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不知道狄更斯他老人家当年写书的时候,怀揣着怎样的心情。
这句话似乎对所有时代都适用。文字艺术的普适性在于,读者会自觉带上自己的滤镜,一边品味,一边架构出自己的解读。
互联网时代,文字似乎变得更加重要。往大了说,学术文章需要严谨避免歧义,把贡献、方法、局限性逐一进行剖解。政治娱乐新闻需要巧妙掩饰或有选择性的点出某种 “真相”。往小了说,隔着屏幕,人们敲击键盘发送几段文字,传递情绪,或者期待对方拼凑出那背后情感的汪洋。而人,是有各自不同文字习惯的。科学进程中,工作者们努力将研究从二维推向多维。而互联网,似乎把人从多维简化成了二维,只是屏幕前面目模糊的你我他。
有趣的是,人类好像一直很擅长制造工具来解决问题。想想近些年发展最快的领域,机器学习、认知科学、计算机视觉… 都在尝试模拟和取代人脑需要完成的复杂决策过程。一切似乎都更好了。想起来某些机构运用爬虫抓取和某个人有关的所有信息来做一个更精确的人物画像。也许未来,就像在黑镜中的某一集,每个人扫视一眼对方,就知道那些大数据生成的标签。每个人都不再是一个黑盒子,而是被 EAI 解读的一条条行为和动机。文字也被NLP翻译归类。人们不再需要去试探,去猜测,去揣度。但,也杜绝了碰撞带来的美妙化学反应。解谜的需求不再有。也不再有谁人怀揣着耐心,静静聆听诗人口中的呢喃。暧昧和悸动,成了历史名词,似乎曾经和多巴胺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而这,不是我想要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