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分享 | 垂直城市解决土地资源短缺
学术分享
Title:《Vertical cities as a solution for land scarcity: the tallest public housing development in Singapore》
标题:《垂直城市解决土地短缺:新加坡最高的公共住宅开发项目》
DOI:10.1057/palgrave.udi.9000108
作者:K.M. Grace Wong

关键词:高层建筑,公共住房,居民感知,垂直城市
背景概述
新加坡的土地面积仅约660km²(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 2001),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国家之一,因此在解决土地短缺问题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在2001年的概念计划中(图1),城市重建局估计,新加坡还需要80万套住宅或6400公顷土地,才能满足预计的550万人口。

图1,新加坡的2001年概念计划。资料来源:城市重建局,2001:50-51
有鉴于此,新加坡政府于2001年8月宣布Duxton Plain重建计划,提议建造一个50层高的高密度公共住房开发项目。尽管在土地稀缺的新加坡,高层居住一直是一种常态,但在Duxton Plain,拟议中的50层公共住宅项目仍是新加坡的首个此类项目。
实际上,新加坡的公共住房方案基本上是由政府发起的,居民的投入和反馈很少。因此,本文作者的目的是研究潜在居民对新加坡首50层高层高密度住宅开发的看法和态度,他们对这种新住房形式的关注和接受性,这种新住房形式包括垂直城市的一些要素,建筑物的优先楼层和高度,以及哪些特征吸引或阻止他们住在这样的住宅。
相关工作
01.垂直城市的概念和特征
垂直城市的最早概念之一是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在1922年提出的,它是勒·柯布西耶第一次系统地尝试设计一种可以调节人,自然和机器环境的环境,主要特征是超高层高密度摩天大楼,其中至少有85%的地面可用于开放空间和其他娱乐设施。
赖特(1956)设计了另一种垂直城市,称为“伊利诺伊州”,是一英里高的摩天大楼, 在赖特(1956)的思想基础上,索拉尼((Paolo Soleri, 1969)提出了“ARCOSANTI”(“建筑生态学”)的概念,在他的第一个垂直城市规划“巴别塔(Bables)”的设计中,水平交通网络被最小化,以防止城市扩张以及烟雾和污染对环境的破坏。
索拉尼(Soleri)在1996年受日本委托设计了一条独立的1km³“超级建筑”(图2(a)-(c)),该计划旨在适应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并防止并防止表现内城拥堵,贫民窟,退化社会结构,通勤问题,以及由于土地价格过高,经济疲软等现象。

图2,(a)超级建筑:一级结构;(b)二级结构;和(c)三级结构(资料来源:http://www.bcj.or.jp/hyper/e_kuukan.html, 2003年)
注:一级结构由巨大的金属轴组成,由相互连接的平台连接。连接超级建筑上下部分的竖井被螺旋管环绕,为公用事业和机动服务提供螺旋运输系统。第二层结构包括围绕井筒和平台建造的子结构。第三层结构填补了第二层子结构之间的空间,用于住宅、商业、工业和娱乐用途。
实例分析:UNStudio 设计的Scotts大楼是远东组织在新加坡地区第一个亮相的SOHO品牌大楼。这是一个将空间最大化利用于生活/工作/休闲的建筑,展示了新的功能和灵活的垂直维度(图3,4)用垂直城市整合各种居住类型和规模。垂直框架搭建其这个垂直城市,汇聚了4个不同的街区。天空框架在大堂1—2层以及天空露台—25层。

