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喜欢读书?
查看话题 >你为什么要读书?
为什么读书是一件“好事”呢?这句话向别人问,就好像是说人为什么要吃饭一样幼稚。唉,很多人都说读书可以提高学问和见识。是性价比最高的投资行为,那我为什么要读书呢,从来都没有这么多的想法。
“你为什么喜欢读书?”这句话就像在问“你为什么长得这么好看”一个性质,喜欢读书是跟我的经历分不开的。在我读了一些书我才知道季羡林说的那句“天下第一好事,就是读书”。凡是问题肯定有提出问题的人想要的答案。当我自己问我为什么要去读书时,我心里想的是,可以有质量的跟别人聊天。比如,大家都在谈论一件事的时候,往往都只会谈论事情的表面,大家可以想一想,加入陶渊明不是个读书人。他就不会说自己是归隐田居,而是下地干活,人间种种,都不如一铁锹来的实在。还比如他写了一首诗,可谓是非常的有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如果他没有读多少书呢,他会给自己这么自述到:今天又下地才菊花,今天天气不错,没有下雨,但就是这该死的蚊子比较多,啊,前头的山好高,我看不到山后的太阳了……嗯,晚上吃撒?大概就是这样的,读书首先就是培养你对语言的包装以及个人气质的提升,不读书的人身上是看不到诗意的,也会觉得读书的人都只是会装腔作势。但要知道,人与人的不同就是缺少了发现这种本领,你看这个人昨天是这样,今天是这样,既没有特别的蠢,但聪明也没有增加多少。读书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去增加智慧不至于明天一早醒来,哎,发现世界变成这样了,昨天才知道螃蟹可以吃的,今天都有宇宙飞船了。
很多人看了我写的句子,第一句话很多都是在评论我:“呦!还是个文艺青年。”听到这句话,我的心里是不太舒服的,这种感觉就像一个高贵的皇后在吃饭,不小心放了个屁,然后他的崇拜者就评论:“呦。原来她还会放屁。”越来越多的人把文艺青年和读书人联系到了一起,好像读书人都应该是那种多愁善感,忧国忧民的样子,说一个人文艺青年就像是在有一种他不懂普通人的快乐的那种。这种普通的偏差就来自于我们本能的是要把读书和不读书的人分的很开,一定要把读书人置于一种鹤立鸡群的氛围。但真的没必要,读书的人也不至于这样,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说到底,读书人也不过是多了一些气质而已。读书的人很随和,通人情,知礼数。特别是读书的女子为什么那么受人欢迎,有个成语叫:“秀外慧中”就是形容这样的女子的。
如今这样,也只能这样,社会教会你什么是会给你压力,给你打击,但自己在接受这些社会给与的东西的时候不是叫你像一朵荷花自闭成一团保护自己。读书从来都不是死读书,读书的人是喜欢出去走走的,这种走不一定要走出家门,不一定要干掉什么事,走走是你的感觉会走,会跟着雨夜的花香和森林的黄昏的。 柳短莎长溪水流,雨微烟暝立溪头。寒鸦闪闪前山去,杜曲黄昏独自愁 。仰羡黄昏鸟,投林羽翮轻。不管是悲伤还是轻松自在,走出去,你就能感受到你的心情不仅仅是你自己的心情,也是周围环境的心情,你快乐,周围的雨也是在欢唱,你悲伤,你会觉得阳光很刺眼。你把你的感受传到了周围,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你没有那么孤独,你能在书中找到自己的一点点慰藉。你能有一种美的感受,伤心的时候,美是黑白灰,高兴的时候,美是红绿蓝。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和感受都集中到书里了,为什么不在有限的时间多读读书呢。季羡林在他的文章中自述到:我常常想,人类向前发展,犹如接力赛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过棒来,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远跑下去,永无穷尽,这样智慧的传承也永无穷尽。这样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我的见解没有那么季老那么宏观,但我知道,如果让自己有所增益的话,一定要去看看前人一代有一代层出不穷的智慧,那些对一种事物的不同感觉,那是给心灵无害的甜剂。这种甜不会让你空虚,而是让你满足,让你知道你自己也是个可以保持自己的一点偏见,不那么和世界同流的人。你也会有自己的浪漫和诗意与自己的感受去向这个世界去表达。不一定要用文字去表达出来,去读书,走走看看。这是属于你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充满了无情无尽美感的世界。而不是我们看到的秩序下死气沉沉的世界。读书吧,会好的,你能看得见自己。
尤其是对于单身的人有着自己的喜欢的女子,可以不用说一些“不要抱怨,抱我、 我怀疑你的本质是一本书, 不然为什么让我越看越想睡? ”之类的土味情话了,你可以跟你喜欢的女子用海涅的诗去告白:乘着歌声的翅膀,心爱的人,我带你飞翔,向着恒河的原野,那里有最美的地方。一座红花盛开的花园,笼罩着寂静的月光,莲花在那儿等待它们亲密的姑娘。紫罗兰轻笑调情,抬头向星星仰望,玫瑰花把芬芳的童话偷偷地在耳边谈讲。跳过来暗地里倾听是善良聪颖的羚羊,在远的地方喧腾着圣洁的河水的波浪。我们要在那里躺下,在那棕榈树的下边,吸饮爱情和寂静,沉入幸福的梦幻。
继续努力,读书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