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知否》中的文化属性

最近和西谷谢亮团队的朱先生,在网上进行了一些简单交流 老实说,刚开始我只是感觉他是西谷团队的,结果果然如此。 看得出来,他对自己团队制作西谷观影会,非常自豪。 我也觉得它很寓教于乐,对于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是个不错的开始。 怎么做人怎么做事,老实说,我从年少一路走来,跌过很多坑。相信很多朋友,会有相似的体验。 虽然也学习,跟人学习,跟事学习,但学了很久不是很清楚 那时候写人际关系的书,都是基于西方那些专家的理论。属于观念理论层面的偏差。 后来,偶然听到曾仕强先生的理论,他是中国式管理之父。他认为中国的人际关系,需要加上伦理的概念,也就是所谓的人伦关系。 想想也是,西方社会的文化基础是基督教,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中国社会的长幼尊卑,并不在其考虑之列,社会文化属性就不一样,又怎么能贸然乱用呢? 脑子一旦出现“文化属性”这个词,很多潜藏的概念似乎都有种被激活的感觉。 最早听到这个词,来源于电视剧《天道》。里面的主角丁元英算半个神人,他认为透视社会有三个维度,技术,制度,和文化。 在和朱先生的闲谈中,得知朱先生也是看过《天道》的人。不免又有一种同道中人的感觉。 我认为制度、技术、文化,正好是物质作用于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三个路径节点。 在《西谷观影会》中,对最近热播的电视剧《知否》有比较深入浅出的理解。 《知否》所在的年代,是宋朝。宋朝有什么样的特定文化属性呢?一般认为,宋朝积贫积弱。在制度层面,因为宋朝吸取了五代十国的教训,中央开始高度集权,禁军无比庞大,地方几无还手之力。 因为技术层面还处于冷兵器时代,所以面对北方蛮族依然力不从心。同时,与其说是中央集权,不如说是中央更好地和地方达成了制衡。 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地方武装割据很难,同时中央的战力,也不足以对周边国家形成威慑。 于是在文化层面,宋朝虽然开始集权,但中央控制并不严密,很多文化大家,理论思想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文人士大夫虽然地位很好,但真正权重大的,可能是武将。 《知否》里,对男主顾廷烨的设定,虽然已经是将门N代之后,依然比同代的士大夫官宦之后出息。 如果你仔细去看,《知否》里处处体现了这种偏差和冲突,价值观和现实的冲突: 中央皇权似乎很牛,但世家大族常常能和皇帝掰手腕。 大娘子们系出名门,站在官宦家庭生活价值链的顶端,但有能力的小妾们,依然可以为非作歹。 皇帝也好,士大夫也好,大娘子们也罢,似乎站在价值链的顶端,但就像处于刚刚强力控制地方的宋朝一样。他们随时有被大臣、武将和小妾们反制,甚至随意拿捏的可能。 这种社会现象背后的文化属性,本质是控制和反控制博弈,且处于初级阶段。控制一方开始试图控制,但实力不够。 这是不是有点像现在的家长教育小孩,各种力不从心! 当然,社会文化、技术手段、制度约束是流变的,同样的处事方法,在不同的具体环境中自有其不同。 比如《知否》的男女主人公,在剧中是夫妻,无比恩爱。在现实中,他俩也曾经是夫妻。 但环境的变化,让他们无意采取剧中,那古代传统的思维和处世方式。毕竟现实世界,才是他们真身所在之地。而人都是自己环境的产物。 好在环境变化都属于表层,且一直会变化。环境里的技术条件、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都会变,但属于文化底层的属性,倒是有一些共同之处却会传承下来。 起码在强调修齐治平,家国同构,连绵不断的中华传统文化里,中央势力与地方势力,控制与反控制,君与臣,父母与子女,都在不断地冲突,妥协,矛盾,一体。 当今社会文化多元,似乎很多禁忌都被打破。但这就一定好,一定对吗? 《格言联璧》上说,“衰后罪孽。都是盛时作的”。很多当下社会流行的文化元素,大概率会在不久后,无人问津,甚至留下恶劣的后遗症。 可反过来讲,遵守禁忌呢?如果遵守传统和禁忌够好,为什么人心会思变呢? 传统和禁忌,这不是个简单的继承、遵守与突破、叛逆的问题。 佛家认为,这些都叫边见嘛,偏执于一方! 父母与子女之间,家庭传统价值观与社会新潮价值行为之间,有无限冲突的可能。 这大概也是文化属性的底层动力。这里面,亦有无限创造新文化的可能。 所不同的是,家长们对孩子的控制,用心不同。父母更主要是为了孩子的安全以及成长。与其说是控制,不如说是看护,本质是限制出一个相对安全的时空,让孩子尽可能自由成长。 其中分寸的拿捏,火候的把握,是真难。 听闻《西谷观影会》的谢先生和李先生也为人父,所以他们对此一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所以,很期待《西谷观影会》做出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产品,同时,我也希望彼此能加强交流,有更多互相学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