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承艳:浅析王阳明思想对当代人的借鉴意义——《中国士人》通识选修课结课报告

(应用外语系,英语19205班,胡承艳)
与笔者而言,有幸能够通过《中国士人》这门课程了解到许多关于古代历史人物的相关事迹,也让我在课堂上更加深入地走进一位“野士”——王阳明。众人看到的是他好似放荡不羁的谈吐言论,而与我所言,他那“野蛮般的思考方式”正是我们当代人所缺乏的一种果敢。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是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因他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取名号为阳明子,所以广大学者尊称他为阳明先生。同时,他也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他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往。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被誉为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他的学术思想传播范围颇大,受众弟子极多。
王阳明对心学坚持自己独特的见解。众所周知,王阳明是一个思想开放的人,儒家思想所主长的礼学,要求我们应该严格按照规矩办事,切勿做出与礼相偏离的言行举止,而在于王阳明看来,礼不应该停留在口口相传,更应镌刻在我们的良心里和行动上,它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的内心保持敞亮。研究学问亦是如此,我们不应该仅仅讲思想拘泥于四书五经。其实,仔细观察周围的一切,我们日常吃饭穿衣也是一种学问。所以,从他的豁达中,我明白,我们应该将那些崇高的哲学思想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小事情也蕴含着许多值得深思的大道理。
这便如同于我们现代人所说的美学的日常生活化。美术一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也有艰深的理论,但不拘泥于外表的美化,也不仅仅拘泥于高头讲章,我们也可以根据内心的愿望,追求一种自然美。有人认为,必须要学会插花才以才可以尽情展示出鲜花的美丽,有人认为只有精通茶道才能将茶香散发到极致,但其实并非如此。其实只要是尊重自己内心的想法所做出的事,都可以把它当作是对美的一种完美体现,只要是能使自己保持身心愉悦的事情,我们都算是将美做到了极致。
如果万物都是统一且毫无例外的,那这世界便没有了特性所言。王阳明不在意外界批判的眼光,始终坚持着“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的唯心主义思想,虽然他与其他人同为儒学代表,但他却始终不忘坚持自我的思考和见解。这恰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弥足珍贵的一点。
从古至今,我们似乎每时每刻都在倡导爱国精神,有人认为,真正的爱国精神就是要为国家做一个敢于牺牲的勇士,也有人认为爱国不是只有上战场拼搏才是真正的体现,而是应该从爱我们的小家开始,从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开始。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见解,因此我们应该形成我们自己的思考方式,而不是盲目跟随大众,随波逐流。正如托马斯.杰佛逊所说的,“异议是爱国的最高形式”。我们不排斥其他人对爱国主义的理解,我们也不根据不同立场的数量而做“墙头草”,我们更不将爱国主义视作道德绑架的工具,唯有敢于表达自我,敢于向别人展示真实的自己,才是探觅真知的秘诀所在。
王阳明格物致知的精神,值得我们当代所有青年的借鉴和学习。王阳明17岁时去拜访娄谅,因为深得娄识理论的启发,在拜学之后便读遍了朱熹的书籍。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理论,王阳明暗定决心潜心研究“众物必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的思想,因此他呆在竹林里,连续观察和分析了七天七夜的竹子。最后却身心俱倦,空手而归。后来他经过反复思考得出这样的结论:通过分析物理而获得伦理,甚至于抵达天理,这一途径是难以走通的。
这一次的实践也让他对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产生了怀疑。在他看来,竹子之理是自然知识,属于客观规律,而为人之道,是人文知识,属于主观价值。规律为真,价值为善,两者并不存在于同一范畴,因而也不可能形成同一条逻辑。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哲学故事——“守仁格竹”。王守仁没有因为自己的怀疑对象是名声在外的朱熹,而否认自我,而是选择了亲自验证来实践朱熹的理论,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先代楷模是如此,我们当代青年亦应如此。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应当始终不忘坚持自我,始终怀着格物致知的实践方法,感于说真话,干预做实事,在成长的漫漫旅途中,不断探索,寻求真知。
(2021-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