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九坊告诉你,酿造酱酒为什么要用赤水河的水。
文字 | 酱九坊说酱酒

“水乃酒之魂”,对于赤水河的水而言,它是赋予美酒的灵魂。
赤水河流域适合微生物菌群的生长繁殖。
自三岔至二郎镇段河谷狭窄,两岸山势陡峻,山峰海拔1000~1600米。干流毕节县赤水河水文站水面宽50~110米,仁怀市茅台水文站水面宽80~120米。
二郎镇至复兴场段太平渡以上岩溶发育,河谷两岸溶洞较普遍沿河谷山峰海拔500~1000米。复兴场以下,进入四川盆地,两岸丘陵海拔在600米以下,河谷平原宽阔,主河道一般宽200米,下游赤水水文站水面宽150~230米。
而仁怀茅台镇环境尤其独特,三面环山,一面环水,四季无风,更加适合微生物菌群的生长繁殖。
赤水河拥有天然优良的水质。
每逢端午节至重阳节,雨季来临,大量紫红色土壤被冲刷入水,河水呈赤红色。而重阳节至翌年端午节之间,雨量骤减河水又恢复清澈透明。
河流沿岸没有工业污染,是长江上游至今保护最好的一条支流,保留了大量的原生态物种,也因此水质优良,为酿造高品质酱酒造就了天然的基础。
茅台镇拥有特殊的紫色沙页岩地质地貌结构,这种土壤中砾石和沙质土含量高,渗水性好,地下水、地表水通过红壤层时,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多种微量元素被溶解。
经过层层渗透、过滤成纯净、清冽、香甜可口的清泉水,最终汇入了赤水河。河水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成分(二钾离子偏多),钙镁离子含量均符合食用要求,是酿造酱酒的最佳水质。
据科学检测,赤水河水质无色透明,无臭无味,微甜爽口、降解物少,硬度适中,呈微碱性(pH值7.2—7.8)。

对于酿造酱酒的赤水河水而言。
从外观看,水必须是无色透明,如呈微黄,则可能含有有机物或铁离子太多。
如呈浑浊,则可能含有氢氧化铁、氢氧化铝和悬浮的杂物,静置24h后有矿物质沉淀的便是硬水,这些水应处理后再用。
从口味上来看,把水加热到20~30℃,用口尝应有清爽的感觉。如有咸味、苦味则不宜使用。取加热至40~50℃的挥发气体用鼻嗅之,如有泥臭味、铁腥味、硫化氢味等更不能使用。
从水的硬度上来讲,水的硬度越大说明水质越差。
白酒降度用水要求总硬度在4.5°d以下(软水)。硬度高或较高的水需经处理后才能使用。用硬度大的水降度,酒中的有机酸与水中的钙、镁盐缓慢反应,将逐渐生成沉淀,影响酒质。
在使用12987工艺酿酒过程中,这些步骤是一定需要用到赤水河河水的。
下沙。酱香型白酒生产的第一次投料称为下沙,一般都是在重阳节。每甑投粮350kg,下沙的投料量占总投料量的50%。
下沙时先将粉碎后的高粱泼上原料量51~52%的90℃以上的热水(称发粮水),泼水时边泼边拌,使原料吸水均匀。也可将水分成两次泼入,每泼一次,翻拌三次。

蒸粮(蒸生沙)。先在甑篦上撒上一层稻壳,上甑采用见汽撒料,在1h内完成上甑任务,圆汽后蒸料2~3h,约有70%左右的原料蒸熟,即可出甑,不应过熟。
出甑后再泼上85 C的热水(称量水),量水为原料量的12%。发粮水和量水的总用量约为投料量的56~60%左右。出甑的生沙含水量约为44~45%,淀粉含量为38~39%,酸度为0.34~0.36。
摊凉。泼水后的生沙,经摊凉、散冷,并适量补充因蒸发而散失的水分。当温度降低到32℃左右时,加入酒度为30%(V/V)的尾酒75kg(约为下沙投料量的2%左右),拌匀。
沿岸的酒企根据赤水河河水的自然变化规律来酿酒,端午节过后,赤水河开始变得浑浊,此时只需要取少量的水用来制曲。
待到重阳节,赤水河逐渐变得清澈,此时的河水经过沉淀,包含丰富矿物质元素,沿岸的酒企开始大量取水,进行投料、烤酒、取酒。四季轮回中,赤水河的精髓融入到酱酒酿造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