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冷知识,你所不知道的丢勒
提起阿尔布雷希特·丢勒(Albrecht Dürer,1471年1528年),你能想到什么?
北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将意大利的“时髦画法”带回德国?
“自恋”?第一位画自画像的艺术家,1484年13岁时开始画自画像,比达·芬奇早了20多年;
最伟大的版画家,铜板画中“印钞机”般精准的线条?

这些成就让丢勒经常被拿来与达·芬做比较,人们称他为“北方的达·芬奇”。可是这个称号并不只是说丢勒画的和达·芬奇一样好,而是他两都一样的“不务正业”。
除了让众人心服口服的素描,你知道丢勒还出了两本书,研究数学、透视和人体比例,还“顺手”做了套字体设计吗?


《量度四书》
1525 年,丢勒在纽伦堡出版了他的第一部理论著作《使用圆规、直尺的度量指南》(Underweysung der messung, mit dem Zirckel und Richtscheyt in Linien, Ebnenund gantzen Corporen),也译为《量度四书》,被称作第一部由德语书写而成的严肃的数学类书籍,影响了众多著名的数学家,包括吉罗拉莫·卡尔达诺(Gerolamo Cardano)、尼科洛·塔尔塔利亚(Niccolo Tartaglis),也包括如伽利略·伽利莱(Calileo Calilei)和约翰内斯·开普勒(Johannes Kepler)这样的科学家。

在卷首丢勒已经明确写书的意图:
迄今为止,我们德国许多有才能的孩子被安排在画家身边学习,然而师傅在教他们时没有任何理论支撑,只是按照流行的习惯画法。因而他们在愚昧中成长,像未经修剪的野树。诚然,其中有些人通过不断的练习获得了纯熟的技巧,能娴熟作画,但事先未经思考,只是习惯所致。 每当有见识的画家和真正的大师看到这种不经思考的作品,就会嘲笑这些人盲目无知,而他们的嘲笑并非不公允,因为对于有见识的人来说,最令人不快的莫过于画中的错误,无论在作品上下了多大的功夫。但是,这些画家对自己的错误并不在意,这是由于他们从未学过测量的技艺,不懂测量的技艺无法成为出色的艺匠。
丢勒不仅编写文字,还自己绘制插图,《量度四书》全书配有151幅插图,在介绍一种测量方法时,丢勒会直接提示:“我已经画在下方。”

《量度四书》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丢勒再次强调在之前提过的写作意图:“最睿智的欧几里得整合了几何学的基础,懂得这些知识的人可以忽略以下的内容,因为这是为学徒以及真心寻求指导的人而写。”
丟勒先介绍欧几里得定义的点、线、面及立体,然后聚焦于曲线与螺线的特性,分析圆锥截面的线条(包括椭圆、抛物线和双曲线)。

第二部分的重点是平面几何,讨论了三角形、矩形和正多边形,这一部分内容中又涉及了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律(也就是勾股定律)。

第三部分讨论立体几何,特别是圆锥体和圆柱体,然后从圆柱体延伸到论述建筑中柱式风格,以及设计各种不同类型的日晷仪的技术。

丢勒提出了一种让高耸的纪念碑上的铭文在观看者仰视时大小一样的方法。

利用纪念柱的粗细抵消透视
结束部分丢他还不忘自己“人肉印钞机”的身份,设计了一整套印刷体字母,这是西方历史上最早的对印刷体字母设计原则的研究。











第四部分除了将之前的“线”、“面”、“体”展开说之外,丢勒讨论了大量透视学和投影理论的内容,丢勒为透视辅助装置绘制了详细的配图。






《人体比例四书》
两次意大利之行中意大利艺术家作画时手里拿着的直尺与圆规使丢勒确信,他们一定是依据某种规律与法则绘制完美人体,但没有人告诉他具体比例,丢勒只能自己研究几何学与任何可能会透露这类秘密的书籍,1528年完成的《人体比例四书》(Vier Bücher von Menschlicher Proportion)就是丢勒找到的答案。
第一部分他介绍了自己的人体比例测量方法,展现了五种不同身材体型的男女人体比例,这个结论是根据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乌斯(Marcus Vitruvius Pollio)的研究和丢勒对几百位真人的观察经验为依据的。


第二部分丢勒耗时最长,他根据另一套理论“Exempeda Method”,即“六尺”比例,将人体划分六等份,在这一章中画了16个人体。
第三部分丢勒给出了修改比例的方法反映人体的高矮胖瘦,这就是他所追求的美的真实性,在介绍五官比例是丢勒还论述了面相学。



第四部分一直围绕着“成角度的弯曲”、“弯曲状”、“弯曲成圆形”、“缠绕式”、“伸长”、“缩短”和“替换”讨论人体中的动态。
丢勒的《人体比例四书》成为人体比例理论的高峰,但也因为对人体比例追求的极致而逐渐脱离了艺术用途,在书中被称为“粒子”的测量单位比毫米还小时,丢勒的研究最终脱离了实践价值,书中过分发展的人体比例测量技术还不如他之前那些“不完美”的人体。
丢勒是一位虔诚的信徒,这与他在科学上的研究并不冲突,这位博学的艺术家以自己的严谨态度和审美判断,完成从工匠到学者再到艺术家的身份转换,将科学引入研究,用数学般的精准去理解现实。
他完全参与到了那个时代的人文主义运动精神之中,今天再去看丢勒的经典作品,我们依旧会被丢勒画中的严谨与真诚打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