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西方建筑发展,揭开文化自信与我国文化特色建筑普及的迷雾

继4本民居之后,我比较了各种复兴主义建筑以及查阅各地vernicular architecture(本土化建筑),不禁困惑为什么西方有revival(复兴),我们的复兴呢?想必各位最近都看了水下洛神舞,端午奇妙夜,河南卫视的这几个节目让我感到了我们的复兴,庆典方面的复兴。这着实令人兴奋,至少说明我们的文化是可以复兴的。那么对于建筑,复兴又从何说起呢?师夷长技以制夷,不妨先看看西方的复兴主义建筑是怎么搞起来的。这不是个能一蹴而就的问题,五花八门的复兴主义建筑分支太多了,一个个翻阅总结需要一定时间。从历史发展去总结原因是一个法子,换个角度呢?何不从建筑建造的思路上来看看?


买这本architectural theory完全是误打误撞,虽然草草看了pdf的目录简介,但也没啥概念看到有italian english french以为是各地的建筑历史演化。收到后翻开更是被这小到扎心的字体逼疯,一天下来就推进了20页。不过这个序章确实有点东西——不谈历史也不谈具体怎么造,而是围绕建筑理论演化的原因。第一节文学与建筑提到建筑不需要像雕塑和绘画那样接受专业的工匠训练,它强调规划与沟通而不是施工、工艺,建筑是一个项目需要有出资方和建筑工人,建筑师需要懂得规划并且串联两头的沟通,才能使得建筑落地。因此好的建筑家应该精通文学,有较好的表达、修辞能力。

第二节顺水推舟,借文学引出了维特鲁威以及“人文精神”这个概念,谈西方建筑必然绕不开维特鲁威和《建筑十书》,这本书以气象、地理、音乐、天文、哲学、人体、透视、材料、历史等等规律、知识作为依据来说明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造选址的规范,从历史角度来说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十书》犹如中继卫星对前承接了古希腊的思想哲学对后为在中世纪教会压迫的人们打开文艺复兴的道路,关于这本书过段时间我重新过一遍写个总结这里就不延伸开了,我们的重点放在人文精神。人应该怎样活着,道德是什么?这是人文精神所探讨的东西,而我们知道真理是永恒的,道德则是随着时代演变而变化的,因此人文精神也是在不断进化。就我国而言,早期孔子的论语就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短短几句表达了一个人作为子、学生、朋友该怎样对待身边人。敬仰前人、尊崇科学、大胆实践、赞赏人体美,《建筑十书》的智慧唤起了一些人对美与真理的追求,如Alberti, Filarete, Paladino, Vignola等人开始对这部典籍做覆写,评注,插图,翻译,出版,传播。从人文精神角度来说,这是百家争鸣,智慧火花的碰撞,是穿越古今的个人思考,把建筑从工程学、建造施工推向了美学与理论研究。


于是就有了第三节——文艺复兴,我们以往知道文艺复兴时期涌现了许多雕塑家、工匠、画家,殊不知它因两位建筑家竞争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洗礼堂铜门的合约而起。这其中一位是Brunelleschi,他系统阐述了了linear perspective(线条透视)的原理,Alberti将Brunelleschi的这一贡献编写至书中并继承了其对罗马古建筑的痴迷,以修辞、诗歌为专业背景的他翻阅典籍,覆写了《建筑十书》将自己的美学观点注入,使之焕发新生。相对于复兴改良罗马式建筑,教会、宫廷当时推崇哥特式建筑,后者以表现宗教神圣、庄严为主旨建筑师在其中的角色更偏向于建造、施工,因此建筑师的传承偏向于技艺的言传身教。好似我们看自古英雄出少年鲁班跟着师傅学习,日复一日,最终可以蒙眼拼起各种建筑模型。对于建筑美学的思考或者说解释权并不在建筑师,而是在教会的大主教们,建筑师只不过是根据他们的要求去尽力呈现他们的想法。之所以说文艺复兴是对封建教会的挑战,便是画家、雕塑家、建筑师以自己思考的美学质疑了教会的标准,那么他们是怎样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点起星星之火的呢?


第四节“宫廷”与“城市”
从人类社会现有的结构来说,要办大事离不开钱或者权。教会掌权,因而文艺复兴建筑师们选择了钱来帮助他们落地自己的想法。可能最早的投资人、赞助商概念就源于那个时期吧。耳熟能详的有美第奇家族,当然还有数不清的名门望族、大商人,王子乃至国王被文艺复兴建筑师们的慷慨陈词打动而出资赞助,一方面兴建行宫、宅邸、庄园也是为他们自己脸上贴金,用新的美学、文化去和教会抗衡争夺影响普罗大众的权力。文艺复兴建筑师将他们对建筑设计美学化、书面画、理论化,就如同现在我们听说的创业公司搞ppt、路演,这让他们的那些赞助商能够参与其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发挥他们的特权,又像现在兴起的私人定制服务。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