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自由专题 196期
旁听爱智求真读书会,只摘录,不评议,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阅读书目是邓晓芒翻译的《纯粹理性批判》。 《人类理性的自然辩证论的终极意图》
回顾:
1、颠倒表现在哪里?正常情况下是从自然推上帝,是自下而上的。颠倒后就是从上帝推自然,是自上而下的。
2、构成性(即认为上帝是现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上帝直接被给予,然后由上帝推自然(无可置疑)。另一种是先给予自然,推出上帝,但这个上帝是实在的(绝对假定)。文本依据1763年《证明上帝存在的唯一可能证据》。范导性就是先给予自然,推出上帝,上帝是现实的类似物。
3、颠倒后会有什么后果?会取消自然统一性;丧失目的(目的是证明上帝存有)。
4、偶然性是因为上帝的目的会改变。
5、理性的迷乱=理性的怠惰+理性的颠倒。
22段:
1、完善性:完备的合目的性。
2、只有在普遍必然的自然规律中发现这种完善性,才能直接退出完善性这个理念。
3、立法性=统一性的理念+理性的本质。
4、我们理性的对象:上帝。
5、简洁性/统一性、优美性,在自然科学中很重要。
6、理性的本性让我们把理性看做是统一的,这是自然科学建立的基础。不断追求统一性是自然科学的目的。
23段:
1、纯粹理性提出的问题必须回答,也是可以回答的。
2、“两个问题”:上帝和灵魂不朽。
3、理性的目的/本性:道德。
24段:
1、第一个问题:世界之外有世界的原因吗?有,但是只能从类比角度讲。实体化、拟人化。
2、第二个问题:是否这个存在者是实体,具有最大实在性,是必然的?(范畴能否用上去?)这个问题没有意义,因为不能。一切范畴只有经验性运用(只能用到经验对象上)。
3、是否可以按照与经验对象的一个类比来思考与世界不同的存在者?可以。但只是观念而非现实。
4、上帝是整个世界的原始根据。所谓原始根据是指不知道不思考,把它看成理念。
25段:
1、“以这样一种方式”是指以类比、拟人化的方式。
2、因为我们只是预设了一个不可知的“某物”,但我们对于那个不知道的存在者只是按照类比来设想的。所以不能把知识扩展到可能经验的领域之外。
3、理念是建立在理性的一次又一次的经验性运用之上。理念是理性追问世界秩序的根据。理念是建立在我们理性的经验性运用之上的。
4、我们可以也必须把创造者拟人化。
5、我们对拟人化的上帝没有知识。
26段:
1、通俗看法: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上帝的意图。康德认为,世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最终要趋向于合目的的最大统一性。
2、由于该原则以自然统一性为目标,所以我不能对那些普遍自然规律视而不见。只能类比地看,不能把它当成现实。
3、24.25.26之间是什么关系?是一组问题的提问与回答。可以有上帝吗?可以。可以当真吗?不能。可以把上帝拟人化吗?可以。对拟人化的上帝可以有知识吗?不可以。可以把上帝当做目的吗?可以。
4、从自然推上帝,然后从上帝推出尚未意识到的自然。类似于归纳法。(文本依据:A647 B675 范导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