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实践》摘要和笔记(20210620)
人类在群体中工作,也组成工作的团队。无论群体是如何形成或为何形成,每个团队形成后,都会很快把重心放在必须完成的任务上。群体关系会影响任务,而任务也会回过头影响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同时,人类终究还是各自独立的个体,因此在工作组织中,群体和个人之间必须保持和谐。
也就是说,工作的组织方式必须设法让个人所有的长处、进取心、责任感和能力,都能对群体的绩效和优势有所贡献。这是组织的首要原则,事实上,这也是组织开宗明义的目的。
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不同之处在于,一个人的“发展”无法靠外力来完成,不是找到更好的方法来运用既有特性这么简单。人力资源发展代表的是个人的成长,而个人的成长往往必须从内在产生。因此,管理者的工作是鼓励并引导个人的成长,否则就无法充分运用人力资源的特长。
企业必须要求员工的是,员工应该主动积极,以企业目标为努力的方向。
创新是企业的必要功能,也是企业的重要社会责任。然而,员工必须愿意改变他们的工作、习惯和群体关系,企业才能不断创新。
企业必须有充足的利润,才能经营——这是企业最重要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对自己、对员工的首要义务。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想办法说服员工利润的必要性,即使不是为了个人利益或公益。——“第20章 雇佣整个人”
人际关系理论,是从正确的基本观念着手:每个人都想工作,管理员工是管理者的职责,而非专家的职责。因此,这项工作绝不是汇集不相关的活动。
人际关系理论也没有把重心放在工作上。积极的工作动机必须以工作和职务为核心,然而人际关系理论却把焦点全放在人际关系和“非正式团体”上,把着眼点放在个人心理学,而不是针对员工和工作的分析上。结果,他们认为员工做的是哪一种工作根本无关紧要,因为只有他和同事的关系才能真正决定他的态度、行为和工作效能。(注:人际关系理论是哈佛大学梅奥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在霍桑实验中发展出来的理论,其重点于人际关系、非正式组织、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等因素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它是从工业社会学角度阐述的理论,和作者提出的管理学角度不一样。)
真正的根本概念是科学管理。科学管理把角度放在工作上。有组织的研究工作,把工作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以及针对每一个元素,有系统的改善员工绩效,才是科学管理的核心做法。科学管理既有基本概念,也有容易应用的工具和技巧,因此不难证明其贡献:科学管理所达成高产出是显而易见、可以清楚衡量的。(注:科学管理是通过对工作的分析,把工作分解为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元素、每一种操作,通过改善这些环节来提升工作的绩效。但是人不是机器,这样的管理是机械化的,实际上在一开始会产生巨大的提升,但会渐渐归于平均水平。)
人的特殊贡献往往在于人能够完成许多不同的动作,具备整合、平衡、控制、衡量和判断的能力。我们必须分析、研究、改进个别的操作,但是只有当工作不是由机械化的个别作业所组成,能够发挥人的特质时,才能有效的运用人力资源。——“第21章 人事管理是否已告彻底失败”
第一个规则是,应用科学管理的方法来分析和组织工作。的确,这类工作分析的范围比一般人所了解的广泛许多,不只能应用在体力或事务性工作上,也适用于大脑的工作。
第二个规则是,提高工作绩效最快的方法是改善个别动作或局部工作的绩效。只有改善局部绩效,才能系统化的提升整体绩效。
第三个规则是,这些动作的顺序必须经过系统化的设计,根据合乎逻辑的工作流程来安排。
有效组织工作的第一要件是,应该设法运用群体的力量和社会凝聚力,提升工作绩效,或至少应该避免两者彼此冲突。——“第22章 创造巅峰绩效的组织”
我们可以通过四种方式来造就负责任的员工,这四种方式包括:慎重安排员工职务、设定高绩效标准、提供员工自我控制所需的信息、提供员工参与的机会以培养管理者的愿景。四种方式都非常必要。
有系统而慎重的持续安排员工到适当的职位上,从来都是激发员工干劲的先决条件。最能有效刺激员工改善工作绩效、带给他工作上的自豪感与成就感的,莫过于分派他高要求的职务。
员工必须有能力控制、衡量和引导自己的表现,应该知道自己的表现如何,而不必等别人来告诉他。有关工作程序和信息流通的规则既适用于管理者,也适用于一般员工。
职务安排、绩效标准和信息是激发员工责任感的条件,但是它们本身并不会提供这个动机。只有当员工拥有管理者的愿景时,也就是说,如果员工能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待企业,认为自己的绩效将影响企业的兴衰存亡,那么他才会承担起达到最高绩效的责任。——“第23章 激励员工创造最佳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