图3,新加坡垂直城市项目图解

图4,新加坡垂直城市项目图解
尽管由于航空高度控制,新加坡的Duxton Plain公共住房开发项目可能未达到上述垂直城市设计的超高建筑物高度,但这座50层高的开发项目标志着新加坡政府采取的一项大胆举措,即首次提供高层生活,并在同一建筑结构中提供许多其他类型的土地用途。除了为优质房屋提供良好的自然采光,通风,朝向和视野之外,该开发项目还提供了优质的居住环境,其中包括各种娱乐,公共,零售和社区用途。随着Duxton Plain开发项目的实施,其特点与早期的一些垂直城市设计相似,垂直城市的想法可能会进一步探索和试验,作为解决新加坡土地短缺问题的一个手段。
02.居民对高层生活的看法
尽管许多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主张将垂直城市概念作为解决土地稀缺,城市蔓延和环境破坏的方法,但很少针对居民的需求,感知和反应进行研究,因此,现有文献主要是针对对普通高层建筑的居民或潜在居民进行的研究,他们研究了诸如居民的偏好和需求,以及居民的可接受性和他们以前居住在高层住宅区的经验之间的关系。在新加坡的背景下,住房和发展委员会进行了几项研究,以评估居民在高层公共住房中生活的可接受性。此外,Lim(1994)观察到,新加坡的人口逐渐接受了高层生活方式。
在居住高层住宅的心理和社会方面,Young(1976)认为,由于游戏活动和设施的限制,高层住宅可能不利于幼儿的创造力和身体发育,还应指出,呼吸道感染等健康问题在居住在高层建筑中的妇女和儿童中更为普遍。虽然精神障碍的发病率与高密度的城市化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高密度的发展往往会减少高层居民之间的社会接触和社区互动(Young, 1976年;住房和发展委员会,2000c)。
在通风、噪音和热舒适等环境因素方面,Lim(1994)发现,这些因素一般可以接受新加坡的高层公共住房。由于高层建筑往往又高又窄,因此它们的设计应使其在经受强风时的振动在使用性能和安全方面不会变得不可接受 (Balendra, 1993)。
实验研究设计与方法
为了评估Duxton Plain 50层公共住宅发展项目的潜在居民对该项目的感知、接受度和关注程度,作者在2002年6月进行了一项实证研究,以调查新落成的高层公共住宅的潜在居民。根据以上相关文献,作者整理出一系列影响居民对高层高密度居住感知的积极和消极的决定因素,从而构成问卷调查的重点。除了受访者的家庭详情和目前的住房细详细信息外,还要求他们根据“里克特五级量表”对每个因素发表意见,其中1表示“非常不吸引人”,5表示“非常吸引人”。在对潜在的公共住房居民进行随机抽样的500份答复中,总共完成了443份有效问卷。
使用SPSS相关分析检查收集的数据,以比较两个变量之间的关联和相关性,本研究中使用的置信度为95%。在分析选择居住在Duxton Plain公共住房开发中的潜在居民的状况时,因变量y可能仅假设两个值,分别以“ 0”代表“否”和“ 1”代表“是” 。由于简单线性回归的y的拟合值不限制在0和1之间,因此不适合使用正态回归模型。因此,采用了二元回归模型,因为该模型仅用于处理两个因变量的特定要求。二元回归模型可以用逻辑回归程序或多项式逻辑回归程序进行拟合。为了本研究的目的,逻辑回归程序用于使用 variabl x 数据生成预测、残差、影响统计和拟合优数测试,这些数据包括受访者的特征,包括其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和当前住房详情。此外,采用“ Probit”模型来反映回归的标准正态分布。由于x变量的分类性质和定性性质使系数值的解释趋于复杂,因此讨论的重点是系数的符号和概率图,而不是比较它们的影响程度。系数的符号表示影响的方向,而概率表示变量发生的可能性。
01.垂直城市概念的可接受性
2001年8月,新加坡政府宣布计划在Duxton Plain建设一个50层的高层高密度公共住宅开发项目(图5),设计细节(图6)于2002年4月定稿时,“垂直城市”的概念已透过本地传媒广泛宣传。Duxton Plain的地块具有历史意义,因为政府 40 年前大胆倡议在该地块上建造前两个公共住宅区(图 7(a) 和 (b)),作为大规模城市重建的开始。

图5

图6

图7
尽管对该项目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但作者在2002年6月进行这项研究时,发现只有50.8%的受访者赞成Duxton Plain 50层高的公共住房开发(表1),只有42.1% %的人会选择住在这样的高层高密度开发中。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受访者对50层公共住房开发项目的接受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选择居住在此类住房中(表2)。

