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三日
早八点小南门见小姬。吃杨兴海家糁汤。这里用“吃”字不是济宁话,本地方言多用“喝”,流食及带水儿的食物多用“喝”,如“喝面条”“喝西瓜”“喝粥”,显得爽快粗犷。“喝面条”三字看上去就能听到“呼噜呼噜”的声音,不需要咀嚼。“喝西瓜”则让我想起小时候脱得精光,满脸满身是西瓜汁。
“糁”读“sa二声”或“啥”,鲁西南平卷舌不分,故不知确切读音,字典里“糁”也没这个读音。可知糁汤流行不广泛,北京西安好像没有,论说这两地打羊肉的主意算是极精明了。
杨兴海家的糁汤是上回王扬带我来的,他说有甘甜味,我吃了第二回才品出来。汤浓厚可人,姬伯子说这家味道不冲,他们家买回去的糁汤,吃完后满屋子味儿。我喜欢这个汤,隔壁买煎包的那家糁汤不能喝,清水打了鸡蛋放点味精而已,过年请赵、高、靳(按百家姓顺序排列)吃过,痛苦一世。今天吃要了十三元的羊肉,一丁点儿,羊肉贵,家里都吃不起了。在西安二伯家时,二大妈买来牛肉炖,说西安的牛肉不注水,食之,果然口感好。咱们这里注水肉是潜规则,不注水好像是美德,一般人做不出来。祖父生前买牛肉能分辨注水多少,成色如何,卖肉的都是熟人,不敢欺他。
吃完去早市。姬伯子先买了把红把不锈钢的剪刀五块钱。记得小学一二年级时买了把小号的红把不锈钢剪刀,手工课用,刀刃写着“张小泉”,在小闸口的“新新商场”,快二十年了。
买折扇三把送人,花了四十元。
早市书摊,《魂飘重霄九——苏区“肃反”大纪实》上下册,十二元。
小说家言而已。买回家给父亲看,父亲说:“一看贺龙说:‘……’,就是小说,没大意思。”报告文学,不过是为了解这段历史,焉知几十年后不会成为前朝史料。这段历史很少提及了,人为遗忘。一九九三年的书,原价23.8元。
小姬挑了本浙江文艺出版的《余光中散文》,后面被摊主用签名纸标着6元,5元拿下。我手里还有册余光中的散文,和张晓风、白先勇一套的,高考完去济南玩儿在泉城路新华书店原价购得。这册书里有潍坊新华书店的购书小票,一九九八年买的,天,一九九八年咱们这里的新华书店有小票了吗?我不记得,那时候刚上初中。
一个挑书的人和摊主闲扯,见着本《中国京剧》的杂志,便发议论:“我觉得这唱戏的都娘娘们儿们儿的,一个大老爷们儿也得扭扭捏捏,装娘们儿。”摊主:“那你看武生,能抡大刀的,等闲的三五个近不了身。”我只在旁边笑,不通的人,甭讲道理,笑笑最好,不是嘲笑,不用这么高级的情感。
小姬还挑了本长本的缝纫机图案和用法之类的书,五元,觉得有意思,品相也好。也能当简笔画看。喜欢就买上,难得一个喜欢。摊主还搭给他本讲济宁旅游的薄薄的小册子,很早的。
火车站买票。十五号去济南的火车票,二十六元。
在车站小树林处凉快了一会儿,他接了个电话,我打了个电话,然后各回各家。
下午两点“碰碰凉”见范爽。我家离“碰碰凉”步行只两三分钟,今天头一回去。坐定,范爽见熟人,我瞧着也眼熟,高中十四班的。把《孟小冬与言高谭马》还给他,又把《俗话说》借给他,是一个行为。谈了谈高歌攒戏,吴小如的随笔,京剧老唱片,几本书。后来范爽的三位同学来了,我倒是都认识:郭宁、王一飞、王陆。寒暄几句离去。
已和丁华文兄联系上,明天请文哥吃饭,“谢师兄宴”。
网上和钱爷聊吴语,说他们高中用吴语记日记传纸条,老师多外地人,所以收了纸条也看不懂。真是好看煞!我央他发一段吴语写就的话,看看能不能懂,他发过来:
“陈良个表枪看见饿了的次所里野水。个中伤回个头修冲了次所里来秋饿。娘些劈。地方特也小,来否及跑咯,挨他秋住。拉的饿要拖扯起教育饿。”
附译文:
“陈良个家伙看见我在厕所里玩水。那个畜生回过头就冲进厕所来抓我。 娘些劈(老蒋口头禅)地方太小,来不及跑路,被他抓住。拉起我要拖出去教育我。”
