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学派丛书



书号:978-7-5402-5678-4
主編:朱德慈編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12月
冊數:201冊開本:16開
中图法分类号:B249.05-53
出版説明
揚州,位于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清朝中葉,隨着鹽運的發達,揚州商業、手工業高度繁榮。在學術上,先是兩淮鹽運使盧見曾邀請惠棟、戴震做客講學,一時漢學之風波及揚州;後有王念孫從學于戴震,在揚州首倡考據之學,李惇、汪中、劉臺拱等相繼和之,由此形成了兼采吴、皖兩派之長,并能繼承顧炎武『通經致用』思想的揚州學派。歷史上,『揚州學派』這一名稱最先出現在方東樹《漢學商兑》一書中,而關于揚州學派的概念,目前學界大致有兩種説法,揚州大學郭明道認爲,揚州學派是繼吴、皖兩派後活躍于乾嘉、道光年間以汪中、阮元、焦循和王氏父子爲代表的學術流派;趙航則認爲,揚州學派是形成于清代乾嘉時期的治經兼及小學的文派,隸屬這個文派的學人都具有學術觀點比較接近、治學方法又比較一致而成就卓著的共同特點,他們或祖籍揚州,或客寓揚州。兩種説法相差不大也無謂對錯。首先從地域上來看,揚州學派代表人物主要來自揚州府所轄寶應、興化、高郵、江都、儀征等縣。從學術上看,揚州學派集吴派『求古』与皖派『求是』之长,以求『古學』之『是』爲學術宗旨,即在學術對象上尊崇以儒家經傳爲主的古學,在學術方法上强調探求本義。張舜徽説:『餘嘗考論清代學術,以爲吴學最專,徽學最精,揚州之學最通。無吴、皖之專精,則清學不能盛;無揚州之通學,則清學不能大。然吴學專宗漢學遺説,摒棄其他不足取,其失也固。徽學實事求是,視夫固泥者有間矣,而致詳于名物度數,不及稱舉大義,其失也偏。揚州諸儒,承二派以起,始由專精匯爲通學,中正無弊,最爲近之。』(張舜徽《清代揚州學記》)在這段論述中,張先生恰如其分地指出了揚州學派的治學特點(即『通』)。
這一特點尤其體現于揚州學派幾位代表人物的著作中。該派的學術視野突破了經學範圍,關注的焦點不僅僅是校訂經書、解釋經義,更旁及史學、地理、典章制度、天文、算學等方面。高郵王念孫、王引之父子不僅在文字、音韻、訓詁方面取得了令人歎服的成就,于史學方面的成就也絲毫不遜。任大椿的學術建樹主要表現在考證名物制度和輯録小學佚書兩方面,其《弁服釋例》《深衣釋例》《釋繒》開清代考證名物、制度之先河。汪中具有不尚墨守,敢于創新、勇于懷疑的爲學精神,在治學中善于融會貫通。揚州學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焦循,在學術上的造詣是多方面的。他不但精于訓詁、音韻、史學、地理,更熟諳算學、天文,醫學、動植物學,甚至在戲劇方面也有專著。在經學方面,焦循于易學用力最多,王引之對其治易成就評價道:『鑿破混沌,掃除雲霧,可謂精銳之兵矣。一一推求,皆至精至實。要其法,則比例二字盡之。所謂比例者,固不在他書而在本書也。』(王引之《王文簡公文集》)。此外,焦循在《尚書》《毛詩》《三禮》方面的研究也頗有成就。他在史學方面的代表作有《北湖小志》,地理方面的代表作有《禹貢鄭注釋》,戲劇方面代表作有《劇説》,動植物方面代表作有《陸氏草木鳥獸蟲魚疏疏》,算學方面代表作有《加减乘除釋》。