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礼佛 —— 记第一次游览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
6月,正值江南的黄梅天,虽不及儿时的闷热程度,南京也早就算不上知名的火炉,但体验过北方干爽夏季的我还是不想出门。上周五爸爸就问我端午节想去哪玩,“去哪人都多。”,我浑身上下都写满了拒绝,“你退休,我工作时间又相对灵活,何苦凑法定假日去感受人潮?”。爸爸也是怕热的主,于是顺杆下,只有阿姨自己和她侄子跑安徽去了。
等到端午假期最后一天,父女两总算坐不住了,毕竟都买了南京游园年卡,平时只盯着一个公园去,用来饭后散步着实浪费,于是下午就坐上公交来到了大报恩寺。
我小时候是对这个景点没有印象的,因为遗址还没挖掘出来呢,一直到15年底,遗址公园才建成开放。这个中国历史上最为悠久的佛教寺庙,也是中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寺庙遗址,它的挖掘,想必在当时有不少热度,听说王健林还捐了10个亿。不过我15年前后都在国外读书,忙于赶due和兼职,上网冲浪不多,从考古发现到遗址公园建成,都没太听到什么动静,回南京后也总凭着个人浅薄的经历和印象,总觉得佛塔里面大同小异没啥好看的。(国家宝藏有一期专门讲南博的琉璃塔拱门,但当时并没有勾起对大报恩寺遗址的兴趣。)
实际体验过后,证明人还是要多读书,这次体验是非常新鲜的,我愿称之为:
赛博礼佛。
直接在遗址上建考古遗址博物馆是当代中国大遗址主体利用方式的核心环节(1),我对遗址上的博物馆印象最早的就是西安秦始皇兵马俑,但那也是分了多个独立场馆,场馆功能也比较单一。我去过两次,一次是本科跟着系里考察,第二次是出差,给西弗吉尼亚大学来的陶艺交流学生团体陪游+翻译(不敢自称领队,带队教授来的次数多对西安比我还熟),都是夏天,在场馆之间的广场上接受太阳的炙烤是比较深的印象。而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场馆建设理念先进(毕竟是最近建的),去之前只看名字“遗址公园”,我还做好了各种防晒和降温准备,结果全程都在巨大的长方回形场馆内吹空调,在祈福区那出到室外往大报恩塔走,感觉才在太阳底下走了60米左右平地,实在是过于安逸的佛教文化体验,鸡鸣寺不在山里,那也要爬很多级阶梯才能到最上面的佛塔,更弗说很多古刹在半山腰或山顶上了。


大报恩塔原为琉璃塔,但是复建没有完全还原,以前我远远路过看到这极为现代的玻璃塔还略有不理解,逛完整个博物馆下来再看它,便喜欢上了这个设定。这让我回想起贝聿铭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建设初期,便遭到了90%以上的当地民众和部分官员反对,觉得过于前卫与现代,与古典的卢浮宫不搭,但实际效果却十分令人惊艳,之后俨然成了巴黎的城市地标之一。




塔上的视角难得,环视可以看到中华门和南侧整条城墙,照片一个视角体现不出这个横向的延展,从下面这个地图就能感受:能很明显地看到秦淮河和城墙框起的老城区,以及和远处林立高楼的对比。



其实真正的地宫应该是玻璃下的空间,为了后续考古和研究,相当于是挑高在空中建了一座塔,其实整个场馆都是挑高建造的。这里也是心灯仪式的场所,不过只在周五和周末进行,这次没有看到。

波浪形的穹顶结构划出了一个神圣的空间感,看到很多进来的游客会在里面顺时针走三圈,应该和去鸡鸣寺的药师佛塔下绕行一个道理,与功德、三宝有关,这方面我没研究,就不乱猜了。



我之所以能接受那么现代化的大报恩塔,与先前逛完整个场馆的体验分不开,从这开始才是顺时的动线。馆内保留了大量原始的地貌,并与现代建筑与装置设计相结合,既暗示了当初宫阙的辉煌规模,又保留了遗址原汁原味的沧桑与残缺感,比如这个北画廊遗址,白色的屋顶构造和垂坠半空的细圆柱,宛如当代装置艺术作品,与绵长的明代夯基遗址长廊一起延伸到望不见的尽头,给我一种时空冲击的倒错感。




大报恩寺的历史悠久,几经更迭、重建、改名,新的一代会在原址上进行建造,所以遗址也能看到明代以前的朝代痕迹,此处场馆把几个重要的历史时间截点做成巨大的时间轴放在的天花板上,当我无意识地仰头走过,何尝不是在仰视这悠长的历史?

馆内处处有颇具意境的琉璃和莲花元素:



也不乏各种审美在线的艺术作品和装置:


这里是第一处让我惊艳的造景,名唤千年对望,游客走上长廊,地上会有感应的莲花图案盛开,两侧莹莹发光的琉璃千佛柱首先营造了纯洁、神圣的氛围,尽头是玄奘法师的坐像背影,与巨大的光影装置的佛陀面对面,暗合玄奘法师的舍利与佛顶骨舍利共埋藏于此地千年。这个装置的设计真的非常用心,意蕴深远,结合了当代技术与审美,这时候我还没有意识到,这只是一场赛博宗教体验的序幕。









进大报恩寺琉璃塔看到这个电梯我会心一笑,琉璃拱门本就是琉璃塔上的门框,以仿琉璃拱门浮雕的闪烁七彩霓虹电梯门框对应,这体验别说多赛博了!

