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生活品质,必须懂点艺术 | 必看艺术电影 伦勃朗《夜巡》
有读者私信我说:
对于不了解艺术的人来说,这些影片有些晦涩难懂,为什么不推荐一些更大众化的电影呢?
那森想说:
生活中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不开心,不如意的时候,艺术可以带你去另一个空间逃避一下——它或许术打开你的视野,让人变的宽容,优雅从容。 这些纪录片和电影,会像是一颗种子,也许是一个画面,也许是一句话, 也许一个观点,就会打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而如果你愿意打开这扇门,你就真的会进入到另外一个世界,寻找美好也好,感受痛苦也罢,总归别有一番风味。

好了,下面进入今天的正题。
2013年4月13日,是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在经过了10年的整修后,重新正式开幕的日子。为了庆祝这次重新开幕,博物馆决定做一次快闪活动
穿街跑巷的盗贼,列阵巡逻的卫兵,从天而降的巡警,严阵以待的守卫,突然都毫无预兆地出现在了商场,路人们都还在惊诧的状态里没缓过神,现场突然又出现了奇怪的农妇和不听话的母鸡。
终于,盗贼被困商场中心无处可逃,盗贼被卫队长率领巡逻队成功抓获……
这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视频,围绕展现的就是荷兰国立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伦勃朗最著名的代表作《夜巡》。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茵,来自17世纪的荷兰,传说中的——在荷兰巅峰时期站在巅峰的男人!
为什么会这么说?
因为,能在还活着的时候就受到大众认可的画家在历史上并不多,伦勃朗就是其中之一,据说找他画画的人能从阿姆斯特丹排到鹿特丹。
而关于《夜巡》这幅画,稍微了解西方古典艺术的小伙伴想必都不陌生,它是伦勃朗一生中最经典最据代表最戏剧性,称作其人生转折点的作品。
画家虽然是画家,也是接受委托的乙方,这幅现在被世界人民所喜爱的画,在那时却导致他的事业走向衰落,陷于债务之中,此后半生沧桑……
这位画家的艺术世界和人生经历经历了什么样的戏剧冲突?


被公认为最具野心且具争议性的导演之一的英国名导彼得·格林纳威,以一种取自绘画视角的设计,重点结合画作《夜巡》的创作过程,拍摄了的同名电影《夜巡》,试图进入三百多年前的画家内心。
“伦勃朗式布光”是西方古典绘画中的经典技法,在这部影片中,导演也大量使用了点光源,强烈的明暗对比中隐藏着人物真实的内心想法。

“视觉狂人”格林纳威极尽最大的努力,让每一个画面都充满了伦勃朗式的舞台设计感:
对我来说,画面就是电影的生命。可是,当今的电影工业逼得导演们不断地给电影增加文本,因为制片公司都不再信仰画面了。所以戈达尔说过,作为一个电影人,创作文本是必须的,但是一找到投资就马上把文本抛弃吧,画面才是电影的意义所在。
除了画面,《夜巡》中音乐的运用也很有特色,
在我看来,离开了音乐衬托的电影是贫瘠的。



打开这部电影,我们就像直接闯进了伦勃朗的光影世界——光线多是从左上方45度角照射下来,编导还细心地融入了其他元素,如窗户上向下滴落的雨滴、野外晴空下的步枪射击等等……
每一帧、每一声,都在引导着你走进那位伟大画家眼里的世界。




从遍地鲜花追捧、娇妻爱子,到痛失所爱之后遭遇两个情人,再到社会压力、艺术批评,还险些失明,伦勃朗在画完这幅画后,直接从人生巅峰落到谷底,这样的打击有几个人能承受呢?
但是他依旧坚持着“艺术家的天职是创造美的形象,而不是计算有多少个脑袋!”当时荷兰民众更欣赏明艳色彩和细腻画法,被市场遗弃的他也没有妥协,而是选择继续在艺术道路上的不懈探索。
《夜巡》这幅历经波折的宽约4.4米的巨作上,每个人物不同个性的生动表情,每个人对它都有不同的解读。而影片对于这幅杰作的诠释十分新颖——将它看做是对一个阴谋的揭发:
画面里腰上挂着死鸡的小女孩,表情各异的民兵、像是乱入的农妇……每个人的脸上似乎都藏满了情绪和秘密。
至于阴谋和秘密是什么,那森就不剧透了,自己去打开这部电影追寻的吧!


对于《夜巡》这幅画,最具争议的问题还有一个——到底是日巡还是夜巡?
这个问题,那森觉得导演通过影片触碰伦勃朗的世界的时候,已经给出了答案。

伦勃朗的结发妻子萨斯基亚是他的忠实伴侣,两人相知相爱心灵相通。可惜天不假年,三十岁时因病去世。
病中,萨斯基亚问伦勃朗:“在这间大宅院里,仆人多得是,还有财富。可是,你快乐吗?”
伦勃朗:“一般。因为你生病了,而且病的很严重。”
萨斯基亚:“如果我死了呢?”
伦勃朗:“你不会死的。”
萨斯基亚的去世,对伦勃朗的打击极大,而此后,他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发生了转变:用更加真实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画风也有很大的转变,更注重描绘人物的精神层面,许多画作都蒙上了一层阴影。
他说:“我看着黑暗,注视着黑夜。”
每一个黑夜之后,都将迎来光明的白天,或许,这就是伦勃朗的“夜巡”。


世界著名编剧让·阿努伊曾经说过:生活是美好的,但它缺少形式,艺术的目标正是给生活某种形式。要想进阶生活品质,每个人都应该懂点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