另外,焦循還有《論語通釋》《孟子正義》等重要著作。乾嘉漢學的殿軍阮元亦揚州學派的核心人物,他知識淵博,著述豐富,經史、文學,地理、金石、哲學、天文、訓詁、校勘無不涉及,其中最爲人所知的莫過于《十三經註疏》的校勘與刊刻。阮元受王念孫等人的影響,對經書之傳、注、箋、疏等進行了深入研究,他以其學識和地位,發起凡例,召集名流,編撰了一部匯輯漢唐舊注、故訓并且按韵編次的詞典—《經籍籑詁》。王引之評之曰:『展一韵而衆字畢備,檢一字而諸訓皆存,尋一書而原書可識。所謂握六遺之鈐鍵,廓九流之潭奧矣。』(王引之《經籍籑詁·序》)此書在當時的影響可見一斑。阮元還組織編刻了《皇清經解》,收清初至乾嘉時期七十三家,一百八十三種解經著作,共一千四百卷,此書匯集清代經學精華,是對乾嘉學術的一次全面總結。另外,阮元在培養人才、傳播文化方面也是貢獻頗多,而由其撰寫的《疇人傳》評述了從遠古到清中葉二百八十位天文、數學家,開啓了我國自然科學史的研究先河。
揚州學派的興盛也離不開家學的傳承,除了高郵王氏,儀征劉氏和寶應劉氏在揚州學派中也具有重要地位。儀征劉文淇受經于凌曙,一生致力于《左傳》,著《左傳舊疏考證》。《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亦由其發端,其子、孫繼之,三代共治,可惜最終只撰至襄公五年。從劉文淇、劉毓崧、劉壽曾再到劉師培,儀征劉氏四世治經,成績斐然。特别是劉師培,生于清末内憂外患時代,既承其家學從事學術研究,又參加民主革命,被視爲揚州學派的殿軍。寶應劉氏之先學劉臺拱不主門户之見,與王念孫、汪中、段玉裁等人相交甚深。劉寶楠受業于叔父劉臺拱,早年曾在儀征教書,主講于廣陵書院,與劉文淇等人私交甚好,是揚州學派重要代表,主要著作有《論語正義》《易古訓》《釋穀》等。劉寶楠之子劉恭冕,幼承家學,博涉通經。幼習《毛詩》,晚年治《公羊春秋》,續撰《論語正義》,并對全書進行補訂。倡導『廣經説』,意在開闢通儒之路。
總之,揚州學派集吴派之『專』、皖派之『精』而融匯爲通學,將乾嘉漢學推向頂峰,以其學術特質和卓越成就在乾嘉漢學中占據重要位置,并且對清代後期學術産生了深遠影響,對整個清代學術做出了重大貢獻。因此,揚州學派的學術地位、學術價值都是不可忽視的。
編者識
總目録
第一册【段玉裁】 古文尚書撰異(一)序—卷二段玉裁撰清嘉慶二十一年段氏七葉衍祥堂刻本一第二册 古文尚書撰異(二)卷三—卷十四段玉裁撰清嘉慶二十一年段氏七葉衍祥堂刻本一第三册 古文尚書撰異(三)卷十五—卷三十二段玉裁撰清嘉慶二十一年段氏七葉衍祥堂刻本一第四册毛詩故訓傳定本三十卷段玉裁撰清嘉慶二十一年段氏七葉衍祥堂刻本一第五册詩經小學三十卷段玉裁撰清道光五年抱經堂刻本一第六册周禮漢讀考六卷附儀禮漢讀考一卷段玉裁撰清嘉慶經韵樓刻本一第七册春秋左氏古經十二卷附一卷段玉裁撰清道光元年經韵樓刻本一汲古閣説文訂一卷段玉裁撰清嘉慶二年五硯樓刻本二九一第八册説文解字注(一)十五卷段玉裁撰清乾隆嘉慶間經韵樓刻本一第九册説文解字注(二)十五卷段玉裁撰清乾隆嘉慶間經韵樓刻本一第十册説文解字注(三)十五卷段玉裁撰清乾隆嘉慶間經韵樓刻本一第十一册説文解字注(四)十五卷段玉裁撰清乾隆嘉慶間經韵樓刻本一第十二册説文解字注(五)十五卷段玉裁撰清乾隆嘉慶間經韵樓刻本一第十三册説文解字注(六)十五卷段玉裁撰清乾隆嘉慶間經韵樓刻本一明史