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我的探索越深,对人生的掌控力越大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就业竞争的惨烈,现代人的压力与日俱增。
我们遇到了更大的挑战——工作中的瓶颈期,亲密关系中的不和谐,来自金钱的压力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时,我们感到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
长久压抑的负面情绪得不到排解,找不到自我价值感,“躺平”文化流行开来。抑郁症成为高频词汇,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与此同时,随着心理学的快速发展,心理健康与自我成长,也受到大众越来越多的关注。许许多多的心理学从业者,开始致力于面向大众,普及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比如,各大学开设的网络公开课;各类心理学书籍纷纷面世。
好书千千万,《可塑的我:自我发展心理学的35堂必修课》(后文中简称《可塑的我》)就是其中一本。

作者,陈婕君,美国麻省资深心理咨询师,执业时间14年,咨询时长超过1万小时。被壹心理评为2017年中国最具影响力50位心理学家之一。
在看过“人生百态”,深入了解了很多人的人生故事和他们内心的真实经历与体验后,作者发现背后的原因很相似:他们觉得自己的人生在某些方面已经失控了。
那么,如何重新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
本书,从自我发展、事业管理、人际关系、重塑生活、心理基因、情商发展和心理健康七个方面,探讨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介绍了一些可操作性强的方法(如:心理地图、CCRT工具、心理健身房、呼吸调节、身体扫描、觉察日记等),指导我们如何通过心理学知识,更好地创造出完整的、成熟的自我,重新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
“重新获得对人生的掌控力是一个很灵活、从容、快乐并在内心充盈的情况下完成个人成长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会让人感到真正的踏实和自信。这个能力人人都可以获得,这也是我撰写本书的初心。”
——《可塑的我》 陈婕君
一、寻找意义感,提升工作中的自我价值
“经济收益不是生活的全部,当做的事情有意义的时候,人才有可能感受自己的存在,觉察自己生命的意义。这才是工作的真正的意义。”
——《可塑的我》 陈婕君
当前“丧”文化的流行,反映出大部分人在工作中自我价值的缺失。日复一日,面对各类琐碎和鸡毛蒜皮,心智日渐麻木,感到“被掏空”。
存在感和意义感是所有人都渴望获得的,对心理和精神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养分。能否从正在做的事情里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对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如何提升工作中的自我价值?——不断尝试觉察工作中的真实感受。
这需要你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
这份工作是让你更加肯定自己,对自己的感觉更好,还是让你觉得被掏空了?
你对这份工作的意义有着深刻的理解,还是觉得目前的工作毫无意义,甚至和你的价值观相违背?
工作中的哪些部分是即使没有报酬你也愿意做的?
这些即使没有报酬你也愿意做的部分,就是提升工作价值感的重要养分!
当然,大多数时候,我们不一定能找到一份各方面都完美的工作。没有关系,我们可以在工作之外,找到一个给自己带来满足感意义感的事物,这也是给心灵补充能量的重要供给。
二、建立健康的依恋循环,打破原生家庭的桎梏
“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会奠定人格和性格发展的底色并影响整个发展过程。亲密关系是对原生家庭的延续,却又是突破原有模式、获得新的成长的契机。”
——《可塑的我》 陈婕君
原生家庭的概念被广泛提起,常常出现在分析各类亲密关系中。一部分人,分析完以后,产生悲观情绪,觉得“我这辈子就这样,改不了。”还有一部分人呢,在反思中找到症结,实现了自我完善。
你会发现,对待同样的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为什么有的人可以越战越勇,有的人不堪一击? 原因在于每个人的经验组织形式(即“怎么理解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各不相同。
将经验组织模式内化在心里,就形成了解释自己经历和行为的模板。而模板的形成与依恋循环有关。
该模型是由依恋治疗师——弗里曼博士提出的临床模型。包括四个步骤:需求—表达—满足/不满足—心理结果。
依恋循环一旦形成,日常生活中的每件事都将以此为基本单元循环往复,这其实就是一种原生家庭对人们的思维、情绪、心理过程的遗传性影响。

那么,如何建立一个健康的循环呢?
第一步,从需求开始,学会接受自己的需求。
每个人在需求层面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扭曲,这一点并不可怕,只要一步一步把这些过去搭错的线重新理清楚即可。
生理和心理上有六个基本需求,分别是:食物、接触和运动;爱的需求、联结的需求和情感流动的需求。当需求可以被理解、被感知并被满足时,个人基本上就可以健康发展。
第二步,学会表达需求。只有表达了需求,别人才会知道。如果你每次提出的需求都被回应,你的需求才会被不同程度地满足,渐渐地开始感到信任和安全。
第三步,写下过去经历中印象深刻的事件。去看看那些挥之不去的情绪,也看看那些让自己更有力量感的经历。
如果仔细检查循环上的每一个环节,就可以了解自己的感受、情绪、想法和观点是怎么建立起来的,或者其中某一部分是如何被扭曲的。这一过程可以让你慢慢重建自尊和良好的依恋循环。
三、认识金钱,掌握拥有财富的五个心理守则
“当钱被赋予了这样的附加意义时,人们和钱之间的行为就会变得很有趣。尤其在成年中后期,面临的压力变大时,人们和钱之间的复杂关系就会变得更明显。”
——《可塑的我》 陈婕君
谈到各大富豪榜上的名人时,有人表示羡慕不已,也有人嗤之以鼻。事实上,大多数普通人,都希望自己拥有更多的财富,这样我们可以体面地生活,不必忍受拮据的窘迫。还有一些人,喜欢假装自己满足于现有的生活,羞于谈钱。赤裸地表达自己想多挣点钱,似乎是不道德的。
在财富管理这一小节中,作者介绍了钱的五种形态及其背后的心理学意义。
第一种形态,收入。一个人的收入反应了个人状况的两个方面:一是,人对自己的信念、自尊、价值观衡量;二是,人对自己的付出及工作的价值认可。
第二种形态,存款。存款和收入是完全不一样的形态。存款实际上是生活中的缓冲,可以在心理上给你提供安全感。
第三种形态,债务。提到债务,大家的联想都是痛苦的感受。这类负面感受,对人的影响更大,会像牛皮糖一样“粘人”。
第四种形态,收入及财富目标。和单纯谈及收入时的情绪不一样,收入的增长及财富目标会直接激发起恐惧、限制性思维等一系列感受。
第五种形态,有害的收入。有害的收入指的是一些会使人失去自我,或者使人愤怒、无力、痛苦、内疚的收入。比如全职家庭主妇,长期“伸手要钱”的生活,也会导致其心理状态的失衡。
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追求财富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权利。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合理地发挥自己的价值,又有何不可呢?
结语
“希望你可以手边有工具,心中有信念,在日后的人生之中不会感到孤立无援。你永远是自己最好的伙伴,你永远是自己最安全的靠山,你永远可以依靠和信赖自己,面对人生中的挑战和机遇,活出自己的人生意义。”
——《可塑的我》 陈婕君
每个人都有可塑性,每个人都能通过科学方法治愈自己。这也正是心理治疗的基石。
当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学习完关于自我发展的35堂必修课之后,会找到一条道路通往崭新的自己。
我想,对自我的探索是终身的事业,当拆掉思维里的墙,破旧立新时,便可羽化成蝶,舞出独一无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