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回来了
“人总会回来的”。一位前辈这样对我说。
这话在我心里盘旋了许久。
人需要一些指望。一句话,也是一个指望。一个指望,也许就能救活一条命。
我现在再看祥林嫂的故事,怎么看都觉得捐门槛是个好事。鲁迅自己也说,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那么何妨无中生有呢?有了哪怕明知是虚妄的希望,人才有可能回来。人的心就像风筝,一不小心就飘得很远,但只要风筝线没断,就收得回来。希望就是那根线。
朋友遭遇了困厄,一度失联。这让我非常不安。那根线还在手里吗?风筝一旦飘走,就一切都晚了。万幸的是,后来有了消息:线没断,手也没松。
困厄并没有消失。但似乎,我可以谨慎地猜测:大概率,这个人回来了。
我不确定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也许事情没我想得那么严重,也许是家人的爱与陪伴起了作用,也许是那位好心的前辈显了神通?反正,人回来了。回来就好。
我最近看各种故事,都看到“回来”。
《指环王》三部曲是老电影了,最近重映,第三部的标题是“王者归来”(The Return of the King)。
阿拉贡本是人类的王,他的流浪和回归,是故事的主要线索之一。这也是生活的隐喻。
对我们的生活来说,谁是王者?是父母,还是老板?都不是。自己的生活,只能自己做主。你自己不做王,没有任何人可以做。但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有时会主动放弃做自己的王,就像阿拉贡一样去流浪。为什么呢?因为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让我们害怕的不是荣耀,而是责任。沉重的责任让人想逃。
但总有一天你会发现,无论坐在王位上的僭主有多大的才能,统治多长时间,到底无法战胜恶魔,无法带领你走出困厄。总有一天,你会猛然惊觉,该由自己负起的责任,是逃无可逃的。只有你自己坐到王位上去,你的自我安居其位了,你的生活才有了真正的主人,你才有了自由和安顿的可能。做主人是辛苦的,但非主动承担如此辛苦不可。自由和安顿只能建立在辛苦之上。
阿拉贡以王者的身份激励将士们死战到底,留下一段著名的台词。读英文比较带劲:
A day may come when the courage of men fails .
When we forsake our friends and break all bonds of fellowship .
But it is not this day !
An hour of wolves and shattered shields when the age of men comes crashing down .
But it is not this day !
This day we fight ! By all that you hold dear on this good earth……
——这是自由。
此外我格外喜欢的一段:阿拉贡举起重铸的王者之剑,亡灵部队就有了主人;仗打完,阿拉贡履行了承诺,亡灵就得到了久违的安息。
——这是安顿。
对一个成长故事来说,自由和安顿才是核心。至于爱情的圆满、战斗的胜利,反而像是副产品。
很多关于“回来”的故事正是这样展开的:主人公要经历流浪、放逐,经历困厄,经历自我怀疑,然后在某个契机中重生、回来,由此成长为一个真正为自己负责的人,一个拥有自由和安顿的能力的人,一个从此辛苦并幸福的人。这段旅程也许痛苦而漫长,但“人总会回来的”。
灰袍巫师甘道夫与黑暗之火斗法,在他跌落深渊的那一刻,已经算是死了一次。但白袍巫师甘道夫回来了,脱胎换骨。这是多年的修行在起作用。
背负魔戒前进的弗罗多,在邪恶的诱惑面前几度失控。在咕噜的挑唆下,弗罗多将最忠诚的山姆赶走,被毒蜘蛛缠住,到了绝望的边缘。但是,山姆奇迹般地出现,血色全无的弗罗多回来了,跌跌撞撞坚持到最后。这是持续的信念、深厚的友情在起作用。
《指环王》讲了一个漫长的冒险故事,最后着落到“回来”。
霍比特人回家了,山姆娶妻生子,过上了安宁的生活。精灵们回家了,大海在召唤他们,把世界交付给人类。不老的比尔博也终于可以回家了,摆脱了魔戒,他才迎来了自己的衰老和死亡,才看到了前所未有的美好。
而弗罗多呢?他也回家了。接着比尔博的冒险,他把自己的冒险也写在了故事里,书名就叫《历险归来》(There and Back Again)。然而四年过去了,弗罗多的伤一直没有好,他知道,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在召唤,他必须再次出发。甘道夫就在港口等着他,山姆、梅里、皮平为他送行。
中译本《魔戒》(上海人民出版社,邓嘉宛、石中歌、杜蕴慈译)的结尾是这样的:
终于,三个伙伴转身离开,他们慢慢往家的方向骑马行去,始终没有回头,也没有开口跟彼此交谈,直到回到夏尔。但在这条漫长灰暗的路上,每个人都为身边有朋友陪伴而感到莫大的安慰。
最后,他们骑马翻过山岗,走上了东大道。梅里和皮平随即骑往雄鹿地,他们一边走,一边已经唱起歌来。而山姆转往傍水镇,就这样,再次在一天将尽之时回到了小丘。他往前走,那里有暖黄的灯光,屋内有炉火,晚餐已经备好,家人正在等待。罗丝迎接他进屋,拉他在他的椅子上坐下,将小埃拉诺放在他的膝头。