十二論一卷段玉裁撰清道光刻昭代叢書本四六七第十四册經韵樓集(一)卷一—卷七段玉裁撰清嘉慶十九年刻本一第十五册經韵樓集(二)卷八—卷十二段玉裁撰清嘉慶十九年刻本一第十六册段玉裁先生年譜一卷段玉裁撰劉盼遂編民國二十五年北平來薰閣書店鉛印《段王學五種》本一經韵樓集補編二卷前附段王學五種序段玉裁撰叢書集成本一○九段懋堂先生年譜一卷羅繼祖編民國二十三年庫籍整理處石印《朱程段三先生年譜》本二一三【任大椿】深衣釋例三卷任大椿撰清乾隆刻燕禧堂五種本二八三第十七册弁服釋例八卷表一卷任大椿撰清嘉慶元年王宗炎望賢家塾私刻本一第十八册小學鉤沈十九卷任大椿撰清嘉慶二十二年汪廷珍刻本一第十九册字林考逸八卷任大椿輯清乾隆刻燕禧堂五種本一倉頡篇續本一卷任大椿撰清光緒十六年江蘇書局刻本三八三釋繒一卷任大椿撰清乾隆刻燕禧堂五種本三九五列子釋文考異一卷任大椿撰清乾隆刻燕禧堂五種本五一九第二十册【王念孫】爾雅郝注刊誤一卷王念孫撰民國十七年東方學會石印殷禮在斯堂叢書本一廣雅疏證(一)序—卷四王念孫撰清嘉慶元年刻本七五第二十一册廣雅疏證(二)卷五—卷八王念孫撰清嘉慶元年刻本一第二十二册廣雅疏證(三)卷九—卷十博雅音十卷王念孫撰清嘉慶元年刻本一第二十三册廣雅疏證補正一卷王念孫王引之撰清光緒二十六年黄氏借竹宧刻本一釋大八卷王念孫撰嚴式誨校民國嚴氏贲園刻本九七輶軒使者絶代語釋别國方言疏證補殘稿一卷戴震疏證王念孫補民國抄本一八五説文解字校勘記一卷王念孫撰清種松書屋抄本二三五古韵譜二卷王念孫撰民國二十二年渭南嚴氏刻本二七一第二十四册列女傳補注八卷校正一卷敘録一卷劉向撰王照圓臧庸王念孫撰清刻本一第二十五册讀書雜志(一)八十二卷餘編二卷王念孫撰清道光十二年刻本一第二十六册讀書雜志(二)八十二卷餘編二卷王念孫撰清道光十二年刻本一第二十七册讀書雜志(三)八十二卷餘編二卷王念孫撰清道光十二年刻本一第二十八册讀書雜志(四)八十二卷餘編二卷王念孫撰清道光十二年刻本一第二十九册讀書雜志(五)八十二卷餘編二卷王念孫撰清道光十二年刻本一第三十册讀書雜志(六)八十二卷餘編二卷王念孫撰清道光十二年刻本一第三十一册讀書雜志(七)八十二卷餘編二卷王念孫撰清道光十二年刻本一第三十二册讀書雜志(八)八十二卷餘編二卷王念孫撰清道光十二年刻本一第三十三册讀書雜志(九)八十二卷餘編二卷王念孫撰清道光十二年刻本一第三十四册王石臞先生遺文四卷丁亥詩鈔一卷王念孫撰民國十四年羅氏鉛印高郵王氏遺書本一王石臞文集補編一卷王念孫撰叢書集成本一九一王石臞先生年譜一卷閔爾昌編民國間刻《高郵王氏父子年譜》本二五七第三十五册【李惇】左傳通釋十二卷存五卷李惇撰清道光九年李培紫刻本一群經識小八卷李惇撰清道光九年李培紫刻本二八一第三十六册【汪中】大戴禮記正誤一卷汪中撰叢書集成本一春秋列國官名異同考一卷汪中撰清光緒十一年吳氏刻蟄園叢書本一一一述學六卷附春秋述義一卷汪中撰清刻本一四五容甫先生遺詩五卷附録一卷汪中撰清漢陽葉氏抄本三八三第三十七册廣陵通典十卷附先君年表汪中撰叢書集成本一第三十八册【劉台拱】論語駢枝一卷劉台拱撰清嘉慶十一年阮常生刻劉端臨先生遺書本一經傳小記三卷劉台拱撰清嘉慶十一年刻劉端臨先生遺書本三三劉氏遺書八卷劉台拱撰清光緒十五年廣雅書局刻本九九 