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读《资治通鉴》小记一些细节(4)
23. 前379年,齐康公(姜姓)去世,没有儿子,正式被田氏吞并。齐威王上位。
24. 子思对卫侯的一番话挺有意思。说战乱期间,卫侯用人对道德吹毛求疵,不能用其长弃其短,不能正确用人;并且只喜欢听附和,这样下去国家要出事呀。这里……想要补充一下就是能做到能听得进不一样的意见,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这可能涉及到对自己的判断是否有自信,自己愿不愿意受摆布等等。似乎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想那些聪明,自信不自负,不容易起疑心病也不容易骄傲自大的君主可以做到,但这些君主可没多少呀。
25. 前376年韩赵魏瓜分晋的领地,废黜晋靖公……对此也只能无话可说。晋国被瓜分,似乎是一个持续很长的问题,可能从晋文公那里就开始了(从六大卿十一世族开始,持续了十几代人)。以后要是有机会仔细读《史记》、《左传》与《春秋》,要仔细看看相关材料。
26. 前375年,韩灭郑国,迁都新郑……韩国的首都这么由来的呀。
27. 前371年韩魏两国因为继承人的内乱,表明传位制度的不明确确实是国家发生动荡的重要原因呀。
28. 齐威王对弄虚作假并且疏通关系的官员下手虽然狠了点,但对于疏通言路,发掘贤才确实有效,是齐国大治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并且齐威王对礼的敏锐把握很有一套。
29. 前369年魏国险些因为没有定继承人而被韩赵瓜分,最后因为两国君主没谈拢而逃过一劫,此后魏惠王继位,魏国一代有名君主登场。这就好比军队没有了主将,军队会因为群龙无首而被击破。
30. 前362年,秦孝公继位……这可能是秦国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君王。在此之前秦国被排挤,实力并不强大,并且在此之前吴起带领魏军拿下了河西之地,牢牢掐着秦国的发展之路。春秋的时候,秦穆公作为五霸之一,其治下的秦国实力强大,明臣贤将众多。但秦穆公之后,秦国像是在主流舞台消失了一样。之前没注意这个,最近看书注意到这个问题。有些文字说秦穆公在入土的时候,让一批贤臣殉葬,带走了秦国一代人才。对此我表示有些疑惑,按理说秦穆公因为用人而让秦国变得强大,他应该深知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在临死的时候,按照常理他应该为自己的继承人准备合适的佐臣,但他下令让贤臣为之殉葬,这里有点说不过去。要说要在九泉之下陪他继续称霸……这个可能性不小,但也觉得怪怪的,毕竟这是直接削弱秦国的实例。有文字说这可能是创造让手下贤臣对继位人感恩戴德的机会(就像唐太宗临终前贬李勣,让继位的唐高宗召他回来,以收服李勣),但他的继位人没有理解他的意思。但……哪有用殉葬来表示贬谪的呀。并且继位人对殉葬一般是执行的。这里确实有点晕。但不管怎么说,秦国这么一折腾,实力大幅度下降,并且贤才是不敢去的(那是当然的呢,好好的当官,一不小心就被拉去殉葬,简直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干活呀),被各种按着摩擦。秦孝公招人收复秦穆公的旧地,重修政策法令,振兴秦国。卫国的公孙鞅(也叫卫鞅、商鞅)来应聘。
公孙鞅的才华为魏国国相公孙痤赏识,而公孙痤是忠于魏国,对魏惠王说不能用之就要除之(可见公孙鞅能力之出众,他差不多就是《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里面所论述的一流杰出人物,是可以将局部后果的范围逐步伸向一般趋势的范围,秦国因为变法逐步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加速过渡),但魏惠王没有答应。之后公孙痤劝公孙鞅快走(因为他说了那些话),公孙鞅绝顶聪明,从魏惠王没有答应就判断自己性命无忧,于是安然去了秦国。
卫鞅推行变法自然会引来贵族不赞同,但他想到了绝好的突破口,就是利益,并且不能与太多人商量以保证执行力;并且制定律法要因时而变,不能默守陈规。卫鞅确定了保甲连坐、军功奖励、推动生产、废旧贵族、明确等级等举措来变法。然后就是徙木立信。对带头顶撞的太子,卫鞅对太子的老师处刑以立法之威严(与太子交恶,导致悲剧的一个原因);对称赞新法的予以驱赶来确定法之威严。通过重建信用,卫鞅树立了新的秦法,变法因而可以推行。考虑到卫鞅是外国人,在秦地无根基,想要推行新法是很困难的……至少要有高超的智慧,强大的执行能力,坚强的意志以及坚定的支持等等。从这一点上,卫鞅可以称为那个时代杰出的人物。但他有着刻薄等问题,这导致了他的后来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