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桑榆忆往》有感

匆匆看完了关于程千帆先生的《桑榆忆往》,不知道现在高中的语文试卷都有什么题目,在下读书的时候,最讨厌的题目当然是该死的“阅读理解”了,不知道是不是学力不够的缘故,每次考试做阅读理解都是战战兢兢瞎猜,不明白天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题目。其次不喜欢的题目,在在下看来,就要算是古诗词赏析了,出题的老师不知道从哪本书上翻到一首诗,就拎出来放在试卷上,然后前后左右编几个题目出来,名之曰“赏析”,无非是讲哪个字用得好,哪几句作者用了何种的手法,怎样怎样好之类的。我们那个时候堪堪十来岁的年纪,读过几首诗!?碰到这种情况,如果运气好是自己知道的诗,那还勉强可以凑字数,如果倒霉碰到一首自己没见过的(这种几率奇高),那可就抓瞎了,只能穷尽脑海里的一些好词汇来夸它了,印象中用的最多的就是“情景交融”,这四个字几几乎是万金油,反正你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来一句“情景交融”准没错!必不至于在这个题目上颗粒无收。
在下讨厌这个题目,一个是在下读诗少,往往没有办法在这个题目上游刃有余拿分数,从来都是绞尽脑汁勉强及格;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下觉得这种题目对我们理解这首诗真的没什么卵用,聊胜于无。古人讲得好,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突然来一首不知道什么人写得光秃秃的一首诗,叫我们来“赏析”,对几个字几个句子用平时学来的空洞无味的类似“情景交融名”这样的词来形容它,美其名曰“赏析”,真的很糟糕!
抱了这种偏见,在下就对后来见过的所有这种风格的讲诗的文章都很讨厌。一首绝句,跟讲八股文“起承转合”一样,第一句怎么怎么样,用了什么什么手法;第二句怎么样怎么样,用了什么什么手法;第三第四句怎么怎样,又用了什么什么手法,最后来一句这表现了诗人怎么怎么样的思想或情感,然后结束,反正在下觉得空洞而无味,还不如老老实实的把几个字词的意思讲清楚明白更踏实;
扯远了,本来是说读《桑榆忆往》的读后感的,在下真是孤陋寡闻,之前没看过一点程先生的著作,也完全不了解程先生的生平和为人,却莫名其妙的对程先生有偏见,理由也很奇怪,就是看到一个微信群里面推送了一个叫“程门问学”的公众号,然后对程先生及其弟子一顿夸。可能“程门”两个字刺激到了在下,心想学问还没见怎么样就开宗立派起来了,真是无聊已甚,后来因为喜欢杜诗,买了几本程先生和他弟子莫砺锋先生的关于唐诗的著作,莫先生的著作倒是看了一点,以为很好。程先生的著作却是迟迟没有开卷。直到这本《桑榆忆往》,才了解到程先生的学问气象,渊源有自又独出机杼,卓然大家。在下之前的偏见实在是太可笑了。再加上程先生那一段坎坷经历,取得如此成就真是令人肃然起敬!
《桑榆忆往》是程先生自诉生平兼回忆师友的文章汇总,也有他弟子对程先生平生学问的总结评论,内中并没有程先生的学术文章,但是却提到了程先生提出的古典文学研究的最核心的方法,就是“考证与批评相结合”,“文献学与文艺学”相结合,在下当时看了这两句,真真有醍醐灌顶之感,跟之前在下信奉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这八字真言,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下终于知道自己为什么那么讨厌“古诗赏析”式的文风了,就是因为他们空有“批评”而没有“考证”,空有“文艺”而没有“文献”,才让人觉得他们洋洋洒洒一大堆总搔不到痒处,真希望写这种文章的人多看看程先生的著作,也真希望老师们把程先生的这“两个结合”早早告诉同学,这比教什么“情景交融”可有意义多了。
顺便说一句,程先生的妻子沈祖棻老师,也是诗词研究大家,而且治学风格与程先生大有相似之处。她的《唐人七绝诗浅释》及《宋词赏析》都堪称名著,《唐人七绝诗浅释》在下早几年看过,不过早已忘光,只记得当时觉得并不甚好,不及刘拜山先生的《千首唐人绝句》,想必是当时在下不知天高地厚妄议前辈,有机会定当重读。她的《宋词赏析》,第一篇讲托名李白写的那首著名的《菩萨蛮》,见解极为通达,看完叹服,再看沈先生详细解说张先,晏殊,柳永,晏几道,苏轼秦观一些人的词,特别是讲到周邦彦的那些词,一字一句,真堪作者知音。唐圭璋先生评价这部书是“剖析精微,体察分明”,真是所言非虚啊!这部书值得多看几遍,对揣摩理解词学,真是有莫大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