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孤立感
众多青年自杀案例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根据聊天记录和他们的自述,他们的内心已经不正常了。正常一词姑且假定为无法融入正常生活并内心痛苦的人群。 大二男生在最后给母亲发的微信里,他向母亲道歉,称自己不配做母亲的孩子,希望母亲不要再挂念他。研一男生发了很长的一篇文章,用强烈的痛苦和愤怒语气详细描述了读研以来遭受的不公,最后还是把原因归咎到了自己身上。而这个跳楼的历史天才的遗书,我曾经长时间地保留。文中对周围同学不理解他的痛苦和怨恨,对世界感到的绝望几乎要跳出屏幕。 或许坚强的长辈要简单地归纳为:压力太大之类的原因。浮于表面,急于贴上标签。 而我自认为能够理解,至少能够与他们共情:因为他们失去了与周围邻近的人的联系。 社交孤立与心理危机本身就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恶性循环,但是在这个时代,这种孤立感相比于历史上任何时刻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都要强烈。 因而在我看来,如果将上面三个个体的自杀视为一种不正确的话,那么导致这种不正确的原因仅仅因为他们不够幸运,而非他们内心脆弱。 监狱,通过刻意孤立一个人,将其与社会隔离来达到对他的惩罚。但在现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监狱。很难去考证这个监狱是被主动还是被动地制造出来的。幸运的人通过坚强的邻近关系,例如血缘,异性亲密关系和友谊来半消解这种“被抛入世界”的孤立感。 这种孤立感伴随着碎片化网络社交关系和大舆论对独立个体抉择的强烈支持而强化。逐渐内化到个体身上,形成他的“宿命”。 而孤立感的强化在失去邻近关系的情况下很容易吞噬个体。正如以上三例,他们的“错误”不在于心理脆弱,因为导致心理脆弱的原因正也在于孤立感。而是在于不够幸运,没有建立足够支持他们存活于世的邻近关系。
也许由于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因而我认为,是否有能力建立邻近关系在童年就已经写在了他的命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