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为啥恒久远?《羊脂球》读后感
能把故事写出来本就不易,能把故事写得让人读过后恍兮惚兮则更难,而让故事脱离时间与文化场域,代代相传,真是高手才能做到。
莫泊桑就是这样一位写故事的高手,他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浓缩成一篇篇小说,传到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青年的手上。于是便有了此文想聊聊的内容,为啥故事能够流传至今至未来。
照说故事是人类文明的传递,以故事可以晓百事通人情,自然有流传的必要。但是为什么,诸多实效性极强、题材具有鲜明到地域色彩的故事仍然为不同时空中的人们所喜爱?仅仅是猎奇好事之心态所致吗?
我想,故事之所以流传甚广,读者的求知求识之欲尤为关键。求知者,故事精炼人类经验之故;求识者,人类以经验判别现实世界之所需也。知者可随时空变化而变化,如交游宴饮之礼节,今已淘汰;识者则脱离时空之限,超乎种群之上,一切人类皆需要(太过理想的说法,没顾及价值观的更替)。
以《羊脂球》观之,读者何以见得马车上的贵妇、商贩、修女的丑恶?《月光》中神父如何旁观到了玄妙的爱情?青年修士为什么因新生命而哭泣?我想,正是这类情感提升了人类对于自身及种群的认识,让故事拥有了恒久流传的力量。
因这种情感,中国现代有了小说新民的说法,也因这种情感,读者可关照自身及社会,甚至重建自己的五感。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关注生活的小人物,关注一个个细小的生命,也关注这些细小的生命转变的机缘,演绎情感产生的动机,因而能让一个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青年笑之叹之。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