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笔记》摘抄
◆ 我的作品在中国
>> 马塞尔·普鲁斯特曾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他说,“事实上,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作者将其提供给读者,以便于他发现如果没有这本书的帮助他就发现不了的东西。”
>> 我们在发现自己并非如此孤立的同时也要付点代价:我们也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般与众不同。
◆ 导读 德波顿——一个好读好看的作家
>> 我们先有爱的需要,然后再爱一个特定的人”。
◆ 一 爱情宿命论
>> 人们总是先有爱的需要,然后再去爱一个特定的人;我们选择的伴侣必定在相遇的人当中,如果给予不同的范围,不同的航班,不同的时间或事件,那么我爱上的人可能不是克洛艾
>> 我的问题在于,将注定去爱和注定爱上一位特定的人混作一团,错误地认为,于我,不可避免的,不是爱,而是克洛艾。
◆ 二 理想化
>> “洞悉他人不难,但于己无益,”艾利亚斯·卡内蒂说,意指我们挑他人的过错再容易不过,但于己毫无意义。
>> 我情不自禁地认为,无论她如何拙于言辞、语句不全,或者总有些焦虑不安,对于耳环的品位可能也不够高,她都是那样的令人倾慕。
>> 为何心知肚明却不能阻止我跌入爱河?因为我的欲望毫无逻辑、天真幼稚,无法阻止我对她的信念。我知道有一种空虚,浪漫的幻想可以填补;我知道有一种喜悦,来自于发现他人值得倾慕。
>> 然而只有在不了解所爱之人时,我们才会跌入爱河,最初的行动必然建立在茫无所知的基础上。
◆ 三 诱惑的潜台词
>> 她若有所思地看着,沉浸在画中,全然忘却了展厅里的喧哗和人群来往。我在她身后几步远的地方跟着,努力想把精神集中到画上,但我无法领会它们的生动,只有从“克洛艾欣赏着油画”这样的情境,我才能了然它们的蕴涵。油画艺术通过克洛艾的生命,才在我眼中获得意义。
>> 严格地说浪漫是不是不合时代了?我是说,如果你直截了当地问别人这个问题,多数人肯定会回答是。但这不一定是真的,人们只是把它当作抵制自己真实欲望的策略。他们对浪漫有几分信,然而却装作不相信,直到有一天他们必须得相信,或被允许相信。我想如果可能的话,大多数人都愿意完全丢掉自己的玩世不恭,很多人只是永远没有机会而已。
>> 我们抽象地谈论着爱情,无视有待解决的不是弄清爱自身的本质,而是更急迫的问题,即,我们于对方而言,现在(以及将来)到底是什么关系。
>> 一个人得选择双方平等对待、彼此同等付出的关系——而不是一个只愿及时行乐,另一个人想要真正的爱情。没有平衡,认不清自己,或不明确自己想从生活中获得什么,或什么都不搞清楚,我想这就是痛苦的源泉。
>> 无论何时,对于两个通过语言进行漫长而又危险的跋涉去彼此了解的人来说,只有这种方式才会减少他们所冒的巨大风险:袒露自己的欲望,又目睹它惨遭拒绝。
◆ 四 真实
>> 我们自信能不费吹灰之力,即可征服我们最不在意的人,但欲望中包含的郑重成分阻止了爱情游戏所需要的漫不经心,而且从心上人身上发现的完美所产生的吸引力,又会引发我们的自卑感,这些真是爱情中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我对克洛艾的爱恋意味着我不再能看到自身的价值。
>> 因为感知到自卑,我需要获得一种自己本身并不具有的个性:一种为了吸引对方而去迎合心上人的需求的自我。
◆ 六 马克斯主义
>> 没有回应的爱情也许痛苦难耐,但却是一种安全的痛苦,因为它只会伤及自身而无害于他人,是自我导致的个人痛苦,甘苦交织。但是一旦爱情得到回应,那么人们就必须准备放弃仅仅是被动地受到伤害,而承担起去伤害自己的责任。
>> 在绝大多数的男女关系中,通常都会有马克斯主义的思维(当爱明显得到回应时),这种思维的解决得借助自我喜爱和自我痛恨之间的平衡。如果自我痛恨占了上风,那么接受爱的一方就会断言心上人(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不适合自己(因为和坏东西有了联系);如果自我喜爱占了上风,那么双方都会接受这样一种看法:爱得到回应不是因为心上人低贱,而是自己原本值得爱恋。
◆ 八 爱情与自由
>> 如果爱情和一厢情愿的政治其开头都是同样的美好,那么结局也许会是一样的血淋淋。
>> 当两人不再能把差异化解成玩笑,那么这就是他们停止相爱(或至少不再为爱的维系做出较大的努力)的信号。
◆ 九 美丽
>> 真正的美丽并不可测量,因为美丽是流动变化的。美丽只有从某些角度才为人所见,而并非所有的角度,并非永远都能看见。美丽危险地隐现在丑陋之间,有被人视为丑陋的可能。美丽并没有恰当地符合比例的数学原则,美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正是可能使自己显得丑陋的地方。美丽也许需要承受与丑陋共存的风险。
>> 我不是从显眼处出发寻找克洛艾的美丽,而是从别人看不到的特征中发现她的动人之处:我已经领悟了她的灵魂,于是觉得她的脸庞生动无比。
◆ 十一 她有什么好?
