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践行极简消费主义的?
查看话题 >聊聊极简,以及生命中那些真正重要的事物
很多人在生活中的大部分时候,都处于下意识的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中。我过去常常有种感觉,觉得自己很多时候是被动地react,下意识地习惯性地对外界环境作出条件反射,被动地被环境影响着,缺少主动思考和行动。
现在的我,面对被动接收的信息,会多一些警惕性,多问一句为什么,就像为自己与外部嘈杂世界之间加了一层滤网。在之前的文章里,我提到过自己专门花一整块时间做一件事:取消关注那些输出内容和自己的价值观不再符合的博主。
有那么一瞬间,我脑海中闪过的念头是:我会不会因此错过很多重要的信息?后来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我的世界变得清净了许多,于是我有更多精力去专注在真正能为自己带来价值的信息上。我缺少的从不是优质的信息,而是对自己注意力的珍惜。
以前的我可以说是毫无节制地消耗着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任由各种各样的广告、营销号、博主生产的内容倾泻到自己的大脑中。久而久之,我就像被洗脑了一般,对身外之物有一种不健康的执念,在买买买中不断刺激自己的神经以寻求快速满足,越陷越深。
现在回头看过去深受消费主义蚕食的自己,我不禁打了个寒颤,既感到懊悔,又觉得庆幸,庆幸自己从漩涡中走出,为时未晚。
改变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我们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到过的人、经历过的事,都塑造着独一无二的自己。屏蔽掉无用的噪音后,那些真正有价值的声音才会被发掘,然后影响着我们今后的路。
极简主义纪录片
说到这,我想推荐一个很棒的关于极简主义的英文纪录片,相信很多人已经看过,叫做《Minimalism: A Documentary About the Important Things》。
Minimalism,翻译成中文,就是极简主义。我一直对“xx主义”一类的词抱怀疑态度,因为“主义”太过绝对,而长大以后,我对各类事物的看法,都倾向于中庸。不过,抛开极简主义这个词,我觉得这个纪录片传达的信息还是很有意义的。我最近重新看了一遍,又有了新的感受和共鸣。
纪录片中,神经心理学家Rick Hanson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当下的年代,人们享受着有史以来最高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什么人们依然渴望得到更多的物质?对此,他提出一个有意思的观点。
他认为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动物性的渴望,这种自发的渴望使得动物以及原始社会的人类在非常恶劣的条件下得以生存。
是啊,在数千万年的自然演化进程中,人类在残酷的自然环境面前是何等渺小,被自然选择出来的人类,对物质的需求,也许早已深深地根植在基因里面。
物质的边际效应递减
可是,无限地拥有物质,真的让我们更快乐吗?大学时学过的一门课是西方经济学,我学到了“边际效应递减”这个规律,至今印象深刻,因为我发现这个规律似乎可以解释很多现象。
我清楚地记得工作后第一次用自己赚的钱买到喜欢的衣服,当时真的很开心。我以为这种快乐会无限延续下去,每次发薪水,就毫无保留地买各种各样的东西,然后焦急地期待着下个月的薪水。虽然拿着可观的收入,但这种消费习惯使我没有存款,只有堆积如山利用率极低的衣服。
在心理层面,我深刻地感受到物质生活的边际效应递减,从刚开始买买买的欣喜若狂,到慢慢地习以为常,我不记得自己是在买了多少东西以后,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无法从买买买这件事上感到快乐了。
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我觉得,就像开头提到的,也许很多人和我一样,面对外界环境的刺激,都是被动地react,被影响,被定义,被塑造。后来我之所以取关了许多曾经关注的时尚大v,是因为在ta们和商家口中,我们被称为consumers和followers。
我觉得很多时候,consumers/followers 往往是被精心设计的消费主义话术所操纵的弱势的一方。这样说可能有些矫情,但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我不希望自己被贴上这样的标签。无数的广告、图片、视频展示出看上去非常美好的故事,告诉人们,只要拥有了这款车、这块表、这只包、这件衣服,就可以获得快乐,这才是好的生活的标准。可是,我想要的好的生活,难道不该由我自己来定义吗?