我这辈子是学不会了。不过好彩都识得讲广东话。
晚饭后看《苏州河》,因为贾宏声死了。看片子有几处像针扎一样。周迅不错。
“糁”读“sa二声”或“啥”,鲁西南平卷舌不分,故不知确切读音,字典里“糁”也没这个读音。可知糁汤流行不广泛,北京西安好像没有,论说这两地打羊肉的主意算是极精明了。
杨兴海家的糁汤是上回王扬带我来的,他说有甘甜味,我吃了第二回才品出来。汤浓厚可人,姬伯子说这家味道不冲,他们家买回去的糁汤,吃完后满屋子味儿。我喜欢这个汤,隔壁买煎包的那家糁汤不能喝,清水打了鸡蛋放点味精而已,过年请赵、高、靳(按百家姓顺序排列)吃过,痛苦一世。今天吃要了十三元的羊肉,一丁点儿,羊肉贵,家里都吃不起了。在西安二伯家时,二大妈买来牛肉炖,说西安的牛肉不注水,食之,果然口感好。咱们这里注水肉是潜规则,不注水好像是美德,一般人做不出来。祖父生前买牛肉能分辨注水多少,成色如何,卖肉的都是熟人,不敢欺他。
吃完去早市。姬伯子先买了把红把不锈钢的剪刀五块钱。记得小学一二年级时买了把小号的红把不锈钢剪刀,手工课用,刀刃写着“张小泉”,在小闸口的“新新商场”,快二十年了。
买折扇三把送人,花了四十元。
早市书摊,《魂飘重霄九——苏区“肃反”大纪实》上下册,十二元。
![]() |
小说家言而已。买回家给父亲看,父亲说:“一看贺龙说:‘……’,就是小说,没大意思。”报告文学,不过是为了解这段历史,焉知几十年后不会成为前朝史料。这段历史很少提及了,人为遗忘。一九九三年的书,原价23.8元。
小姬挑了本浙江文艺出版的《余光中散文》,后面被摊主用签名纸标着6元,5元拿下。我手里还有册余光中的散文,和张晓风、白先勇一套的,高考完去济南玩儿在泉城路新华书店原价购得。这册书里有潍坊新华书店的购书小票,一九九八年买的,天,一九九八年咱们这里的新华书店有小票了吗?我不记得,那时候刚上初中。
一个挑书的人和摊主闲扯,见着本《中国京剧》的杂志,便发议论:“我觉得这唱戏的都娘娘们儿们儿的,一个大老爷们儿也得扭扭捏捏,装娘们儿。”摊主:“那你看武生,能抡大刀的,等闲的三五个近不了身。”我只在旁边笑,不通的人,甭讲道理,笑笑最好,不是嘲笑,不用这么高级的情感。
小姬还挑了本长本的缝纫机图案和用法之类的书,五元,觉得有意思,品相也好。也能当简笔画看。喜欢就买上,难得一个喜欢。摊主还搭给他本讲济宁旅游的薄薄的小册子,很早的。
火车站买票。十五号去济南的火车票,二十六元。
在车站小树林处凉快了一会儿,他接了个电话,我打了个电话,然后各回各家。
下午两点“碰碰凉”见范爽。我家离“碰碰凉”步行只两三分钟,今天头一回去。坐定,范爽见熟人,我瞧着也眼熟,高中十四班的。把《孟小冬与言高谭马》还给他,又把《俗话说》借给他,是一个行为。谈了谈高歌攒戏,吴小如的随笔,京剧老唱片,几本书。后来范爽的三位同学来了,我倒是都认识:郭宁、王一飞、王陆。寒暄几句离去。
已和丁华文兄联系上,明天请文哥吃饭,“谢师兄宴”。
网上和钱爷聊吴语,说他们高中用吴语记日记传纸条,老师多外地人,所以收了纸条也看不懂。真是好看煞!我央他发一段吴语写就的话,看看能不能懂,他发过来:
“陈良个表枪看见饿了的次所里野水。个中伤回个头修冲了次所里来秋饿。娘些劈。地方特也小,来否及跑咯,挨他秋住。拉的饿要拖扯起教育饿。”
附译文:
“陈良个家伙看见我在厕所里玩水。那个畜生回过头就冲进厕所来抓我。 娘些劈(老蒋口头禅)地方太小,来不及跑路,被他抓住。拉起我要拖出去教育我。”
我这辈子是学不会了。不过好彩都识得讲广东话。
晚饭后看《苏州河》,因为贾宏声死了。看片子有几处像针扎一样。周迅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