第三十九册【朱彬】禮記訓纂(一)序—卷七朱彬撰清咸豐元年宜禄堂刻本一第四十册禮記訓纂(二)卷八—卷二十朱彬撰清咸豐元年宜禄堂刻本一第四十一册禮記訓纂(三)卷二十一—卷四十九朱彬撰清咸豐元年宜禄堂刻本一第四十二册經傳考證八卷朱彬撰清道光二年游道堂刻本一游道堂集四卷朱彬撰清同治七年刻本二七一第四十三册【凌廷堪】禮經釋例(一)序—卷七凌廷堪撰清嘉慶十四年阮氏文選樓刻本一第四十四册禮經釋例(二)卷八—卷十三凌廷堪撰清嘉慶十四年阮氏文選樓刻本一第四十五册燕樂考原六卷凌廷堪撰清嘉慶十六年張其錦刻本一晋泰始笛律匡謬一卷凌廷堪撰清光緒十九年劉世珩刻聚學軒從書本四○一第四十六册校禮堂文集(一)序—卷十七凌廷堪撰清嘉慶十八年張其錦刻本一第四十七册校禮堂文集(二)卷十八—卷三十六凌廷堪撰清嘉慶十八年張其錦刻本一第四十八册校禮堂詩集十四卷凌廷堪撰清嘉慶十八年張其錦刻本一第四十九册凌次仲先生年譜四卷張其錦編 民國間安徽叢書編印處影印暨鉛印《安徽叢書》本一【焦循】易章句十二卷焦循撰清江都焦氏刻雕菰樓易學本一三五第五十册易通釋(一)卷一—卷七焦循撰清江都焦氏刻雕菰樓易學本一第五十一册易通釋(二)卷八—卷十三焦循撰清江都焦氏刻雕菰樓易學本一第五十二册易通釋(三)卷十四—卷二十焦循撰清江都焦氏刻雕菰樓易學本一第五十三册易圖略八卷焦循撰清江都焦氏刻雕菰樓易學本一周易補疏二卷焦循撰清道光六年半九書塾刻六經補疏本二五三易話二卷焦循撰清道光六年半九書塾刻本三二九易廣記三卷焦循撰清道光六年半九書塾刻本四三五第五十四册尚書補疏二卷焦循撰道光六年半九書塾刻焦氏叢書本一禹貢鄭注釋二卷焦循撰清道光八年刻焦氏叢書本七五毛詩補疏五卷焦循撰清嘉慶刻本二九一陸氏草木鳥獸蟲魚疏疏二卷焦循撰清光緒十四年刻南菁書院叢書本四九一第五十五册毛詩草木鳥獸蟲魚釋十二卷焦循撰稿本一第五十六册禮記補疏三卷焦循撰清道光六年半九書塾刻六經補疏本一春秋左傳補疏五卷焦循撰清道光六年半九書塾刻六經補疏本一二九論語通釋一卷焦循撰清光緒李氏刻木犀軒叢書本三二五第五十七册孟子正義(一)卷一—卷七焦循撰清嘉慶道光年間焦氏雕菰樓刻焦氏叢書本一第五十八册孟子正義(二)卷八—卷十四焦循撰清嘉慶道光年間焦氏雕菰樓刻焦氏叢書本一第五十九册孟子正義(三)卷十五—卷二十二焦循撰清嘉慶道光年間焦氏雕菰樓刻焦氏叢書本一第六十册孟子正義(四)卷二十三—卷三十焦循撰 清嘉慶道光年間焦氏雕菰樓刻焦氏叢書本一第六十一册群經宫室圖二卷焦循撰清道光半九書塾刻本一里堂家訓二卷焦循撰稿本三二五里堂學算記五種十六卷總敘焦循撰清嘉慶四年江都焦循雕菰樓刻本三七七第六十二册加减乘除釋八卷焦循撰清嘉慶四年江都焦循雕菰樓刻本一第六十三册天元一釋二卷焦循撰清稿本一釋弧三卷焦循撰清嘉慶四年江都焦循雕菰樓刻本一二九釋輪二卷焦循撰清嘉慶四年江都焦循雕菰樓刻本二七七釋橢一卷焦循撰清嘉慶四年江都焦循雕菰樓刻本三五七開方通釋一卷焦循撰清光緒刻木犀軒叢書四一五第六十四册雕菰樓集(一)序—卷十一焦循撰清道光四年阮福嶺南節署刻本一第六十五册雕菰樓集(二)卷十二—卷二十四焦循撰清道光四年阮福嶺南節署刻本一第六十六册劇説六卷焦循撰稿本一花部農譚一卷焦循撰稿本二五一北湖小志六卷首一卷焦循撰叢書集成本二六九第六十七册論語補疏三卷焦循撰叢書集成本一焦里堂先生年譜一卷閔爾昌編民國十六年江都閔氏刻本一一九【阮元】三家詩補遺三卷阮元撰清儀征李氏刻崇惠堂叢書本二一九考工記車製圖解二卷阮元撰乾隆七録書館刻本三七五第六十八册詩書古訓(一)序—卷三上阮元輯道光二十一年刻本一第六十九册詩書古訓(二)卷三下—卷六阮元輯道光二十一年刻本一第七十册十三經注疏校勘記(一)二百十七卷附釋文校勘記二十七卷阮元撰清嘉慶刻本一 