性重回职场,男性也可以帮着休产假。 我个人觉得职场还是有一点点亚裔歧视,很subtle不仔细品感受不到,但是时间线拉长还是能看出来亚裔升职涨薪方面有天花板,这一点感觉美东多少都有点儿,据说BC会好很多。 最后,不管人在哪里,一座城市总有其美好和不足,生活在其中只有适合和不适合,没有绝对的好和不好,祝大家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