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之上》——用高级的方法,讲简单的故事
观影之时,这部电影已经上映多时,好评如潮,一向喜欢电影的我,本该第一时间凑热闹,可碍于工作、生活的诸多不顺,着实没有抽出空,直到某日朋友来看我,饭后无所事事,便走进了电影院,才观看了这部早该观看的电影。
我观影后的感受是——配得上好评,而且没想象中那么具有攻击性,总的来说,是一部平易近人的大片。
1、精美的服化道+BGM
张艺谋导演是长于舞美的,这一点我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之后才意识到的,自那之后,再品鉴咂摸张导的作品,才发现了那许多不曾留意的惊艳。
《悬崖之上》的整体色彩是黑白的,但不是那种灰蒙惨淡的黑白,而是那种黑与白对比清晰,明艳亮丽的黑白,贯穿电影始终的一片苍茫和漫天飞雪,将每个人的情绪色彩烘托的淋漓尽致,故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展开,不需具体的文字交代,我们也能感受到革命先烈们的隐忍和奋斗。
电影的一开始,以一场惨烈的枪决戏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看着一个个同事在身边倒下,谢子荣(雷佳音 饰)崩溃叛变了,自此,他成为了电影中最致命的危险因素,一次次将隐形的炸弹埋在了主角身边,当镜头再次转入苍茫雪景,陆续登场的张宪臣(张译 饰)、小兰(刘浩存 饰)、王郁(秦海璐 饰)、楚良(朱亚文 饰),每一步的动作都暴露在危险之中,令人屏息。
第一次被BGM所惊艳到,是张宪臣和伪装成同志的敌人老马(沙溢 饰)的那一场决斗,因为本人不是很精通音乐,不太判断得出是什么乐器,感觉似是大提琴,有西洋弦乐的那种悠扬,音色又略低沉,尤其是伴随着打斗的激烈和情势的反转,BGM一次次重复节奏紧凑的大幅度滑音,真的很勾人,生动演示了什么叫扣人心弦,仿佛一下下,就是滑动在观众心上,大脑血液一次次上涌,感觉真奇妙……相较于电影上映后,大受追捧的主题曲(周深演唱),这种不太好找的BGM对我来说更震撼。
跟很多老一辈的导演一样,张艺谋导演似乎对电影中的特定年代有一种情结,服化道的精巧不仅表现在服装、场景的合乎时宜,仔细观察,似乎连服装的面料、款式,建筑的风格、质地都花费过一番心思,总体看下来,不仅写实,而且还很美。
比如小兰在火车上被搜身时,依次从口袋里拿出笔记本、钱包,脱去外套,我竟一度忘记了情势的危急,而只在想,她所穿所用的一切,是多么完美的复古风啊!这样的感受,还出现在王郁和楚良被伪装成同志的敌人带到一桩废宅,导演似乎特意用大全景的镜头,来展示这座破败豪宅的昔日辉煌,我没有深思这种镜头是否有什么更深的隐喻,我最先迸发的感受,就是对这种特定年代的特定建筑风格的欣赏,并由此感念时间和历史作用下的力量与美。

2、镜头是客观的,情绪是克制的
从《归来》、《一秒钟》开始,我注意到,张艺谋导演总会将饱含人性复杂的情感隐与简单的故事和镜头中,比如《悬崖之上》中的几场勒杀戏,尤其是电影到的最后,老周(于和伟 饰)勒杀谢子荣,一个在四肢乱挥地奋力挣扎,一个憋红了脸却神情坚定,人物的状态是激烈的,而镜头却是平和的,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地旁观,它不对这场戏的感情做任何解释,而是最大限度的拉近了观众和电影的关系,将这种难以讲述的情绪,直接传递给观众,显得更加真诚。
当然,镜头语言并不可能永远是客观的,但张艺谋导演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极大程度隐去了镜头的主观性。
比如在张宪臣雪中被追杀的那场戏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先是展示张宪臣在跑,此时镜头在他面前,跟随着他的前进而后退,而下一个镜头,拍敌人追逐,是略微仰角的,而且随着敌人的奔跑往反方向快速移动。如此对比之下,张宪臣的危急处境,瞬间生动呈现。
同样在这段戏中,还穿插过一个鸟瞰的大全景:白色的雪地背景,房屋圈成的黑色迷宫,还有蚂蚁般渺小、缓慢移动的黑色人影,我说不清这个镜头是悲悯的,还是客观的,但我的感受,却是揪心的、无奈的、敬佩的……
《悬崖之上》是一部谍战片,谍战片的灵魂之处,在于危急情势和淡定情绪所形成的强烈反差,有些电影会在这种反差中稍留一些情绪释放的空隙,刻意渲染这种反差下的惊心动魄,而《悬崖之上》则将这种空间极度压缩。
比如张宪成受刑时,镜头一次次给到老周,即便观众知道老周的真实身份,也几乎看不出丝毫痕迹,毕竟在这部电影中,反派的智商是在线的,观察也是绝对细致入微的,无论老周再怎么掩饰,在张宪臣被处决时,他一个实在不由自主的身体抖动,即便是伴着按动打火机的幅度,还是引来了高斌(倪大红 饰)的侧目,我们不难想象,老周迟早会暴露于高斌眼前。
除了卧底角色不得不表现的隐忍,在一些境况似乎不那么危急的时刻,特殊的工作性质,已然令他们养成了绝对谨慎的习惯,比如老周在车里借着点烟的几秒,查阅并烧毁了纸条,然后将灰烬捏散在手中;再比如得知张宪臣牺牲后,王郁坐在卫生间里,借着水龙头流水声,安静地痛哭流涕,这样克制的情绪,贯穿电影始终。
3、平凡而伟大,简单且光辉
《悬崖之上》毫无疑问是有着具体的历史背景的,但是电影似乎有意淡化了对历史的陈述,侧重点放在精神信仰层面。
在电影中,“乌特拉”不是对于历史的交代,而是每个人心中永恒的信仰之光。解救王子阳,公布日本罪行,是我们中国人,时至今日仍能感同身受的信念,正是出于对这个目标的高度认可,主角的每一次牺牲,都令我们倍感揪心。我想,《悬崖之上》之所以能够感动这么多人,与这个“乌特拉”的目标设定,也有很大关系。
带着崇敬与感动去审视电影中的人物,首当其冲的感动,来自于张宪臣和王郁夫妇的牺牲,电影中没有交代过他们的孩子为何会沦落到要饭的地步,但主角因这牺牲所受的苦楚,不用言说也想象得到,甚至于后来,于张宪臣之所以被捕,与街头偶然看到自己儿子也不无关系。
记得有一场戏,张宪臣为保老周安全,放弃出逃,此时两人都只是生离死别,老周一再询问张宪臣有什么交代,张宪臣所说都与行动有关,并不提及一双儿女,直到下车后才终于回头补了一句。
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张宪成大公无私,起先没有想到自己家事,而我却不这么认为。
儿女安危之于父母,更甚于自己,与其说张宪臣没有想起,倒不如说他是不好意思。在那样一个宏大的目标面前,每位同志都在前赴后继,都在奉献牺牲,每个人都在付出而不计回报,这样的付出,在他们心里形成了理所应当的普遍认知,为了自己家事,要给同志添麻烦,实在是不应当。
可最后,张宪臣还是说出了口,因为他自知必死无疑,也实在放心不下儿女,他的语气是请求而不是要求,是拜托而不是嘱托,这一点,令人更为动容。
如果说,电影的魅力在于镌刻时光,铭记感动,那么我想,《悬崖之上》算是做到了。
作者:阿弥天天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4743a35c1d05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