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城》读书笔记
《文城》是我读过余华的第三本小说。这本书的故事发生在清末,主人公叫林祥福,他的家乡在遥远的北方离京城不远的地方,父母双亡,留下了丰厚的家产,不仅是一个富二代,还有着上进心且能吃苦耐劳,有一身好文化修养和木匠手艺,待下人友好,没有吃喝嫖赌抽等不良的习惯,对待自己的婚姻谨慎犹豫。《文城》的主要故事发生在溪镇,林祥福带着襁褓中的女儿来到南方寻找妻子,并最终定居在溪镇,一个与小美有着相似口音的地方。在溪镇人最初的印象里,林祥福是一个“身上披戴雪花,头发和胡子遮住脸庞”的男人,非常谦卑和沉默寡言。
我是在医院看完《文城》的,特殊的环境下,让我觉得特别感动,这是一本温情的小说,催人泪下。那个年代的人儿是那么的质朴、善良、敦厚,不论是故事中的林祥福、陈永良夫妇、田大一家还是顾益民,他们的一些人性的品质在现在社会显得那么稀缺。田氏兄弟对主人的忠心耿耿,将东家的产业照顾得井井有条,细细记录每一笔账,尽管林祥福说地契的收入都是他们的了,但他们依然没有动用不属于他们的一分钱,一直在等他回家。尤其是田大两次不远千里来接主人回家,第一次穷得“走烂了四双草鞋”,第二次尽管田大已经年迈不适合长途跋涉了,但依然坚持要来接主人回家,被田大一家的忠心感动。这段也从侧面描述了林祥福,他定是一个仁义且善良的好东家。陈永良夫妇收留林祥福父女,并把林百家当作亲生女儿般哺育长大。尤其读到面对土匪来抢林百家,李美莲毫不犹豫让儿子陈耀武去顶替了林百家,更是感动的热泪盈眶。那可是杀人不眨眼且毫无信用可言的土匪啊,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但是为了保住林百家的清白,李美莲依然选择了让儿子去代替,不是女儿却胜似女儿。然而,故事总是充满戏剧的转折,赎人并没那么顺利,在送赎金的途中遇到了军阀斗争,导致土匪没有及时收到赎金。为此,陈耀武受尽折磨,少了一只左耳朵。另外,在这场民匪相斗的过程中,林祥福本可不必死,然而当听到土匪骗他说顾益民已经遇害时,想要为好朋友报仇的他,死在了土匪的刀下。陈永良为救顾益民也付出了血洗屠村的沉重代价,尸横遍野,满目断墙残垣,处处灰烬废墟。还有和尚和和尚的母亲对陈耀武的搭救,盗亦有道,在那个土匪横行和军阀割据社会混乱的年代,人们为了生存迫不得已成为了土匪,但并不是所有的土匪泯灭人性,也有善良的一面。一场善良的相遇,一次命运的搭救,是仁和义,是道和情。
这本书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善良的,土匪张一斧是恶的代表,粗暴残忍几乎可以用泯灭人性来形容。但正是因为恶的存在,才让人明白善良的可贵。人类的幸福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上的,美好的事物之所以美好,是因为丑陋事物的存在。
《文城》中《补》这一部分叙述令很多让读者诟病,觉得画蛇添足了,认为如果没有后半部分的《补》,也许会让人读了觉得缺失,但有了这部分却斩断了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但我觉得正是有这部分的交代,才读者更好的了解小美与阿强,他们不是十恶不赦的人,不过是生活所迫罢了,他们并没有拿走林祥福全部的财产。故事中的小美也是那个年代悲惨人物的代表,家境贫寒的小美,从小就被作为童养媳送到阿强家,一辈子唯唯诺诺,一直扮演者乖巧听话,在家听命于父亲,结婚后听从于丈夫和婆婆的弱者形象,没有自己的主见。但小美又不是十足的冷血与无情,出走后的小美一直思念着女儿,有着母性的慈悲。当听到仆人讲述有个男人带着女儿来打听文城在哪里,虽然没有直接去见女儿,但也托仆人给女儿送去新衣服。通过《补》这部分叙述,可以认识一个质朴、纯真且能干的小美,而不是一个徒有其表的花瓶,这也是林祥福千里寻妻的另一个缘由,不是吗?
另外,这部分更符合余华的处事风格,曾听过余华的一段采访,他说,他不介意有人读他的盗版书,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负担的起正版书的费用,不能因为贫穷而读不上喜欢的书。我觉得不是所有的人都天资聪颖,可以自由的发挥想象的空间,去想象小美和阿强的关系与去向,《补》这部分内容正好回答了他们看完前段部分的疑惑。余华本人也和他的文字一样充满着温情。
没有一个地方叫文城,但又总有一个地方是文城。《文城》里有什么?文城是一种信念,是林祥福为了爱情放弃家产,千里寻妻的信念;是田大一家在北方等待主人归来的信念;是溪镇人民勇敢抗对争保卫家园的信念,未来期许的信念。林祥福的结局或许有些悲凉,但总有一些价值高于活着,这也许就是寻找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