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麦]多尔特·诺尔斯《空手劈》Kantslag 】

十五个凌厉果决的故事,十五段荒谬悲伤的人生。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旧热爱生活。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诺尔斯笔下的十五个小短篇以巨大的激情和克制的叙述方式重新审视日常生活,就像十五道闪电,果决地撕开琐碎平凡的生活横截面,其中暗涌的潜流、荒谬与悲伤、危险与快感、浪漫与欺骗足以灼伤观者的眼睛。可就在你还没回神的瞬间,雷声渐远天幕四合,故事已到尾声,来自世界真相的一次次迎面痛击或许会让你重新看待人生:如果暗流无可避免,还不如正视痛苦的存在,并开始学习抵御。
《空手劈》是丹麦作家多尔特·诺尔斯的短篇小说合集,一共由十五个故事组成,这些故事讲述了平凡生活中潜藏的种种危机和温情,或凌厉癫狂,或阴郁苦楚,展现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现代生活的不确定性。


【作品名称】:空手劈(Kantslag)
【出 品 方】:互文
【作 者】:[丹麦]多尔特·诺尔斯(Dorthe Nors)
【译 者】:丁林棚
【出 版 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1
【页 数】:135页
【I S B N 】:978-7-5213-1384-0
【定 价】:¥ 39.00
【目 录】:
你认识贾西吗? …………………………………………… 003
相残 ………………………………………………………… 011
特殊信徒 …………………………………………………… 019
冬日的花园 ………………………………………………… 031
大西红柿 …………………………………………………… 039
小鸭子 ……………………………………………………… 049
女杀手 ……………………………………………………… 055
逃离 ………………………………………………………… 065
奈特·纽索姆 …………………………………………………075
理发店 ……………………………………………………… 083
苍鹭 ………………………………………………………… 091
空手劈 ……………………………………………………… 099
母亲、 外祖母和艾伦姨妈………………………………… 109
公墓常客 …………………………………………………… 119
瓦登海 ……………………………………………………… 127


【相关评论】:
充满生活的诗意,美丽又迷狂。
——《纽约时报》
洋溢着北欧风情的短篇合集,唤醒数字时代人们内心深处的猛兽和天使。
——《Vogue》杂志
诺尔斯的《空手劈》着眼于生活中的琐碎和平凡,然后把它们变成关于欲望、浪漫、冒险和欺骗的醒世格言。
——《ELLE》杂志
在这十五个故事中,诺尔斯以让人震惊的强度和力量审视日常生活。
——《嘉人Marie Claire》杂志
《空手劈》以黑色幽默的手法将生活中的悲伤和荒谬悄声爆破,这些故事大胆地把视角投向了丹麦现代家庭的私密角落,将痛苦、脆弱又可笑的生存状况暴露无遗。
——《星论坛报》
迷人,多面,难以表述……多尔特·诺尔斯太棒了,她光芒万丈,绝对是丹麦语写作的超新星。
——朱诺·迪亚斯(Junot Diaz)
诺尔斯的小说提醒读者重新感受生活中快感和危险:那些将我们裹挟其中的暗涌的潜流,无法逃避,也不能幸免……这些故事说明,人生没有无足轻重的事,每时每刻都很重要。
——布克奖评委、旅美华人作家 李翊云



【作者简介】:
多尔特·诺尔斯(Dorthe Nors, 1970— )丹麦女作家,当代丹麦语文学写作的代表人物。出生于日德兰半岛,毕业于奥胡斯大学文学与艺术史专业。在成为职业作家之前,多年从事翻译工作,译介了大量瑞典悬疑作品。现已出版五部长篇小说和两部短篇集。是第一位作品刊登在《纽约客》上的丹麦作家。2017年凭借《索尼娅的驾驶课》入围国际布克奖决选。诺尔斯的作品以用词精确,深谙人性,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细腻感触,用克制的黑色幽默还原都市人的复杂内心而著称。
