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读本-三岛由纪夫》书摘
《文章读本》书摘
* 谷崎教人怎么写,三岛教人怎么读。
* 谷崎、三岛等一流文学家都有意破除一个迷思:任谁都能写。三岛就看不惯世上流行的文章读本这样媚俗。(媚俗点:文章读本是写给普通读者的。)丸谷才一说:写需要带一点架势。井上厦说:不要像说话那样写。文章这东西有一种微妙的专业特质,极平易的文章看上去谁都能写,却需要特殊的专业打磨。但随着手机、电脑的普及,写作演变为日常茶饭事,而且一场大众的白话文运动正热热闹闹进行着。
1.本书执笔的目的
* 例如,杂志或各式各样广告上可见的标语,虽没有什么高深的文学意涵,却都是在个别目的下锤炼出来的技巧结晶,绝非业余之作。
* 狄伯德把小说的读者分成两类:一类是“普通读者”(lecteur),另一类是“精读读者”(liseurs)。根据狄伯德的定义,“普通读者对于小说是有什么就读什么,他们不会追随“兴趣”一词可能涵盖的任何内在或外在要素”,阅读报章连载小说的读者就属于这一类。另一方面,精读读者乃是@小说世界因他而存在的人”,他“并不把文学当成短暂的消遣,而是当成目的本身。他是小说世界的居民”。精读读者的境界必须通过同时具备美食家、狩猎高手等等其他的修养才能到达,他是所有嗜好者的最高等级,可谓“小说的生活者”-越是在小说世界中如真实世界般行走坐卧的人,就越是对小说体会深刻的读者。
2各式各样的文章
男性文字与女性文字
* 平安时代以平假名写就的文学作品,事实上也多出自女性之手,纯粹的日本古典文学即是如此由女性著述、以阴性文学为代表。
* 平安时代把汉字称为“男性文字”,把平假名称作“女性文字”
* 当时的社会对逻辑与感性、理智与情思都有明确的男女之别,女性代表感性与情思,男性则代表逻辑与理智。
散文与韵文
*
文章美学的历史变迁
* 现在看来当时的口语就像一条附着了许多贝壳的废船。
* 明治时代以前一律用汉语替代;后来引进西洋文化和西方的抽象概念时,日本人便以独创的汉词组合来传达这些新观念—就连我现在正在说着的“概念”这个词汇,也是从德文“begriff”翻译过来的。
* 西洋的哲学用语除了有一部分是哲学家自创的新词汇以外,几乎都来自日常生活的语言,他们把日常用语当成学问研究,依照特定的意义局限它的范围,才成为哲学上的术语。可是日本恰恰相反,先是输入哲学术语,直到它的概念逐渐扩充、变得模棱两可之后,然后融入到日常用语里。
品味文章的习惯
* 现今读小说,就仿佛开车到郊外去踏青一样,要紧的是目的地,而沿途的风景、路边的花草或是小河边钓鱼的小孩等等,往往无心理会,即使看见了也只是在眼前一闪即逝。
* 走路的时候,通常都会有许多事物吸引住你的视线,因为走路本身很单调,欣赏映入眼帘的每件事物能增添走路的快乐。
* 请在作品里慢慢走。虽然快跑看完十本书的时间,慢行的话可能只读的了一本;可是接着慢行,你可以从一本书中获得读十本书还得不到的丰富收获。在小说中趋车疾驶的时候,它不过是主题与情节铺陈的轨迹;若慢慢走,你会发现那是一张语言编成的织锦,那些投射在你眼底的围篱、远山、鲜花绽放的峭壁,都不只是沿途的景色,更是以一个个词汇编织出来的。以前的人们十分享受这片织锦的话语,小说家则因人们欣赏其织锦的美而感到喜悦。
* 时至今日,人们都说他们享受的不是文章而是故事了。
* 我们看画的时候,岂能无视它的色彩?语言就是小说的色彩;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岂能无视它的音色?语言就是小说的音符。
* 现今、如培植盆栽那样细细折绕、回环、巧妙地运用文字的技巧已经一文不值。