网购平台和电子支付让消费变得非常容易,手指轻轻一点,就可以迅速完成购买。我们的支付方式也越来越便捷,没有了纸币的触感,付款后我们看到的只是卡里余额的减少,相比于交出一摞看得见摸得着的百元钞票,数字的变动往往给人一种错觉:这个东西不贵。也是因为这种下意识的习惯性的购物模式,我常常觉得,好像自己没买过特别贵的东西,但是不知不觉中钱很快就花完了。
更多的存储空间
当我们通过下意识的习惯性的消费,购买的东西越来越多,我们每个人所需要的空间也越来越大,我们需要更多的空间来存储越积越多的物品。截至2020年,单是个人存储行业的规模就已经超过400亿美元,并快速地逐年上涨。
仔细想想,想要满足日常生活,其实我们并不需要住在很大的房子里。从空间利用率的角度,我发现自己并没有真正有效使用家里的空间,我的大部分空间反而都被用来储物。
有研究者画出一张热力图,展示人们在家中的活动情况。结论是,一个普通的家庭,每天只使用40%的空间,而家里的多余空间,很快被各种各样的东西填满。而这些东西,又有多少是真正被使用的呢?
三个故事
Minimalism这个纪录片里,Tammy Strobel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她是一位作家、摄影师、爱猫人士。结婚以后,她和伴侣经常因为财务问题而争执。他们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最终决定过一种更简单的生活。在五年的时间里,他们离开了让自己深感疲惫的办公室工作,处置了90%以上的财产,还清所有债务。两年后,他们买了一个很小的在轮子上的房子,只有12平方米,相当于一辆大型露营车的大小。

小房子内的每一处空间都被利用起来,完全可以满足这对夫妻的日常生活需要。正如Tammy自己所说,有房子,有食物,有安全感,她对自己的生活很满足。
看到她的生活,我很震撼。我一直理所当然地认为房子当然是越大越好,却从没想过,一个更简单的生活方式,一个小小的房子,也许会让自己更自由快乐。
纪录片还分享了Colin Wright的极简生活方式。Colin是一个创业者、旅行者。他背着两个旅行包,在不同的国家之间穿梭。与其说他无家可归,不如说他四海为家,有很多个家。在他的个人博客里,他曾经发布,在这个世界上,他总共拥有51样东西。那是他所有家当,都被放在他的两个旅行背包里,随他环行世界。他说,这世界上有太多所谓的成功人士,虽然获得财富意义上的成功,却没有获得真正的快乐。比起金钱,他更想追寻属于自己的快乐,属于自己的对成功的定义。
也许我永远无法像Colin一样,精简到只拥有51样东西。但我可以理解的是,当我们清理掉冗余的物品,就会更好地利用拥有的物品,真正发挥它们的价值。物尽其用,是对它们的尊重。
我印象最深的,是纪录片里AJ Leon的故事。Leon曾经在华尔街从事金融工作,20几岁开始步步高升,早在零几年就拿着六位数的美元薪水,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室。在世俗的定义中,Leon是个典型的成功人士。直到有一天,老板把他叫到办公室,告诉他升职的消息,Leon即将被提拔为公司的合伙人。通俗地说,他发达了。
Leon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后,开始止不住地抽泣。因为在那一刻,他意识到,自己永远要困在这里了。今后的他,永远无法再甘心于放弃这么大一笔钱,去做别的事。那些让生活变得有意义、成为冒险家的所有人生梦想,从此就和他无关了。Leon终于明白,自己并不向往这种一眼就能望到头的生活。最终,Leon乘着28层的电梯离开了。
Since then I decided this life was gonna be mine and it was gonna be wildly flamboyantly my life.
Leon说,“在离开的那一刻,我下定决心,今后的人生完完全全属于我自己。我的人生,应该是狂野艳丽的。” 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语气坚定、眼里有光。
看着纪录片里Leon说这句话时的神情,一阵感动涌上心头,我竟然眼眶湿润。也许,他也说出了我心中的愿望,我多希望自己的人生,也是狂野艳丽的。
愿我们都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如果想了解更多内容,欢迎订阅【FIRE生活】播客,你将听到:理性消费、财富增长、极简生活、自我提升、觉察思考、相关节目和书籍推荐等话题。我的豆瓣和公众号【咸蛋女侠】将同步更新文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