多尔特·诺尔斯(Dorthe Nors)是小说《灵魂》(Soul)(2001)、《大师》(Stormesteren)(2003)以及《安的谎言》(Ann Lie)(2005)的作者。2008年,她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空手劈》(Karate Chop),2010年,小说《日子》(Days)出版,随后小说《明娜需要排练室》问世。2016年,小说《索尼娅的驾驶课》出版,2017年入围国际布克奖决赛。她的短篇小说作品为她赢得国际荣誉奠定了基础,《空手劈》中的故事从2009年到2012年间刊登在美国文学杂志上。她的作品《苍鹰》(The Heron)也于2013年刊登在《纽约客》上,这也使她成为《纽约客》刊登的首位丹麦作家。《索尼娅的驾驶课》和《空手劈》已经在世界上多个国家出版,在中国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作品阅读】: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1版·[丹麦]多尔特·诺尔斯 著 丁林棚 译·《空手劈》·Page:119-125
公墓常客
那年夏天,她开始经常往公墓里走,她喜欢去看那些别人不怎么光顾的墓碑。她常常在社交活动上喝完白葡萄酒,吃完开胃薄饼,认识几个朋友过后,就骑车来到最近的公墓,找一个没人的角落待着。在维斯特里公墓最远端,经过因纽特人公墓、法罗人公墓和战争公墓,顺着那个废弃不用的小教堂一路而下,有一片安静的地方。这里远离那些死后肩并肩栖身在一起的酿酒商、出版商和首相。这里没有被修剪得整整齐齐的草丛,没有供那些专门买来的鸭子戏水的小池塘。最重要的是,这里很像日德兰内陆地区,荒无人烟,教堂的窗户上钉着胶合板,只有一排斜柳夹道穿过这里。从来没有人到过这里,因此她喜欢到这里来。同样,她也非常喜欢犹太人公墓和天主教公墓。而且,时间和地点合适的话,阿西斯滕斯公墓也是一个安静的地方。
不过,她最喜欢的是弗里德里克伯格和瓦尔比之间的这块秘境。拂晓和黄昏时分,这里最美丽。每年7月底,日头很长的时候,这块秘境就像一个荒草丛生的公园。沿着公墓的小路散步的时候,她发现了几处早已被人遗忘的画家和诗人的墓,荒芜杂乱。在公墓的北面,她发现一片长满玫瑰的角落。灌木已经盖住了石头,石缝中杂草丛生,但这些玫瑰和她母亲家里养的那些一模一样,花是粉红色的,花瓣很小,没有人会留意或采摘它们。每当她来到公墓的这个地方,她总会沿着小路静静地散步,就好像在悄悄地跳着阿拉贝斯克舞步。
她35岁,那年夏天她一直在躲避她的那些女朋友。她们频繁地给她打电话商量见面的事,而她会尽可能拒绝,她知道,她们为她的情况担忧。她也知道,她处理那些事的方式会让她们心情激动,并做出一些盲目的猜疑。有那么几次,她曾经试图给她们解释清楚,但是结果却不令人满意。有人劝她不要这样做,并暗示导致她这种状况的原因只不过是孤独和生理问题。有一个人曾经质问她,如果怎样怎样,是不是更理智、更合理,或者更明确?她们都想给她出主意,即使她根本不需要任何建议。她知道为什么去公墓,也知道为什么要吃着冰激凌顺着小路走来走去,四处转悠,指尖捏着玫瑰花瓣捻来捻去。她是在等待。在她等待的时候,她要忘掉一些事情并找到一个看待未来的新视角。她慢悠悠地散着步,即便不能说是虔诚的话,至少也是满怀敬意,而且她还注意到了多年来从未引起她注意的那些微小的生命。她看到了生话在灌木丛里的野猫,她看到它们在公墓中央的池塘边喝水。她看到了喜鹊的幼鸟,看到了塌陷的坟墓和倾斜的墓碑,仿佛墓里的死人和墓碑即将被迁往别处似的。随着夏日的流逝,她看着那些植物逐渐衰败,有的时候,她会在傍晚摘几朵粉红色的玫瑰带回家,插到床头几上的花瓶里。她想得最多的就是,为什么坚信善必将来临这么艰难,而当善最终来临时一切会怎么样?