第七十一册十三經注疏校勘記(二)二百十七卷附釋文校勘記二十七卷阮元撰 清嘉慶刻本一第七十二册十三經注疏校勘記(三)二百十七卷附釋文校勘記二十七卷阮元撰清嘉慶刻本一第七十三册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四)二百十七卷附釋文校勘記二十七卷阮元撰清嘉慶刻本一第七十四册十三經注疏校勘記(五)二百十七卷附釋文校勘記二十七卷阮元撰 清嘉慶刻本一第七十五册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六)二百十七卷附釋文校勘記二十七卷阮元撰 清嘉慶刻本一第七十六册十三經注疏校勘記(七)二百十七卷附釋文校勘記二十七卷阮元撰 清嘉慶刻本一第七十七册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八)二百十七卷附釋文校勘記二十七卷阮元撰 清嘉慶刻本一第七十八册十三經注疏校勘記(九)二百十七卷附釋文校勘記二十七卷阮元撰 清嘉慶刻本一第七十九册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十)二百十七卷附釋文校勘記二十七卷阮元撰 清嘉慶刻本一第八十册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十一)二百十七卷附釋文校勘記二十七卷阮元撰 清嘉慶刻本一第八十一册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十二)二百十七卷附釋文校勘記二十七卷阮元撰 清嘉慶刻本一第八十二册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十三)二百十七卷附釋文校勘記二十七卷阮元撰 清嘉慶刻本一第八十三册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十四)二百十七卷附釋文校勘記二十七卷阮元撰 清嘉慶刻本一第八十四册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十五)二百十七卷附釋文校勘記二十七卷阮元撰 清嘉慶刻本一第八十五册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十六)二百十七卷附釋文校勘記二十七卷阮元撰 清嘉慶刻本一第八十六册經籍籑詁(一)序—卷四阮元籑清嘉慶阮氏瑯嬛仙館刻本一第八十七册經籍籑詁(二)卷五—卷十阮元籑清嘉慶阮氏瑯嬛仙館刻本一第八十八册經籍籑詁(三)卷十一—卷十六阮元籑清嘉慶阮氏瑯嬛仙館刻本一第八十九册經籍籑詁(四)卷十七—卷二十二阮元籑清嘉慶阮氏瑯嬛仙館刻本一第九十册經籍籑詁(五)卷二十三—卷二十六阮元籑清嘉慶阮氏瑯嬛仙館刻本一第九十一册經籍籑詁(六)卷二十七—卷三十六阮元籑清嘉慶阮氏瑯嬛仙館刻本一第九十二册經籍籑詁(七)卷三十七—卷四十七阮元籑清嘉慶阮氏瑯嬛仙館刻本一第九十三册經籍籑詁(八)卷四十八—卷五十九阮元籑清嘉慶阮氏瑯嬛仙館刻本一第九十四册經籍籑詁(九)卷六十—卷六十七阮元籑清嘉慶阮氏瑯嬛仙館刻本一第九十五册經籍籑詁(十)卷六十八—卷七十八阮元籑清嘉慶阮氏瑯嬛仙館刻本一第九十六册經籍籑詁(十一)卷七十九—卷九十阮元籑清嘉慶阮氏瑯嬛仙館刻本一第九十七册經籍籑詁(十