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一夜读书笔记 - 《般若波罗蜜心经》
道长讲心经讲了六集,才勉强讲完心经的第一句,佛学果然博大精深。
道长花了很长时间跟我们观众解释佛教里的很多名词概念,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空”。空原来不是虚无,而是指因为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所以并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的本体。所谓“我”,也只不过是无数细胞组成的共同体,每秒钟都有旧的细胞死去,新的细胞诞生,所以下一秒的我和前一秒的我都不一样。既然没有实在的我,又何必“我执”。没有“我执”,也就不再有贪嗔痴,从而“度一切苦厄”。
我没有系统地读过佛经,对于看破红尘,五蕴皆空的状态也并不真的向往。生而为人,来人间走一遭体验七情六欲,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放下自我,固然可以不为情绪纷扰所动,但也失去了体验悲喜的乐趣。热恋的狂热,做成一件事的兴奋得意,吃到好吃的时候的满足感,都是积极的人生体验,只盯着“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看,未免狭隘了。当然选择投入人生,就得接受人生苦的那一面,算是尝到甜的代价吧。
再说回“空”,这就牵扯到人的意识。话说意识真是奇妙的东西,明明只是一堆细胞的组合,却能形成自我意识,科学到现在还没能解释明白。组成人体的细胞每分每秒都不一样,意识却有一个持续的本体。后一秒的意识也许跟前一秒不一样,但它并不是凭空出现,而是在前一秒的意识基础上发展,因而我才可以认识到我。而这个自我意识的想法和欲念,才是执着的主要原因。试图抹杀意识的存在,而把人看成不断变化的粒子的组合,是不足以让我放弃“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