她所经历的并不是什么引人瞩目的事。她遇到了一个男人,就是这么简单。她爱上了他。她的爱让她内心有了着落,并使一切朦胧的东西自然地产生了质地。在这里,她有一种安逸的感觉,而且她知道,将来有一天她会怀念这个夏天,因为这是她人生中不再矜持的第一个夏天。她炽烈的情感得到了回报。她能够感觉到这一点,但是她也知道,还需要些时日,他们才能在一起长相厮守。他正处在哀痛中,正在悼念他失去的一切,而他的悼念是那么缠绵和持久。不过,她能够接受这一切,因为当他看着她的时候,她不再犹豫,心中充满希望,期望在他回归的时候带来一切美好的事物。
可是,她无法向她的女朋友们解释这一切。她们需要证据。她们要知道那个死去的人是谁,而且,如果他真的没有过错的话,为什么她会不停地哭泣?她们想知道她是否真的调查过他,是否真的懂得放弃战斗意味着什么。她可不能让自己的心碎了,她们说。那是很重要的,不能让自己的心碎了,可是她们自己一刻不停地从一块浮冰跳到另一块浮冰上,梦想着在洋流中漂流,失控,肆意妄为。她们总是想在填充虚空的同时让一切继续运转。她们总是尽力避免早早回到家中,避免回到一踏进门就让她们想起咖啡厅和公共汽车候车亭的狭小的公寓里,爱,浓烈的爱。这就是她们想要的,是她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追求的。这就是她们架着她的胳膊把她从公墓里一路拖回来时谈论的话题。她们这样做,仿佛公墓就是一场风暴的中心,必须坐在家里等待风平浪静后方能外出。而现在她却找到了这个风暴中心,可是她不能告诉她们。她不能与她们分享这些想法,因此那个夏天她常常到公墓去。
她能够集中精力处理工作,也会友善待人。不过,工作一处理完,她就骑上车离开了,傍晚,天还早些的时候,她会穿过公墓的破旧铁门,散着步从那些死去的画家和诗人的墓地旁经过,径直走向长满粉红色玫瑰的地方。当她到达那里时,她会在墓地旁久久停留,轻轻闭上眼睛,不去留意现实中其他人会密切关注的那些东西,而是在心中想象着那个男人,那个勾着她的手指,只能在精神上与她同在的男人。他们常常在不同的情况下来这里散步,有的时候虽然默默无语,但总是相伴而行。当他们来到这里的时候,他会说他爱她。在他们还未确定关系的阶段,他们会在不同时候肩并着肩散步,一起穿讨公墓,他随时会向她表白这样的心意。她可以毫不费力地描绘出那个男人的样子。他肩上扛着孩子,在墓地间小小的空地上穿行。她可以看到那个男人和孩子从野猫生活的灌木丛中一跃而出。她可以感受到他在公墓洗手间后面亲吻她的温情,可以看到孩子跌落受伤,可以听到马车轮子的吱呀声。他常常会在稍远一点儿的一个长椅上坐下来,用手拍拍身旁的空位,示意她也坐下,而她则走过来和他并肩坐下。
关于这件事,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她爱上了某人,而她被爱意融化的内心想着的,是那已经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善。桑德雷法散维基大街和罗斯基尔德维基大街上的车流声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她把墓碑上的名字记下来当作那孩子的名字,这感觉很不错,正如她让自己的思想渗人到他们未来将会栖身的土地中一样,感觉很不错。他们的尸骸将在这里风化,只剩下白色的骨头,相互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头顶上的世界一如既往地存在着。那样也不错,她想。那样的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她会在他来的时候告诉他,她会在孩子长大的时候告诉他,或许某一天还会告诉她那惴惴不安的女朋友们。不过,在那天到来之前,她会保守这个秘密,常常到公墓去,在那里等待着,并不时地蹲下来看一看那些猫,看着它们伸长脖子从池塘里喝水。





提到丹麦文学,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安徒生的童话故事,或凯伦·布里克森凝视异域的写作。在幸福指数超高的“丹麦王国”,经济发达、福利完善,国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都得到了极大满足,为什么还会诞生这样阴郁、冷酷的短篇小说?人之复杂,就在于其高度的理性与感性。人与人的悲欢即使并不相通,却都不可避免地有所关联。所以,即使社会发展平衡而充分,对这一点的发掘,也足以成就犀利而深刻的《空手劈》。
在被问到丹麦是否是一个幸福的国度时,丹麦作家多尔特·诺尔斯表示就福利保障方面而言丹麦人很满意,“但在生活中,我们并不比其他人更快乐,我们仍然会失去所爱的人,我们还是会生病”。
多尔特·诺尔斯(Dorthe Nors),丹麦女作家,当代丹麦语写作的代表人物,是《纽约客》刊登的首位丹麦作家。