二)卷九十一—卷九十八阮元籑清嘉慶阮氏瑯嬛仙館刻本一第九十八册經籍籑詁(十三)卷九十九—卷一○六阮元籑清嘉慶阮氏瑯嬛仙館刻本一第九十九册經籍籑詁(十四)補遗卷首—卷九阮元籑清嘉慶阮氏瑯嬛仙館刻本一第一○○册經籍籑詁(十五)補遗卷十—卷二十一阮元籑清嘉慶阮氏瑯嬛仙館刻本一第一○一册經籍籑詁(十六)補遗卷二十二—卷三十四阮元籑清嘉慶阮氏瑯嬛仙館刻本一第一○二册經籍籑詁(十七)補遗卷三十五—卷五十六阮元籑清嘉慶阮氏瑯嬛仙館刻本一第一○三册經籍籑詁(十八)補遗卷五十七—卷七十二阮元籑清嘉慶阮氏瑯嬛仙館刻本一第一○四册經籍籑詁(十九)補遗卷七十三—卷九十三阮元籑清嘉慶阮氏瑯嬛仙館刻本一第一○五册經籍籑詁(二十)補遗卷九十四—卷一○六阮元籑清嘉慶阮氏瑯嬛仙館刻本一第一○六册疇人傳(一)序—卷十五阮元撰清嘉慶道光阮氏瑯嬛仙館刻本一第一○七册疇人傳(二)卷十六—卷三十二阮元撰清嘉慶道光阮氏瑯嬛仙館刻本一第一○八册疇人傳(三)卷三十三—卷四十五阮元撰清嘉慶道光阮氏瑯嬛仙館刻本一第一○九册疇人傳(四)卷四十六—卷五十二阮元撰清嘉慶道光阮氏瑯嬛仙館刻本一儒林傳稿四卷阮元撰清嘉慶刻本三一五第一一○册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十卷阮元撰清嘉慶九年阮元朱爲弼自刻本一第一一一册山左金石志(一)序—卷八畢沅阮元撰清嘉慶二年阮氏小瑯嬛仙館刻本一第一一二册山左金石志(二)卷九—卷十四畢沅阮元撰清嘉慶二年阮氏小瑯嬛仙館刻本一第一一三册山左金石志(三)卷十五—卷十九畢沅阮元撰清嘉慶二年阮氏小瑯嬛仙館刻本一第一一四册山左金石志(四)卷二十—卷二十四畢沅阮元撰清嘉慶二年阮氏小瑯嬛仙館刻本一第一一五册兩浙金石志(一)序—卷四阮元編阮福補遺清道光四年李橒刻本一第一一六册兩浙金石志(二)卷五—卷八阮元編阮福補遺清道光四年李橒刻本一第一一七册兩浙金石志(三)卷九—卷十三阮元編阮福補遺清道光四年李橒刻本一第一一八册兩浙金石志(四)卷十四—卷十八補遺一卷阮元編阮福補遺清道光四年李橒刻本一第一一九册四庫未收書提要五卷阮元撰阮福編清刻揅經室外集本一曾子注釋四卷敘録一卷阮元撰清阮氏揅經堂刻本二三七第一二○册地球圖説一卷補圖一卷法蔣友仁譯何國宗錢大昕潤色阮元補圖清阮氏刻文選樓叢書本一石渠隨筆八卷阮元撰清抄本八九第一二一册定香亭筆談四卷阮元撰清嘉慶五年揚州阮氏瑯嬛仙館刻本一第一二二册揅經室集(一)五十七卷阮元撰清道光阮氏文選樓刻本一第一二三册揅經室集(二)五十七卷阮元撰清道光阮氏文選樓刻本一第一二四册揅經室集(三)五十七卷阮元撰清道光阮氏文選樓刻本一第一二五册揅經室集(四)五十七卷阮元撰清道光阮氏文選樓刻本一第一二六册揅經室集(五)五十七卷阮元撰清道光阮氏文選樓刻本一第一二七册揅經室集(六)五十七卷阮元撰清道光阮氏文選樓刻本一第一二八册淮海英靈集(一)二十二卷阮元輯清嘉慶三年小瑯嬛仙館刻本一第一二九册淮海英靈集(二)二十二卷阮元輯清嘉慶三年小瑯嬛仙館刻本一第一三○册兩浙輶軒録(一)序—卷四阮元輯 清嘉慶仁和朱氏碧溪草堂錢塘陳氏種榆仙館刻本一第一三一册兩浙輶軒録(二)卷五—卷八阮元輯 清嘉慶仁和朱氏碧溪草堂錢塘陳氏種榆仙館刻本一第一三二册兩浙輶軒録(三)卷九—卷十三阮元輯清嘉慶仁和朱氏碧溪草堂錢塘陳氏種榆仙館刻本一第一三三册兩浙輶軒録(四)卷十四—卷十八阮元輯清嘉慶仁和朱氏碧溪草堂錢塘陳氏種榆仙館刻本一第一三四册兩浙輶軒録(五)卷十九—卷二十二阮元輯 