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进士考试对文学的影响 ——读《唐代科举与文学》有感
关于唐代进士考试对文学的影响,历来有不同的意见。在本书中,傅璇琮先生首先对科举考试以诗取士促进了文学的看法持消极看法,展开如下:
1.“以诗赋作为进士考试的固定的格局,是在唐代立国一百余年以后。而在这以前,唐诗已经经历了婉丽清新、婀娜多姿的初唐时期,正以璀璨夺目的光彩,步入盛唐的康庄大道。在这一百余年中,杰出的诗人已络绎不绝出现在诗坛上,写出了历世经久,传诵不息的名篇。”这是从史实上否定了“那种片面地强调唐代进士以诗取士促进了诗歌创作的繁荣”的观点。
2.先生进一步认为,唐代进士科的以诗取士,还对唐诗的发展产生过一定消极的影响。首先是省题诗本身,由于内容的限制(齐梁体格)和形式格律的拘牵(讲究”声病”),很难有好的作品产生——终唐一代,只有几句名句,而没有名篇。
但傅璇琮先生随后强调了问题的复杂性,并认为“我们似应该把视野放开些”,应该对科举制对社会风气和文人生活惊醒全面的、历史的考察。他认为:
1. 科举制以文化取士,推动了文化普及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文化向边缘地区的传播。
2. 科举诗赋的讲究声韵对偶,刺激了文人对声律的研究。
3. 士人从全国各地赶赴京城应试,造成了人才的流动,旅途也开阔了文人的视野。
4. 才艺相当这,相互切磋、通气,有利于文学创作;部分创作理念相似、文风相似者,也通过科举联系起来,并将这些文学观念在士人中传播。
5. 科举的兴起和士人的科举生涯,丰富了诗歌创作的题材。尤其是其中的落第诗,多有佳品。
傅璇琮先生对科举考试以诗取士并未促进文学发展的看法似乎有些过于消极。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提到,盛唐之音应该有两种美学价值:一种是以李诗为代表的突破传统的社会规范与美学规范的审美取向,是一种还没有确定的形式、难以效仿的天才抒发;另一种则是以杜诗、韩文为代表的树立了新的艺术规范、美学标准的审美取向,是一种规范化了的、通俗易懂的、工整规范的世俗风度,影响了后世千年的文学。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科举以诗取士对文学的影响,或可得出一些新的看法。傅璇琮先生所提到的初唐诗歌及其成就,如宫体诗在卢、骆手中由宫廷走向市井,五律在王、杨时代从台阁移至塞漠,都是诗歌改革的先锋,追求突破六朝绮靡之风,寻找诗歌发展的健康方向。及至李白的绝响,完成了这一突破。这些人所代表的,是盛堂之音的前一种风貌。
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定制,主要在于开元、天保年间(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如果我们抛开细致的年份考察,而从大体的时代风气上进行把握,就会发现正是在这一段时间,唐诗的气象,从无定法的天才的突破,逐渐规范起来,转移到工整的新的艺术规范上来,代表人物就是杜甫、韩愈,在他们之后,唐代的大部分诗人都沿着这条规范了的道路走了下去——这并非是说是他们确立了规范,而是文学在经历初唐的突破后,需要将自己稳定下来,形成新的体系。因此,应该说是文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需要推动了科举考试规范化的以诗取士,而这一政策反过来也强化了这一时期的文学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