在《空手劈》这部短篇小说里,多尔特·诺尔斯便展示了那些并不全然完美的生活。《空手劈》创作于2007-2008年间。在《空手劈》之前,多尔特·诺尔斯并不愿意创作短篇小说,她认为短篇小说很难写,因为篇幅短小,写作时需非常精确,不容出错。但在创作了一篇短篇作品后,多尔特·诺尔斯找到了其中的乐趣,并在接下来的两个星期内完成了更多的短篇小说,将其纳入到了《空手劈》一书里。
在创作《空手劈》之前,诺尔斯写作了四部长篇小说,这些作品使她在丹麦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家。但她在接受《巴黎评论》的采访时坦言,自己很长时间以来一直不敢挑战短篇小说这种紧凑、密集的文学形式。直到一次特殊机缘帮她突破了自我。一位任教于特殊学校的朋友邀请她为“问题少年们”写一个故事。在和孩子们共处一段时间后,她写出了一篇小说,并读给他们听,孩子们欢呼不已。他们喜欢这个故事,也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这让她信心大增。
但是,她不想写那种吸引眼球的通俗故事。那些故事可能适合街头巷尾的闲谈,但会吓跑真正热爱文学的人。诺尔斯想以自己的方式,告诉人们生活的真相。在她笔下,无论男女老幼,人物们的生活仿佛一团糟,但那是因为真相本来就如此。人们互相需要的程度,往往与互相伤害的程度成正比。诺尔斯坦言,文学本来就应该表现我们的现实状况——被生活一次次地掌掴。在《空手劈》中,她记录下了生活的一个个横切片,描摹出笔下人物跳脱的心灵轨迹,将现代生活的不确定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出色的笔锋,让她完成了在国际文坛上的惊艳亮相。
令人惊讶的是,诺尔斯写作《空手劈》只用了两周时间。写作期间,她一个人住在丹麦西海岸的一栋小屋里。看起来像是离群索居,但其实她正处于一段恋爱关系中。诺尔斯说,当你觉得自己遇到了生命中的挚爱时,你会有着无穷的激情与活力。在充满激情时写作,故事会自动涌现。因此,写作的过程中充满乐趣,即使她写出的几乎都是人们处于糟糕境遇的故事。诺尔斯提到,巴赫在妻子和孩子去世之后,在日记中写道:“希望他们的死亡不要带走我的快乐。”她认为巴赫指的是创造的快乐。一个人可以创作出最黑暗和最美丽的东西,但拥有这种能力本身是快乐的。而诺尔斯在这两周中,对这种创造性的快乐深有体会。
诺尔斯在《空手劈》中创造了一个游移于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世界,那里充满失意又古怪的人,那里有信遍三大宗教的外交部公务员,有在妻子熟睡后上网浏览女杀手信息的丈夫,有被虐待后为自己的选择寻求合理性的女人……小说里那种善意的冷酷和高明的黑色幽默,驱使着读者在阅读时不停地翻页,欲罢不能。
然而,《空手劈》是克制的,尽管作者在这些故事中投入了巨大的激情,但这些情感被约束在适当的范围内,并不会溢出。作者的笔触在暴力瞬间与平凡生活之间转换,世界与情感的复杂性随之展现。她笔下的许多角色都是无辜的,只是停留于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却被世界的真相迎面痛击。然而,对读者来说,如果人生注定要遭遇这种或那种暗流,那还不如提早认识它们。毕竟,正视痛苦的存在,才能更好地去抵御。
书中讲述了十五个彼此独立的故事,主人公身份各异,作者迅速地将读者带入故事的情境中,以精炼的笔法描述了人物的经历。
在《冬日的花园》一篇里,父母离异的主人公跟着父亲去他女同事的家里,当那女同事的儿子冲主人公的父亲吐了吐舌头的时候,主人公突然发现了一个真相。
“但是就在这一瞬间我意识到,只有我才把父亲当做一个特别的人。正是因为我对待他的那种方式,他才不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普通人,不再是一个能被另一个无关紧要的普通人所取代的人。如果我不喜欢他,那么他基本上就是可有可无的了;如果他是个可有可无的人,情况对我来说会更糟。”
在另外一篇《小鸭子》里,主人公发现父亲出轨的事实,但同时又描述着与父亲之间的生活细节,未曾明说,却通过细致的回忆暗示了主人公与父亲之间的爱。
在《逃离》一篇里,女主人公被男友抛弃,表面上她平静应对,实际上则被痛苦咬噬,想要逃离。
“我想到了离开。我还能够做我想做的事。我不需要征得任何人允许。我可以到美国去,并在那里租一辆车,一切就是这么简单。我可以直接开车到多利荒原,把车停在荒原的外面。我可以把照相机放在发动机保护罩上。我可以穿上靴子和白色的T恤衫,戴上墨镜自拍。照片里的我和其他人没什么两样。”
《空手劈》中,多尔特·诺尔斯未曾对人物做任何判断,以克制的笔触突出了人性的复杂,不渲染不煽动,而情感自然显出其浓烈深厚。在短短的故事里,有温情,有失落,有彼此的观察,以及情感的暗流涌动。
在另外一部长篇小说《索尼娅的驾驶课》里,多尔特·诺尔斯则讲述了一个中年女性想要重新掌握生活方向的故事。
当我们谈论一个国家是幸福的时候,我们谈论的往往是朦胧的整体的印象。而文学,总是要揭开这层朦胧的纱,深入到个人的生活里,找寻那些情感与情绪,体悟与矛盾,最终挖掘出生活的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