表1

表2
从营销的角度来看,通过强调更多无形的好处,例如更大的便利性,舒适性和节省时间,以及更少的污染,通勤和交通拥堵,可能会更好地提高这种高层高密度开发项目的可接受性,而不仅仅是创造了超高层住宅的利基市场。
02.潜在居民及其决定因素
调查结果表明,受访者是否愿意居住在高层高密度住房开发中的决定受到其家庭人数的强烈影响(表3)。负系数表明,家庭规模越大,家庭住进超高层建筑的意愿就越低。此外,调查结果还显示,与老年人,女性和低层住宅的居民相比,年轻的受访者,男性和目前生活在较高楼层的人更倾向于这种高层的高密度住房。在较小的程度上,目前居住在较大住房中以及月收入和高等教育水平较高的受访者更倾向于超高层生活。由于那些不愿在这样的高层住房开发中生活的家庭倾向于有年幼的孩子,年迈的父母,还可能有去杂货店买东西的女性,因此可以推断,除了害怕不熟悉的经历和抵制变革之外,通过垂直运输进入和逃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因此,这些发现的实际意义在于设计适用于所有年龄段(包括残疾人)的宽敞,高效和可靠的垂直运输系统。

表3
为了确定影响潜在居民是否决定居住在Duxton Plain之类的超高层住房开发中的显着“推动”和“拉动”因素,要求受访者使用“里克特五级量表”对每个因素进行排名,其中 1 表示"非常缺乏吸引力",5 表示"拉动"因子"非常有吸引力",1 表示"非常不关心",5 表示"非常关注""推动"因子。
从结果可以明显看出,超高层住宅的主要吸引力在于优美的风景和多风的环境(表4)。由于景观和多风环境受到潜在居民的高度重视,他们愿意为这些因素付出高昂的价格,因此高层建筑的开发商将具有相当大的金钱奖励,以认真考虑其开发的物理方向和设计,以优化现有的风景和风向。

表4
另一个观察结果反映了许多受访者的误解,他们认为高层住宅环境更安静(表4)。相反,噪声级可能会在更高的高度增加,主要是因为声音向上传播,更多的家庭被安置在高密度的开发区中,并且由于更多的家庭,可能会产生交通拥堵。因此,噪音可能会成为Duxton Plain公共住房项目的主要问题。
相比之下,高层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以及这些高层建筑的发展是否质量更好,都不是被受访者认为令人信服的"拉动"因素(表4)。虽然许多受访者可能不希望住在高层建筑中,但他们被较高楼层的新鲜空气的前景所吸引。因此,只要仍无法完全解决接受超高层生活方式的根本问题,提供质量更好的建筑结构,甚至更新鲜的空气质量的前景似乎都不太可能改变家庭对低层住宅的基本偏爱。
关于“推动”因素列表,潜在居民似乎最不担心在紧急情况下逃生的困难(表4)。因为自1990年代初以来,住房和发展委员会建造的每套新公共住房单元都安装了经过特别加固的“家庭庇护所”(图 8)。另一个不被认为是关键问题的``推动''因素是心理上的恐高,因为有恐高症的家庭甚至不会考虑住在高层建筑里。缺乏社区互动也不太可能阻止潜在的居民生活在超高层建筑中,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习惯于现有的最低限度的邻里互动。此外,由于现代技术的普及,以及更高效、更快速的电梯系统,在超高层建筑内垂直行走所需的时间似乎并不是受访者主要关心的问题。