* 西洋的现代文学当中,其实也不乏大量运用修辞技巧的作品,例如普鲁斯特的小说、克罗代尔的诗、吉洛杜杜剧作,以及西班牙洛尔迦那样的诗人兼剧作家等,都是以长篇累牍的比喻见长,这也是中世的文学传统在现代文学中生生不息的明证。
3小说的文章
两种范本
* 据说要懂吃,必须先吃过许多好菜才能知道味道;要会喝的话得先喝过上乘的好酒,而若要培养鉴赏的眼光,就要去看最好的绘画,这大概是一切嗜好的准则。
* 赫伯特·里德:“经常听人说,创作好文体的诀窍在于清晰的思考。没错,清楚的逻辑绝对可以避免许多坏文章经常落入的陷阱里,但要兼顾散文艺术的话,还需要其他的特质。例如,比思考还快的眼睛,或是对文字特性—它的音调、粗细,乃至其历史—的感官感受度也是必须的。另外还有一种特质,那代表着对整体情况拥有完全知觉的某种能力。综合了这些特质,便甚至能够在语言和文章之上完成一个更大更持久的整体。”
* 泉镜花文章的美学和森鸥外完全背道而驰,这种美学推展到极致,就远远超越了我刚才改写的差劲文章。泉镜花的世界充溢着绚烂的色彩,对感官所追随的事物很诚实地追溯,他并不对任何单一的事物有明确的表达,然而他的文章整体却诱引读者进入一种纯粹而持久的愉悦。被这种文体侵袭的读者们,无法看清楚其中的每一件事物,于是一次又一次地让缤纷的文字眩惑自己的眼睛,沉醉于一种理性的酩酊里。
* 理性的酩酊
* 泉镜花除了自己以为美的事物以外,对其余皆视而不见。
* 从传统文学的分类来看,泉镜花的文章不属于汉文的系统,而是日本原生的文学,是江户时代的戏文、俳谐的精神(特别是松尾芭蕉之前的谈林风俳谐的精神),以及日本中世以来反复陈述的各种人生观的结合,日本文学所有的官能传统可说在泉镜花的世界里开花结果。泉镜花的文章虽是小说作品,但他追求的既非人物性格,也非事件本身,而是作者自己的一种美感告白。
* 俳谐
短篇小說的文章
* 西洋對短篇小說的分類有‘novelette’—這是相對於長篇小說‘roman’或是‘novel’來說的;有‘short story’,也有來自法文的‘conte’。英文係的‘short story’在概念上涵蓋的範圍甚廣,從高度文學性的短篇,到逗趣的通俗故事都可以歸在此類。
* 在川端作品当中,《反桥》、《时雨》、《住吉》三篇小说就是纯粹的诗,在中世风的诗情当中编织似有若无的故事。
* 新精神派(esprit nouveau)
* 《掌中小说》2002,台湾木马文化
长篇小说的文章
* 长篇的文章不是越纷杂越好,它的气息长短、情感和思想都必须有源源流入读者胸怀的持续力。太过敏锐的感受、过于凝练得像诗、加强的效果接二连三、对风物美轮美奂的描写、太过讲究细节的文体,都不适合长篇小说,而气质秉性属于这类文体的作家,若要写长篇小说也是自讨苦吃。
* 西方作家里头最具长篇小说文体特色的,我认为是巴尔扎克、歌德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都是天生的长篇小说作家,而相比之下普鲁斯特虽然同样写长篇小说,他的文体却密切反映着作者自身的气质。
* 司汤达
4戏剧的文章
* 我记得一位美国作家曾引述某个评论家的话,评论者的名字记不得了,他这么谈论小说里的对话:“小说里的对话必须像大浪崩碎成白色水沫一样。叙述的部分就像浪头,浪从海上打过来,在岸边崩解;浪抬到最高、就要一举溃散的时候,就是该插入对话的时机了。”
* 例如德国小说,就有在对话中无止境高谈阔论的倾向,过去的故事耶多用对话来解决,这给了德国小说独特的风貌。
* 日本小说插入对话的目的,仿佛是为了缓和长段叙述的辛劳而佐以一两滴对话的甜味,报纸的连载小说堪称其中典型。
* 舟桥圣一《花果》
5评论的文章
* 小林秀雄
6翻译的文章
