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创新路径》韦路 讲座简记
新问题
l 重要:理论价值+现实意义; why bother?
中国网络行动的动因、过程与影响
巴基斯坦脸书上的恐怖主义:政府、军方和新闻媒体的框架互动研究
文章的理论贡献;
现实意义:“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推动人类的进步;
首先要关注国家的战略需求;我们已经解决了小康、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注“共同富裕”的问题——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高政治站位,提升对社会认知深度、提高问题意识。
全球层面“SDG”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17个。
l 新颖:探索新知是学术研究的生命
都市映像:新世纪华莱坞电影媒介景观研究
作为风险的新媒介:线上内容生产与公共性文化研究
研究的目标是创造新的知识。
没有提出新的概念、范畴、理论、思想,依赖于西方经典的理论阐释中国问题。
如何往前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 ;从中国实践中提出我们特有的理论概念、思想。把它变成融通中外的理论概念和思想。
——要敢于提出新的概念。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将想法落地。
l 有趣:研究僧已经够苦逼了
《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
“小题大做”以小见大、选择日常生活中一个现象出发,从理论上进行思辨,可以对社会现实进行参考的。“亚文化”“迷群”
个人兴趣+导师方向
“方老师本来希望我做‘中国妇女新闻(报刊史)’的,他大概想到我做过《中国女报》的研究,说:你是中国第一个新闻学女博士(生),做妇女新闻事业的历史,多好啊!但我反复掂量,觉得搞报刊史非我所长,广播电视才是自己的强项,决定扬长避短,研究中国电视史。方老师很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非常开明。”(郭镇之)
平时积累
l 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Ø 不读书,勿论文
Ø 基础泛读+课程阅读+领域深读
Ø 时间管理+阅读技巧+读书笔记
l 陆游: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Ø 文如其人
Ø 学识、阅历、才智、修养、品德
Ø 学位论文是人生的阶段性总结
新理论
l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l 成功人生三部曲:做人,做事,做学问。
l 学术学位论文精髓在理论,成为必引文献的关键也在理论。
l 理论创新的三种境界:
Ø 创立一个崭新的理论:知识沟
Ø 发展一个现有的理论:知识生产沟
Ø 验证一个现有的理论:知识沟在中国

新方法
l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l 没有研究方法,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研究
l 加强方法训练,一专多能
l 研究方法不是越复杂越好
l 研究问题决定研究方法
Ø 质化:深度访谈,焦点小组,民族志,话语分析,历史研究
Ø 量化:问卷调查,控制实验,内容分析
l 在恰当的前提下:
Ø 鼓励采用创新研究方法
Ø 鼓励采用多种研究方法
新资料
l 言之有据
l 童兵:1988年,博士论文《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奠基人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研究》(导师甘惜分)通过答辩,1989年12月,《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从收集材料、拟出提纲,写成与出版这部《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前后花了10个年头”。
l 蔡铭泽:“我写的博士论文—《中国国民党党报历史研究》,就是在北京图书馆踏踏实实地看报纸看了一年,抄报纸抄了一年。”
l 郭建斌:采用民族志方法在云南独龙乡进行为期半年的田野调查,共记录了50余万字的调查日志,最后才完成博士论文《独乡电视: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乡村日常生活》。
分析深入
l 吴飞:“从社会的大环境下来研究某一特定的传播行为,而不能仅仅关注这一传播行为的本身。”(《火塘·教堂·电视:一个少数民族社区的社会传播网络研究》)
l What——How——why
新知识
l 硕士论文:
Ø 对某一重要社会现象或问题有新的理论阐释
l 博士论文:
Ø 勇闯“无人区”,实现某一研究领域的原始创新
Ø 提出新概念,建构新理论,探索新方法
框架理论;这是一篇论文。
但如何对框架研究本身增加贡献。
关注了不同的主体、社会因素、如何博弈。
恐怖主义不是只有新闻媒体对它进行建构。
比较少有不同主体、相互之间如何影响,增加对框架建构的理解。
结论:军方影响最大、媒体反过来又作用。
有助于理解框架理论。
媒体的研究可能从军方、政府来的。
兼顾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旨在转向可持续发展道路,解决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的发展问题,具体包括。
华莱坞:浙大教授提出的这个概念。
围绕中国电影产业提出了这个概念,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
电影如何建构都市景观。对电影工作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
毕业论文的具体方向;做笔记;思想的火花——得到研究问题;知道已经做了什么,还需要做什么。
看摘要;研究什么、发现什么;研究目的、方法、结论;
看结论第一段——整篇文章核心发现的概括;
主观、客观知识沟;知识也是一种主观的知识建构;每一个个体主观知识与客观知识的差异;
交叉理论——创新;消费者行为学——主客观知识;
计算与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