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如何写出好文章?
查看话题 >写的东西太小众,是我错了吗?

老师好!汉赋楚骚、唐诗宋词,这种体裁在当下还有创作的空间吗?还是仅限于个人独唱? @甫禾
甫禾:
你好。木心的《从前慢》有一句: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每每重温,总想起老家村子里的老钥匙,确实是巧物,铜制的,一根长柄顶着一片圆头,里面镂空雕刻,像小人国的迷宫。开锁也考功夫,插进锁孔后,像掏巨人的耳朵,要轻手屏息,生怕惊醒它把自己拍成肉泥。最后,不知道勾到什么东西,咔咔两声,门就开了。
后来,村子是越回越少,也见过很多锁,甚至连钥匙都快没了(指纹锁)。然而,在我心目中,最美的钥匙还是奶奶腰间那把,纵使它已没什么用了。
说这段往事,是想分享一个观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钥匙,但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锁。诗人西川曾这样说诗:诗歌要处理时代,否则你的语言文学意识都是别人的。
再回到你的问题,唐诗宋词很美,但它是解开那一代人的锁,于今人,就像用古老的铜钥匙去戳指纹锁,大概会徒劳。
我建议,如果你独爱这把通往我们文化来路的钥匙,请继续爱并找到同道,中国人口基数大,占比再少,也顶得上一个欧洲国家。在此意义上说,创作空间不能说无,但如果想经世致用,得到现象级关注,古典文学显然不是这个时代的菜。
说白了,要不珍爱一把,敝帚自珍,要不兼爱多把,长袖善舞。人是自由的,人也是时代的,自知便是自在。
祝顺利!
叶伟民

叶先生你好,想请教一下一部作品如何做到雅俗共赏,也就是说什么样的点,既接地气,引起大众共鸣,又能让那一小撮更聪明的人不觉得庸俗? @哦豁为啥呢
哦豁为啥呢:
你好。我爱看动画片《麦兜》,小外甥也是。当我抱着他看得泪眼盈盈的时候,小朋友却乐不可支,但这丝毫不妨碍它成为我们的共同话题。生活有很多面,好的作品有足够半径和功力去展现,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们要聊“雅俗共赏”,先要弄清雅是什么雅,俗又是什么俗。如果是深奥对浅薄,高雅对庸俗,是一种想当然。私以为,优美对通俗更准确,即用简单易懂的方式,传递优美深远的东西。《麦兜》就是这样的作品,不管观众年龄是否差半个世纪,是身居殿堂还是市井,都各得其所。
打通雅俗的,还有张恨水,被老舍誉为“国内唯一妇孺皆知的作家”。
如你所问,“雅俗共赏”能顶层设计吗?这是个好问题,观点很多,求解的方式也很多,你说的也是一种——有没有最佳平衡点,让雅俗都买账?不过,我认为,这个点很难量化,无法哪里切一刀,说这就是通吃天下的黄金线。按道理,好莱坞应深谙此道,但真正叫好又叫座的作品仍然是少数。
再回到麦兜,我之所以如此喜爱,相当程度因其配乐,单看歌名可能有点无厘头,什么《风吹鸡蛋壳》《麦兜与鸡》《春田花花幼稚园》,但只要听进去,里面有理想国、少年歌、离别、曙光、希望。
我为此查了主创,有音乐家、作家、合唱团,都是本土乃至国际上享有声誉的。怎么理解这件事呢?我觉得是降维打击吧,正如黄霑在“大乐必易”四字前顿悟,一挥而就写成《沧海一声笑》。
所以,与其横向去找一个飘忽不定的平衡点(当然,形式简单寓意深远也是基本的平衡态),不如先纵向升维,提升视野、知识储备和思考深度,待一览众山小后,看人看事才通透,才形成碾压式的理解优势,才更容易举重若轻、微言大义。
一点浅见,供参考。
叶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