清嘉慶仁和朱氏碧溪草堂錢塘陳氏種榆仙館刻本一第一三五册兩浙輶軒録(六)卷二十三—卷二十七阮元輯 清嘉慶仁和朱氏碧溪草堂錢塘陳氏種榆仙館刻本一第一三六册兩浙輶軒録(七)卷二十八—卷三十二阮元輯 清嘉慶仁和朱氏碧溪草堂錢塘陳氏種榆仙館刻本一第一三七册兩浙輶軒録(八)卷三十三—卷三十六阮元輯 清嘉慶仁和朱氏碧溪草堂錢塘陳氏種榆仙館刻本一第一三八册兩浙輶軒録(九)卷三十七—卷四十阮元輯 清嘉慶仁和朱氏碧溪草堂錢塘陳氏種榆仙館刻本一第一三九册兩浙輶軒録補遺(一)序—卷五阮元楊秉初等輯清嘉慶刻本一第一四○册兩浙輶軒録補遺(二)卷六—卷十阮元楊秉初等輯清嘉慶刻本一第一四一册浙士經解録四卷阮元輯清嘉慶再到亭刻本一文選樓藏書記(一)卷一—卷二阮元撰清越縵堂鈔本一一三第一四二册文選樓藏書記(二)卷三—卷六阮元撰清越縵堂鈔本一石畫記不分卷阮元撰清稿本四五五第一四三册雷塘庵主弟子八卷阮元撰張鑒等編清光緒間儀征阮氏瑯嬛仙館刻本一第一四四册【王引之】經義述聞(一)不分卷王引之撰清嘉慶刻本一第一四五册經義述聞(二)不分卷王引之撰清嘉慶刻本一第一四六册經義述聞(三)不分卷王引之撰清嘉慶刻本一第一四七册經傳釋詞十卷王引之撰清嘉慶刻本一第一四八册王文簡公文集四卷附録一卷王引之撰民國十四年羅氏鉛印高郵王氏遺書本一字典考證(一)十二卷王引之撰清光緒二年崇文書局刻本二四一第一四九册字典考證(二)十二卷王引之撰清光緒二年崇文書局刻本一第一五○册字典考證(三)十二卷王引之撰清光緒二年崇文書局刻本一王伯申文集補編二卷王引之撰叢書集成本二七七王伯申先生年譜一卷閔爾昌編民國間刻《高郵王氏父子年譜》本三八七第一五一册【黄承吉】夢陔堂詩集(一)序—卷十二黄承吉撰清道光黄承吉家刻本一第一五二册夢陔堂詩集(二)卷十三—卷二十五黄承吉撰清道光黄承吉家刻本一第一五三册夢陔堂詩集(三)卷二十六—卷三十七黄承吉撰清道光黄承吉家刻本一第一五四册夢陔堂詩集(四)卷三十八—卷五十黄承吉撰清道光黄承吉家刻本一第一五五册夢陔堂詩集(五)文集十卷黄承吉撰清道光黄承吉家刻本一第一五六册夢陔堂詩集(六)文説序—五篇黄承吉撰清道光黄承吉家刻本一第一五七册夢陔堂詩集(七)文説六篇黄承吉撰清道光黄承吉家刻本一第一五八册夢陔堂詩集(八)文説七篇—九篇黄承吉撰清道光黄承吉家刻本一第一五九册夢陔堂詩集(九)文説十篇黄承吉撰清道光黄承吉家刻本一第一六○册夢陔堂詩集(十)文説十一篇黄承吉撰清道光黄承吉家刻本一第一六一册【劉文淇】春秋左氏傳舊注疏正(一)劉文淇撰劉毓崧劉壽曾校補稿本一第一六二册春秋左氏傳舊注疏正(二)劉文淇撰劉毓崧劉壽曾校補稿本一第一六三册春秋左氏傳舊注疏正(三)劉文淇撰劉毓崧劉壽曾校補稿本一第一六四册左傳舊疏考正八卷劉文淇撰清道光十八年青溪舊屋刻本一第一六五册舊唐書校勘記(一)序—卷八羅士琳陳立劉文淇劉毓崧撰清道光二十六年揚州岑氏懼盈齋刻本一第一六六册舊唐書校勘記(二)卷九—卷十五羅士琳陳立劉文淇劉毓崧撰清道光二十六年揚州岑氏懼盈齋刻本一第一六七册舊唐書校勘記(三)卷十六—卷二十二羅士琳陳立劉文淇劉毓崧撰清道光二十六年揚州岑氏懼盈齋刻本一第一六八册舊唐書校勘記(四)卷二十三—卷二十七羅士琳陳立劉文淇劉毓崧撰清道光二十六年揚州岑氏懼盈齋刻本一第一六九册舊唐書校勘記(五)卷二十八—卷三十六羅士琳陳立劉文淇劉毓崧撰清道光二十六年揚州岑氏懼盈齋刻本一第一七○册舊唐書校勘記(六)卷三十七—卷四十五羅士琳陳