他深吸一口气,说:“啊,我回来了。”
这段文字余韵悠长,我的文章也可以趁势收笔。
但是,“回来”的故事没有结束,尤其今天有了杜兰特的故事,我就不得不再写几句。
我作为伪球迷,偶尔看几场NBA,没啥立场。姚明之后,我没有坚定地粉过什么人。如果说近几年有一点倾向,那就是喜欢看老人,比如勒布朗、安东尼、保罗,今年尤其要看保罗。现在库里也是老人了,看他独自带队得个62分,也挺带劲。本来没杜兰特什么事。
但是从今天起,凯文·杜兰特,这个名字对我有了特殊的意义。他的故事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做“回来”。
我才知道,原来杜兰特也是老人了,只比库里小半岁,下半年也就33了。杜兰特跟腱断裂那场比赛我恰好看了,那时候我还暗暗希望猛龙赢,只因为勇士一直无敌,让人审美疲劳。那是2019年6月的事,过去整整两年,他倒地翻滚的那个画面,突然变得无比清晰。现在回想起来,那毫无疑问,是杜兰特人生中的至暗时刻。
伤病、失败、质疑、流言,一起全来了。与身体的疼痛相比,心灵的煎熬更加难以忍受。在我看来,跟腱断裂是煎熬的一个结果,而非原因。或者说,正是因为在勇士生涯的末段,对杜兰特来说太过煎熬,才有了那次负气的带伤登场,才有了那次痛彻心扉的跟腱撕裂。与其说是这个大伤让他离开了勇士,不如说是本来就不堪煎熬的他,在心底一直有一个声音,要为自己寻找一个彻底决断的理由,而他的跟腱不过是听到了这个声音而已。
两年前的杜兰特,已经是一个足够优秀的超级明星了。拿过常规赛MVP,拿过总决赛FMVP,拿过总冠军,按理说什么都不缺?不是的。从他加盟勇士的第一天开始,头顶上的阴云就开始聚集,在那三年里越积越重,最后几乎压垮了他。
杜兰特在雷霆已经打出了超级表现,但到底没打过勇士,没拿过冠军。然后他选择了加入勇士。对一个职业球员来说,这可以是一个追寻冠军梦想的故事,但也可以是一个背叛的故事。他完全可以坚定地相信前者,但后者的阴影始终未散。“投敌”,这个标签锥心刺骨。“你没来时,我们已经是总冠军”,这个打击几乎致命。
勇士的强大,对雷霆的杜兰特来说,是激发战斗意志的存在;对勇士的杜兰特来说,却反而成了不堪承受之重。加入勇士后,他不得不一次次地去做徒劳的证明,证明自己对球队有贡献,证明自己并非来搭顺风车。但勇士的冠军历史仿佛一个无底洞,杜兰特拿FMVP也好,得50分也好,似乎都无从让他得到“我有价值”的确信。
事实上,杜兰特在勇士的表现足够好,他对勇士的帮助有目共睹。但在灵魂的暗夜中,他得不到这样的确信。他迷失了。他的身体在一次次地防守、抓板、投篮、进球,但他的心已经飘远了。勇士生涯的后期,杜兰特的心灵世界里没有了王者,而只有僭主。他并没有停止创造自己的故事,却把讲述故事的权力让给了别人。他当时甚至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他很不痛快。
跟腱断裂很痛苦。但不妨说:他需要这个痛苦。正是这个巨大的、几乎要赔上整个职业生涯的痛苦,帮他看清了僭主的存在,帮他找回了曾经的自我。两年前,球场上的杜兰特倒地、翻滚、跟腱断裂的那一刻,却也正是心灵世界中的杜兰特“王者归来”的时刻。
杜兰特今日的胜利,取决于两年前的觉醒。那一次是彻底的觉醒。从那以后,杜兰特才真正做了自己的主人。当一个人做好了独自面对所有艰难的准备,暗夜才化成了经验,煎熬才化成了试炼。
于是杜兰特回来了。其实他早就回来了,只是今天,大家才看到,才确信。
这场比赛,他缺少帮手,他身处绝境。照一个漫画式的英雄故事的剧本,似乎是,只有杀红了眼才能获胜吧?从数据看,一个跟腱断裂之后的球员,快33岁,48分钟一秒不歇,49分17篮板10助攻,确实是刷爆了,杀疯了。
可是杜兰特在比赛中的表现什么样呢?我看到的恰恰是:冷静,甚至有点悠闲。对面的主将字母哥却是暴躁、凶蛮、面目狰狞。
杜兰特不疾不徐,除了一颗心在球场上,仿佛还生出了另一颗心,在上方俯视着整场比赛。除了最后抓到致胜的防守篮板那一下怒吼,杜兰特的表情一直相当从容,观看他的表演,好像在看一场富有韵律的舞蹈。开拓者队的麦科勒姆说得好:“这是艺术,是现实生活中的诗歌(This is art . Real life poetry in motion.)。”
这一刻,心灵中的王者和现实中的王者合一了。
凯文·杜兰特,他回来了。他战胜了对手,更战胜了自己。
日本人有两句日常问候用语,我很喜欢。前一句是回家人说的,“我回来了(ただいま)”;后一句是在家人说的,“你回来了(お帰り)”。中文语境里,这样翻译已经很好。
想象一下,你已经离家许久,在经历了绝望、挣扎和惨烈的战斗之后,在经历了心灵的困厄与重生之后,你满怀感慨地推开自家的房门,冒出来的第一句话,还是那句:
“我回来了!”
一切如常,好像只是出门加了个班,顺便在路上买了点心而已。然后你听见那个熟悉的声音:
“你回来了!”
将芜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要不要活在格子里 (59人喜欢)
- 把恐惧转化为工作量 (6人喜欢)
- 又见文科危机 (42人喜欢)
- 这几部电影在打造什么 (5人喜欢)
- 想要与你共勉的 (2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