* 重要的是译者有没有能力在不加注释的前提下,用文字传达得清楚透彻。这样的态度是真正把小说当成一件艺术作品翻译的必然结果,既然翻译小说在它译出的语言当中也是一件独立的作品,那么它在用字上是否精确、是否方便学生当做学外文的教材,这些问题根本无关紧要。
* 我认为,阅读翻译作品的时候,如果文字晦涩难懂、文句不通,扔了别看才是对原作者对礼貌。
7文章技巧
人物描写—外貌
* 现实生活里有实体、有真实人生,并且和自己有关系的人名才具有意义,小说等文学作品里的专有名词,则是先有名字之后,才设定与那名字相关的各种互动。这里的“互动”指的是读者和小说主角之间的惺惺相惜,也就是我在第一章中曾经提到的“和小说的主角一样在小说世界中行走坐卧”的“精读读者”所需要点态度。
* 人的表情随时都跟着情感的起伏而变化,第二眼的印象常常就改变了第一眼的印象,即便是同一张脸,有时也会让人感觉完全陌生。小说家在小说中—尤其是那种时间跨越幅度极大的小说—必须要顾及到时间变化带来的改变。
人物描写—服装
* 对女性服饰的鉴赏能力,是小说家的品味修养之一,也是小说中的华丽食宴。它虽然不是人物描写时绝对必要的部分,却象征了一个时代的品味。在一个对和服腰带跟绳结都有品味高下之分的时代,透过服饰的描写,可以有效地表达笔下角色的善恶与性格特质;同时,作者也借着这些生活细部的描写,炫耀自己的文化深度,满足读者对作家的期待。
自然描写
* 雅格布森《摩根斯》(《假如玫瑰在此盛开》)
* 按照纯西欧式的思维来看的话,人定胜天、人与自然之间是互相对立的关系,宗教也是为了对抗大自然的力量而打造,因此纯西欧式的小说里可见拟人手法的自然描写,却不多见人类为自然所包裹的描写,反而是北欧和俄国作家较常出现类似日本式的自然描写笔法。法国自然主义作家的自然描写,虽然在技巧上精雕细琢,但那毕竟属于生鱼片下的萝卜丝,至多是个衬垫的配角而已。
心理描写
* 日本作家倾向将心理、感情、情绪、氛围等等视为风、雨点等自然现象的延伸,这和法国古典主义文学把心理视为作者可以视为作者可以恣意操纵的独立物,也有其逻辑上的必然性的这种想法大异其趣。
* 心理描写约略可以分成“主观的心理描写”和“客观的心理描写”两种类型。
* 至于客观的心理描写,就仿佛作者站在天花板上对每个人物照x光,兴趣盎然地描写他们的心理起伏。
行动描写
*
文法与文章技巧
* 从森鸥外《青年》那里,首先我学会了在写小说时尽量省略掉人称热闹,另外又学到了要节制拟声词的使用。一般而言,关西人在日常会话中用到的拟声词,会比东京人多许多。
* 拟声词使日常会话充满生趣,但它在加强表达能力的同时,不免也使表达趋向类型化和流俗化。
* 拟声词的首要特征上它毫无抽象性可言,除了把事物原原本本地传达到人耳里的功能以外,它是失去了语言机能的堕落形态。若把拟声词和抽象词混在一起使用,反而会污染了语言的抽象性;若滥用失度的话,甚至危及作品世界的独立性。
* 形容词
8现实中的文章—结语
* 我也会注意文章看起来是否太个性化,因为太过个性化的文章会吸引读者只看表面,反而无法关注故事本身。
* 我还格外小心用同一个用词是否每隔两三行就重复出现,所以若是刚刚写了“生病”,下一个地方就该用“疾患”这个词。古代中国的对句对我影响很深,比方原本想表达“她轻蔑理智”的地方,我喜欢加上对偶写成“她看重感情、轻蔑理智”。这就像是对领带的个人偏好一样,改也改不掉。
附录
1什么样的文章能令人陶醉?
* 只不过,醉人的酒也有劣质和上等的分别,酒当中也有甜的、烈的各种分类,层次低点的读者就享用低级的酒,高级的读者享用高级的酒味。吸引不了你的文章也有可能让别人醉倒,毕竟文章不是酒精,没有四海皆同的化学要素。
*
2情欲的描写可以深入到什么地步?