立劉文淇劉毓崧撰清道光二十六年揚州岑氏懼盈齋刻本一第一七一册舊唐書校勘記(七)卷四十六—卷五十二羅士琳陳立劉文淇劉毓崧撰清道光二十六年揚州岑氏懼盈齋刻本一第一七二册舊唐書校勘記(八)卷五十三—卷五十八羅士琳陳立劉文淇劉毓崧撰清道光二十六年揚州岑氏懼盈齋刻本一第一七三册舊唐書校勘記(九)卷五十九—卷六十六羅士琳陳立劉文淇劉毓崧撰清道光二十六年揚州岑氏懼盈齋刻本一第一七四册青溪舊屋文集十一卷劉文淇撰清光緒九年刻本一劉孟瞻先生年譜二卷附録一卷日本小澤文四郎編民國二十八年北平文思樓鉛印本三二五第一七五册【劉寶楠】易古訓一卷劉寶楠撰稿本一論語正義(一)序—卷八劉寶楠撰劉恭冕補清同治刻本四五第一七六册論語正義(二)卷九—卷十八劉寶楠撰劉恭冕補清同治刻本一第一七七册論語正義(三)卷十九—卷二十四劉寶楠撰劉恭冕補清同治刻本一釋穀四卷劉寶楠撰清咸豐五年刻本二三一第一七八册【劉毓崧】周易舊疏考正一卷劉毓崧撰清光緒十四年南菁書院刻皇清經解續編本一尚書舊疏考正一卷劉毓崧撰清光緒十四年南菁書院刻皇清經解續編本三三通義堂集二卷劉毓崧撰清光緒十六年思賢講舍刻本九五通義堂文集(一)序—卷二劉毓崧撰民國劉氏刻求恕齋叢書本二八九第一七九册通義堂文集(二)卷三—卷六劉毓崧撰民國劉氏刻求恕齋叢書本一第一八○册通義堂文集(三)卷七—卷十一劉毓崧撰民國劉氏刻求恕齋叢書本一第一八一册 通義堂文集(四)卷十二—卷十六劉毓崧撰民國劉氏刻求恕齋叢書本一第一八二册【劉恭冕】廣經室文鈔一卷劉恭冕撰清光緒十六年廣雅書局刻本一【劉壽曾】傳雅堂文集四卷詩集一卷劉壽曾撰民國二十六年鉛印本一三九第一八三册 【劉師培】劉申叔先生遺書(一)七十四册劉師培撰民國二十三年寧武南氏校印本一第一八四册劉申叔先生遺書(二)七十四册劉師培撰民國二十三年寧武南氏校印本一第一八五册劉申叔先生遺書(三)七十四册劉師培撰民國二十三年寧武南氏校印本一第一八六册劉申叔先生遺書(四)七十四册劉師培撰民國二十三年寧武南氏校印本一第一八七册劉申叔先生遺書(五)七十四册劉師培撰民國二十三年寧武南氏校印本一第一八八册劉申叔先生遺書(六)七十四册劉師培撰民國二十三年寧武南氏校印本一第一八九册劉申叔先生遺書(七)七十四册劉師培撰民國二十三年寧武南氏校印本一第一九○册劉申叔先生遺書(八)七十四册劉師培撰民國二十三年寧武南氏校印本一第一九一册劉申叔先生遺書(九)七十四册劉師培撰民國二十三年寧武南氏校印本一第一九二册劉申叔先生遺書(十)七十四册劉師培撰民國二十三年寧武南氏校印本一第一九三册劉申叔先生遺書(十一)七十四册劉師培撰民國二十三年寧武南氏校印本一第一九四册劉申叔先生遺書(十二)七十四册劉師培撰民國二十三年寧武南氏校印本一第一九五册劉申叔先生遺書(十三)七十四册劉師培撰民國二十三年寧武南氏校印本一第一九六册劉申叔先生遺書(十四)七十四册劉師培撰民國二十三年寧武南氏校印本一第一九七册劉申叔先生遺書(十五)七十四册劉師培撰民國二十三年寧武南氏校印本一第一九八册劉申叔先生遺書(十六)七十四册劉師培撰民國二十三年寧武南氏校印本一第一九九册劉申叔先生遺書(十七)七十四册劉師培撰民國二十三年寧武南氏校印本一第二○○册劉申叔先生遺書(十八)七十四册劉師培撰民國二十三年寧武南氏校印本一第二○一册劉申叔先生遺書(十九)七十四册劉師培撰民國二十三年寧武南氏校印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