>> 爱情不愿意承认心上人与生俱来的平庸,从而显出它的不可理喻。因此在局外人看来,恋人们都是乏味无聊的。
>> 爱情与幻想只在一线之隔,爱情与自信也只有一步之遥。这种自信与外界现实几无联系,基本上是一种个人挥之不去的自我陶醉。
◆ 十三 亲密
>> 两个人越是熟悉,他们在一起使用的语言就越会脱离常用的、词典里的释义。熟悉会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语言,一种亲密的室内语,有关他们共同的故事,不易为他人理解。这语言凝结了他们共同的经历,包含了关系进展的过程,使得与心上人谈话有异于跟他人交谈。
◆ 十四 “我”的确认
>> 也许我们真的并不存在,直到有人目睹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也许我们并不能言辞达意地述说,直到有人能理解我们的语言。从本质上来看,只有被人爱恋时,我们才真正获得了生命。
>> 我们病态地拒绝他人给我们分类,拒绝他人给我们贴上标签(男人,女人,富人,穷人,犹太人,天主教徒等等)。我们的拒绝与其说是因为标签的不正确,还不如说是由于标签无法精确地反映不可分类的主观感觉。
>> 但是由于我们必须由他人来贴上标签、赋予个性、给出定义,我们最终爱上的人从定义上说就是足够好的串肉扦,有人爱我们多少是由于我们认为自己有值得人爱的方面,而有人理解我们多少是由于我们有需要理解的地方。
◆ 十五 情感的周期波动
>> 心情好的时候,我们也会设计未来,从幻想中寻找安慰。爱会如同它突然而至一样在瞬间消失,因为这个威胁,我们自然会求助于虚幻的未来以加强我们现在的关系,这是一个至少延续到我们生命终结之时的未来。
◆ 十六 惧怕幸福
>> 伴随幸福而来的问题源自幸福的罕见、稀有,使人一旦接受,就会焦虑,害怕幸福短暂。
>> 依赖于某人的快乐与这种依赖最终带来的恐惧相比黯然失色。
>> “人类的不幸源于他不能独居,”帕斯卡说。他提倡人类有必要去建立自己的对策,去战胜和抵制对社会环境的依赖,一种使人受到削弱的依赖。但是在爱情中怎么可能做到这一点?普鲁斯特讲过一个关于穆罕默德二世的故事,那位穆罕默德觉得自己对一位妻妾萌生了爱情,于是就立刻把她杀死了。他不愿因为他人而让自己的精神受到束缚。我不可能有他这样的勇气,所以我很早就放弃获得这种感情的自给自足。我走出自己的屋子,而且开始陷入爱河——因此也开始了冒险:把自己的生活密不可分地建立在另一个人的周围。
◆ 十八 爱情恐怖主义
>> 恐怖主义的消极性在于,它暴露了一切幼稚的恼怒,一种面对更为强大的对手时对自己的无能的恼怒。
>> 人生气的时候是一个复杂的动物,发出极度矛盾的信息,哀求着救助与关注,然而当这一切到来时,却又拒绝,希望无须言语就可以得到理解。
◆ 十九 超越善与恶
>> 当爱不再得到回应时,要求被爱的蛮横出现了——我孤独地与欲望相伴,毫无防卫,缺少权利,远离法规,我的要求直露得令人吃惊:爱我吧!为什么?我只有一个微不足道的理由:因为我爱你……
◆ 二十 心理宿命论
>> 如今克洛艾离去了,爱情故事令人恐惧的一幕拉开了,快乐的爱情故事走向了终点,之所以它被选中,就是因为它将失败。
>> 我为之痛苦煎熬的诅咒又是什么?不是别的,是不能得到幸福的爱情,这是现代社会中最大的不幸。从那浓荫掩映的爱情果园中放逐出来,我被迫在这尘世间游荡,我无法抑制我的强迫行为,致使我爱的人离我而去,就这样一直到我的生命走到终点。
◆ 二十四 爱情的经验
>> 爱情并非聪明之举,也许永远无法摒弃痛苦,但也永远无法让人抽身其中。爱情的不可避免,尤如爱情的缺乏理性——然而不幸的是,缺乏理性并不是反对爱情本身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