* 河上彻太郎说,性行为和运动是一样的,一回生、两回熟,熟练之后就能找出乐趣。
* 具体的性交描写只会让人觉得猥琐,我们从文学中得到的色情感受,基本上经过大脑和理智,属于本质性和抽象性的感受。
* 我们并不是从文章中得到直接到色情,而是观念上的性刺激,是一种自己的主体并不参与其中,只在官能上得到刺激的状态。
* 依据萨特的定义,躲在洞眼后头偷窥他人性行为的癖好就是猥琐。
* 《危险关系》(三岛认为是猥琐的)
3什么叫“文体如其人”
4文章是否会受生活环境所左右?
5有没有把动物描写得很好的文章?
* 志贺直哉《在城崎的时候》
* 日本文章的精髓就是透过即物的描写而臻于象征的境界。
* 大江健三郎《鸽子》,仿佛把动物当作性的对象来写,也表现出动物的另一种美感。
* 谷崎润一郎《猫与庄造与两个女人》
6最優美的遊記應該是什麼樣子?
* 木下杢太郎《古巴纪行》
7关于小孩子的文章
* 让·谷克多《恐怖小孩》
* 谷崎润一郎《小小王国》
8谁是小说中的头号美女?
利尔·亚当笔下的薇拉
9关于小说主角所征服的女性数目
10写文章时的灵感究竟是什么?
* 朗伯罗梭记录的天才们的奇行怪癖:
- 拉格朗日在创作时会感觉到脉搏不规律的跳动
- 席勒把脚泡在冰水里
- 帕薛罗喜欢在堆积如山的床单底下创作
- 笛卡尔会把头埋在沙发里
- 捧内把厚布缠在头上,然后把自己关进寒冷的房间里
- 卢梭喜欢顶着大太阳冥想
- 雪莱横躺在火炉边上
* 19世纪前期,诗人柯勒律在鸦片烟带来的恍惚状态下写出长诗《忽必烈汗》
* 20世纪,谷克多为了得到灵感,曾经吃完一整箱的方糖后,穿上大衣去睡觉。
11幽默和讽刺的分别在哪里?
* 简单来说,幽默无毒、讽刺有毒,所以幽默也有分高级幽默和低级幽默,但都不伤人。
* 讽刺也有大众形式的讽刺—江户时代的落首、现今的漫画(讽刺漫画)-以及伏尔泰《憨第德》那种高水平的讽刺小说。
* 讽刺小说的杰作大多出自18世纪
* -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利用一个外国人新鲜而无预设立场的眼光,来讽刺巴黎种种滑稽风俗。
* 粗略来说,讽刺抓住的是,在毫无成见或定见之下关注事物时所看到的畸形,它本来就不为特定的政治或党派服务;讽刺揭开了我们往往从表面或照习惯理解对事物面纱,它是暴露事物本质的一种评论形式,只不过它揭开面纱的方式,和一般的评论比较起来乱无章法,结果让人不禁因为它的怪异而发笑。
* 《格列佛游记》,它让我们看见讽刺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一个和我们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世界,进而从那个世界来反观我们的愚昧,又比如包括伊索在内的许多讽刺作家,就常常借用动物、侏儒、怪物、巨人等等非人类的眼光,甚至波斯人等等外族人的眼光来叙述。
* 幽默则是人类生活的润滑剂
*
*
12关于性格描写
* 在巴尔扎克的时代,社会就像是一个大剧院,每一个人看起来就像是照着他所分配的个性在行动
* 邦雅曼·贡斯当《阿尔道夫》
13关于方言写的文章
* 谷崎润一郎《细雪》(关西方言写成的)
* 《老人与海》利用佛罗里达当地混杂着西班牙文腔调的英语来突显地方特色
14好的比喻应该是什么样子?
* 得当的比喻能够使小说免于过度的抽象乏味,令读者耳目一新,并在一瞬间掌握到事物的本质。
* 另一方面比喻的缺点是将小说好不容易结晶起来的统一单纯的世界,分化成各个不同想象的领域,所以比喻使用过度就会显得轻佻浮薄,有让坚实的小说世界像烟火一样炸开的危险。
15何谓“造语”?
* 乔伊斯自创语的小说《芬尼根守灵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