过了千年对望的观景点,就是地宫出土的圣物的展示区,主角就是尽头这个巨大的阿育王塔:

说它是“最大”可能还没有概念,馆里很贴心地在其背后展示了一整行其它各地出土的阿育王塔的复制品。专业中透露着缺德,不过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横向比较,令人印象深刻。
我常常思考普通游客为何总纠结真品原件,看到一个标签括弧里的复制品三个字,就面色失望,仿佛刚刚看的那一眼是浪费自己的感情。各地那些综合博物馆,我们恐怕没有时间和金钱把这些地点都走遍,而这些小的阿育王塔,放在各自的场所,隐没于众多闪耀繁星中,即便是真品原件,可能像我们这些普通看客瞟一眼就擦身而过了,毕竟博物馆展品千千万,谁有精力每一个都弄明白?我前两年去国博,到现在也就记得那最耀眼的明星后母戊鼎。
但是在大报恩寺这个对阿育王塔专门的场域里,同时展示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阿育王塔复制品,宛如翻开一本活生生的专门画册,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清晰完整的思维导图与比例尺,趣味盎然,主题策展的价值就体现在此。


用通俗好懂的说法,来理解地宫圣物这片区域的展品,我愿称之为拆套娃,套娃示意图见下:









这宋代设计,不看标签,是可以直接放到年轻人的创意市集而不违和的程度。






(这些佛像其实如果供奉在庙里我还不方便拍,放这更多是展品的感觉,再三确认了没有禁止拍照的标识……)






这里有个小插曲,我还没走到义井面前时,有个看起来很小的小女孩跑过去,边跑边对妈妈说:“妈妈你看是义井!义井!” 我都是看了旁边说明才知道这处遗址叫什么,这孩子不知是来过很多回,还是看过什么相关纪录片,难不成有这么小的历史或博物馆爱好者?

接下来就是一连串的集中赛博佛教体验了,我是走完一圈出来抬头才看到这块牌子。

这里叫舍利佛光,满墙密密麻麻的电子琉璃莲花灯变幻颜色,加上另一整面墙的镜子拓宽了一倍空间和效果,着实壮观。质感做得不错,稍微劣一等可能就艳俗了,拜了一拜,赛博礼佛。



经变画廊,我称之为九色鹿长廊,画风应该就是小时候看的那个九色鹿动画啊!!


这个场景刚进入时试听效果比较震撼,给人一种万物生灵生生不息之感,一看标牌,果然是叫“感恩众生”。


接下来又是一处一打眼被惊艳到的空间,释迦摩尼菩提树下开悟,配合着音乐和变幻的影像,自带结界,半天没有游客好意思上那个蒲团坐下合影,都在围着拍空镜。

同一空间还有一处“因缘台”,英文Karma,可惜现在karma这个中性词被现代用得更偏向不好的报应了,不过更迷惑的是展厅的地图上写的景点名变成了“姻缘台”,个人认为应该是个问题,因缘和姻缘可是千差万别。

其实这种倒挂纸伞和风铃的形式已经被各大仿古街和古城用烂了,不过大报恩寺的美在规模,这长廊课真长……延绵过去望不到头,这里是南画廊,和之前走过的北画廊对应,北画廊是遗址,而南画廊被做成了艺术展厅等多功能的现代用途。

现在各大博物馆都在积极产出文创,最近特别火的就是出模具雪糕,味道不错,但也确实贵,一根18元,赶上薛忠高了,但在大报恩寺这种场合,难得交一次智商税也无伤大雅,可以拍照,吃完发现还能抽签……不过我相信里面肯定没有“凶“,都是“小吉”和“大吉”。

场馆里有几处挺静心的互动体验处,刚进门看到有端午节儿童手工区,我凑上前瞅了半天,是一个白色泡沫板上插着很多彩珠长图钉,像是要用绳子编啥,但那么多桌子没看到一桌哪怕30%的完成度,好多家长带着孩子坐那玩手机吃水果,场景比较混乱我就没照,免费的确实不珍惜,不像这边的抄经,付15元,领笔墨和一张心经,我看到有两位女士在静静写字,不急不躁,旁边男友/丈夫乖乖等着,不多言语。

凑近一看,顿时想起家里我买过一沓子这种描红卷,里面也有多份心经,还没抄完,好久没碰了,不由汗颜。

这里叫经藏如海,我一般就说藏经阁,这倒是一处新鲜的,试回想曾经去过的佛门古刹,没见过这类不仅展现佛教,还表现佛学之海的藏经之处(估计寺庙里有但正常不对游客开放),唯一见过一次藏经洞,在敦煌莫高窟,只有一个洞,说来都是耻辱,当时当地没重视保护,几乎全被英国人斯坦因低成本弄走了,不少在大英博物馆。









这次因为时间关系,并没有去等那些影片项目,下次来准备感受一下。可以看出来园区的多种用途:博物馆、考古研究、佛教交流、艺术展览、商业周边区做得也丰富,看到回型场馆中心广场的构造以及储藏的观众椅,大胆推测它应该还会接一些拍摄、会议和演出,或者宗教活动。
回顾完毕,本来只是想传到相册,但是相册没有日记这种时间轴的感觉,便干脆一股脑放到日记里,再一一回顾,平时出门回来其实懒得这么整理,很多照片压在相机里,最多导出到文件夹存档,这周工作比较清闲,又有些不吐不快的感触,不知不觉竟唠叨了这么多,都是说给自己听,不知道会不会有误入的朋友翻到这里,真有耐心,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