图8
另一方面,构成强大威慑力的“推动”因素包括价格,设施和便利设施的提供以及安全问题(表4)。至于设施和便利性的充分性,尽管受访者颇为担忧,但他们也有信心住房和发展委员会将确保为Duxton Plain的50层高楼大型开发项目提供足够的经费。关于安全问题,某些方面是高层生活危害的一部分,如高层乱扔垃圾和犯罪,因此,居民可能必须接受关于这些问题的教育。
03.建筑物的优先楼层及高度
就首选楼层而言,潜在居民中最受欢迎的楼层在16到20层之间(表5)。大多数受访者(51.9%)倾向于居住在前20层中,只有10%的受访者愿意居住在40层以上。结果表明,在习惯了通常高达20层的现有房屋的高度之后,大多数居民通常都抵制改变,尤其是当它是前所未有的或不寻常的选择。

表5
关于公共住房应具有的首选楼层数,大多数受访者建议建筑高度在30到35层之间,平均为34层。由于目前正在建造的新公共住房楼高介于30至40层之间,因此新加坡的公共住房居民似乎已经接受了这个建筑高度,但尚未准备好体验新概念,然而,新加坡民众很可能会逐渐接受超高层建筑和垂直城市概念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就像前几代公共住房居民从kampongs2搬迁到高楼林立时所做的那样(Lim, 1994)。
政策影响及结论
在潜在居民对垂直城市概念的可接受性方面,由于超高层建筑和垂直城市的概念对于新加坡人来说仍是一个相当新的概念,因此,只有一半的潜在居民赞成这种新的住房形式。近年来,新加坡政府当局通过向民众进行新政策的宣传和教育,并解释这些新举措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因此,更多的家庭可能会对政策的制定和反馈采取更负责任的态度。
对于潜在居民,好的视野和多风的环境是高层生活的两个主要吸引力,规划者、开发商和政策决策者应确保将这些重要的“拉动”因素纳入其开发设计中,以吸引他们更多的家庭居住在较高的楼层,同时要求为这些要素提供价格溢价。政策决策者必须实现一种平衡,以确保目标家庭能够负担得起此类高层高密度开发项目的价格,同时引入新的融资方案和工具,以便利这些新住房形式的业主拥有自己的住房。另一方面,由于较高的密度和更密集的使用,更多的家庭和更大的交通流量将加剧较高楼层的噪声和安全性双重问题,可能会探索更新和更具弹性的建筑材料,现代技术以及更具创新性的声学和施工方法,以尝试缓解这些问题的某些方面,从而使高层高密度生活从长远来看更容易接受和可持续。
与过去的看法相比,公共住房居民的首选楼层和建筑物高度已显著增加。预计不久之后,新加坡的人口也将习惯垂直城市的概念。这一推论对于计划者和政策决策者来说是一个好兆头,他们必须不断尝试新的住房形式以缓解新加坡的土地短缺。
总结
本文的主要贡献有:
1.阐述了新加坡目前土地状况,提出解决方案,介绍垂直城市的概念和特征
2.通过实证研究,调查高层公共住宅的潜在居民,研究了潜在居民对垂直城市概念的可接受性,对新加坡首50层高层高密度住宅开发的看法和态度,以及对新住房形式的关注和接受度
3.根据新加坡人目前对高层高密度住宅的看法,推断未来垂直城市发展的前景和方向
参考文献:
【1】Council on Tall Buildings and Urban Habitat. (2001)Tall Buildings and Urban Habitat: Cities in the Third Millennium.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World Congress of the Council on Tall Buildings and Urban Habitat, Melbourne, 26 February-2 March. New York: Spon Press.
【2】Le Corbusier (1946) Towards a New Architecture. London:Architectural Press (translated by Etchells F. from the French Edition). 【3】Le Corbusier (1947) The City of Tomorrow and Its Planning. London: Architectural Press (translated by Etchells F. from the 8th French Edition of URBANISME).
【4】Lim, B.B.P. (1994) Environmental Design Criteria of Tall Buildings. Bethlehem, PA: Lehigh University.【5】The Business Times. (2001) Flats on top 2 storeys of HDB‘s 40-storeys blocks cost 12% to 15% more, The Business Times, 16 June 2001.
【6】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 (2002) Skyline. Singapore: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
本期论文相关资料:

获取完整论文资料请戳二维码 ↓ (回复关键词:论文资料)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