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当我们看建筑时看的是什么?
最近几天,扎哈·哈迪德在中国大陆首个大型专题展即将开幕的消息火遍了互联网,这位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首位女性获奖者在逝世5年后,其40多年间建筑生涯的作品演进轨迹、大胆突破的创作手笔,结构主义的设计哲学和审美理念,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
建筑,是实体化、凝固化的智慧。正如电影《coco》中的经典台词“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肉体上的死亡不代表生命的完结,只要建筑仍然矗立,哪怕只是断壁颓垣、残砖碎瓦,其附着的建造者的灵魂就不会随风消散。
倘若以时间为经纬,从古埃及、古希腊罗马起步延续至21世纪,巴洛克风格、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等各时期的建筑与思潮轮番登场,此消彼长。

当我们看世界各地的建筑名作时,亦是在回溯数千年的艺术思潮变迁,在漫长的历史中追寻那些留下不朽智慧的身影。
米开朗基罗:“有如神一般”的斜杠艺术家

米开朗基罗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卡普莱斯村,是文艺复兴全盛时期和矫饰主义时期的代表艺术家。他活跃于雕刻、绘画、建筑等各个领域,并展现出卓越的才能,同时代的画家兼艺术家乔治·瓦萨里就称赞他为“有如神一般”的人物。
他在佛罗伦萨初期建筑代表作之一就是美第奇劳伦齐阿纳图书馆的阅览室,这座建筑运用了盲窗、退至墙壁里的柱子、无支撑作用的梁托等设计,跳脱古典主义的规范,创造出带有矫饰感和自由感的空间。
勒柯布西耶:圆框眼镜时尚icon

勒柯布西耶不仅是现代建筑的先驱者之一,同样也是圆形眼镜引领者。这一简单的圆形反映出了柯布西耶无论是作为画家还是建筑师,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功能主义理念和纯粹形式。眼镜很快就成为了他的一个标志性的贴身单品
不仅他提出的现代建筑五原则以及著作《走向新建筑》获得了广泛追捧,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各地的人们竟相模仿他佩戴类似的、严肃而又睿智的眼镜造型。
贝聿铭:「三角形」的狂热爱好者

你或许没有学过建筑,但你一定听说过贝聿铭;你或许不了解贝聿铭,但你一定知道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追求以抽象几何学图形与细节造就的现代建筑美学,让现代主义和历史建筑协调共处,从美国华盛顿、到中国北京、再到法国巴黎,贝聿铭在全世界都留下影响世界的建筑名作。
深受格罗皮乌斯的影响,贝聿铭的设计多用三角形等几何图形。不夸张地说,他是百年以来最会使用辅助线和几何形状(尤其是三角形)的华裔建筑师。
法国巴黎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虽然它只是位于卢浮宫博物馆中央的一个玻璃金字塔形入口,但是因为设计时考虑到博物馆整体的大小,以及与香榭丽舍大道之间的城市轴线关系,所以最终完成的作品浑然天成,已然融入到了整个巴黎的文化当中,成为了巴黎乃至全世界的标志。
千年、百年、数十年过去,那栋、那座、那片建筑仍然伫立在那里,寂静无言,任风云变幻,任后世评述。
最终,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如果你还想对西方建筑史了解更多,《世界建筑大师图鉴》全面剖析67位建筑大师的生命轨迹与艺术理念,以及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名作。每一个经典建筑附有所在的国家与城市,并以建筑学者的独到目光提醒观赏重点,让你看到建筑背后不一样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