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平遥
再见平遥
电瓶车拉着我在古城狭窄的巷子里穿梭。倒不是为了带我看光景,车上只有我一个人,师傅遇游人就吆喝两声,不见上人。这一趟算是捡漏的一趟了,距离演出的时间只有十几分钟,准备看演出的游客,估计这会儿都已经在剧场里了。
跟古城里主街道的热闹和景区商业气氛相比,电瓶车的路线更让我感兴趣。青砖和夯土的墙面,被时间的利刃刻上了无数的伤疤。褪色的红灯笼,已经照不出当年的繁荣。老人坐在自家门口,打望来往的路人,面部胶原流失,让皱纹有了油画的质感。离演出时间越来越近,师傅急了,我还没看够呢。我想象着,举起手里的单反相机,抓住老人最真实的反应,按下快门,一张充满人文气息的作品,呈现在厚实的相纸上。看了看手里的手机,啥也不是。
《又见平遥》演出的舞美设计非常讨巧,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人看了之后都觉得非常好的原因之一。虽然形式大于内容,但呈现的效果达到了人们的预期。就像一碗漂亮的机器刀削面,卖相和口味都不错,只有挑剔的人才去体会,机器和人工之间的具体区别。
在第一幕描述分离的那个场景,男演员和女演员的互动,是整个演出最煽情的部分,一个个刚刚出浴的汉子,光着膀子,赤着脚,抱着自家女子,分离有多么苦,抱的就有多么紧,在爷们儿结实的手臂咬上一口,这一咬就咬到了爷们儿的心坎里。现场爆发着浓重的荷尔蒙气息,导演真贼,你看下面观众的反应就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说。
关于分离的部分,我猜定是受了走西口的启发。走西口是以山西为主,尤其是山西北部地区,以及陕西河北部分地区人们的迁徙活动,规模堪比山东人的闯关东和东南沿海地区的下南洋。走西口与其他迁徙行为的区别在于,闯关东和下南洋,都是拖家带口,要走就一起走。然而走西口,前途充满了不确定性,有的人一走就是一生,女子带着娃娃在家苦等一世,男人的经历则是她们是一辈子的牵挂。走西口,说的正是分离。有一幕里,男人化为鬼魂回到故土,台词说:天上掉土面面的时候,就是我回来了。
整个古城是免费的,但是里面分布着镖局、票号等景点,需要购一张通票,我没买。平遥的辉煌已经远去,如今的热闹只留于表象。成熟的商业配套,热情的服务意识,让游客体验感提升,只是怎么也脱不开那俗气的商业氛围。但也有很多可以看的地方,当走出核心景点区域,走到只容两人错身的巷子里,忍不住用手碰触那墙砖,每一块都历尽风霜。还记得门口打望的老人,笑起来,皱纹就更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