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会拒绝比乐于助人更重要! 清华教授的一句话,让无数家长深思.......
近日,一则“直接拒绝能有多痛快”的话题在微博上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阅读量达到了2千多万,还在不断增加。

话题中,一位博主的微博吸引了无数网友的围观。在微博中他贴出来一组图片中,展现了对不合理帮助的拒绝对话。

同时这条微博,也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共鸣。
有些网友回复说到:“有时候直接了当的拒绝也是很好的方式,要让对方知道你的态度!”

还有网友发声道:“敢于拒绝之后你就会发现少了好多事情。”

同时也有网友觉得:“真羡慕会拒绝别人的人......"

不难发现,生活中常常会有很多成年人抱怨自己“不懂拒绝别人,内心又很痛苦”。其实这种情况,不单单发生在成年人身上,对于孩子来说,这种现象也不少见。
许多孩子在面对别人的请求或直接上手的行为时,都太会去拒绝,但是自己心里是非常不高兴的。
那么今天就来和各位聊一聊孩子教育中关于“拒绝”的话题吧~

不会拒绝的孩子,未来会很辛苦
不知道各位家长有没有注意到过我们的孩子一开始是敢于说“不”的。
但是家长可能过多给孩子灌输“爱分享、有礼貌”“乐于助人”等思想,有时甚至会强迫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
这些品德本身是好的,然而由于家长一些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误以为自己“不分享”、“拒绝了别人”就不是个好孩子,只有听话、顺从才能被喜爱。
把他人的需求摆在第一位,而轻视自己的需求,这是一种自我价值感低的表现。

过分在意别人会不会不高兴,甚至不惜牺牲自己来满足别人的要求,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伤害自己,容易演变成“讨好型”人格。
不懂拒绝的人,通常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也很难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拒绝。
他会认为自己不被喜欢了,觉得难过、没面子、愤怒,心理比较脆弱。
而敢于拒绝的人,通常自我价值感比较高,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有清晰的自我边界。

明白别人有请求的权利,自己也有拒绝的权利;心中有底线,知道自己什么能接受,什么不能接受。
只有懂得拒绝的人,才能收获良性、稳定的友谊。
让孩子学会对别人说“不”,也学会能坦然接受别人对自己说“不”,是让孩子社交中学会的一项重要能力。


家长需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那么要如何教孩子学会拒绝呢?家长首先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
首先,无论让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只依照家长自己的想法来、强迫孩子做他不喜欢的事情,在非原则性的事情上,可以多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同时,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允许孩子说“不”,慢慢引导他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要求他听话、顺从。

此外,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家长也可以采取拒绝的态度。要让孩子在生活体验中明白拒绝的是“事情本身”,而不是针对某个人的。
最重要的是拒绝的方式要正确恰当。
要告诉孩子:不要担心别人因此不喜欢你了,也不必因为被别人拒绝而难过或觉得没面子。


让孩子学会礼貌、友善而坚定地拒绝
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家长们需要告诉孩子合理地拒绝别人,不是无礼的行为,是对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尊重。
这样做不仅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对拥有健康友谊的一种保护。
否则,孩子可能怕别人生气而不敢拒绝隔壁邻居递过来的食物,可能怕不再被朋友欢迎而跟着他们一起做自己不喜欢、不认可的事情。
帮助孩子掌握更好的拒绝别人的方法,注意说话方式,语气不要太冲,不让别人感到尴尬,自己也不会感到愧疚。

比如自己很喜欢的书,不想借给别人,就明确告诉他:“我也很喜欢这本书,所以舍不得借给别人。我跟你说在什么地方可以买到。”
委婉一点,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说明拒绝的理由,试着让别人去理解,不仅是对自己的尊重,这样的真诚相待,更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想培养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孩子,教孩子学会拒绝,这一课不能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