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面儿护国寺遗存(中)
护国寺小吃店如今在北京哪哪儿都有的,但我一有机会,还是会去护国寺街的老店去吃。对我来说,护国寺这个地方儿,跟吃联系的很紧密,不光是护国寺小吃这一家店,在它的东边路北,原来还有一家小吃店叫合义斋,也是卖传统的老北京小吃。好像是上大学的第一年暑假吧,我跟于大爷还有两个女同学一起去逛胡同,当时我们这个组合还经常一起出动,现在回想起来也是挺奇怪的,我们真的都很单纯,在那20岁还没出头儿的年纪,并没有什么曲折的故事,都是哥们儿弟兄的友谊。记不得那次是不是去恭王府了,反正回来时,是顺着护国寺街从东往西走的,那是我第一次去合义斋,后来应该是带老妈去过一次,如今合义斋搬家了,不知道去了哪里。
出合义斋再往西走不远,就是护国寺小吃店的老店了,应该是2013、14年吧,有一次我跟老吴去三里河那边儿去看二手房,那是帮领导的领导的忙,去给不知道什么领导家的亲戚去看房子。中午寻么着去哪儿吃饭,后来就来了护国寺。因为是工作日,又不是饭点儿,所以其实客人并不多,我俩在二楼快吃完的时候,一层基本上没人了。印象深刻的是,当时还坐在一层吃面茶的一个大娘,一大碗面茶吃得见底儿之后,捧起碗来,恨不得将整个儿脑袋扎进碗里,玩命的舔啊舔啊,我当时觉得这人可能有点儿什么毛病,精神大概不太正常,但这么多年后,如今再回想起来,也许可能是当时想夸张了,吃完了面茶舔舔碗也不是不可以嘛,也许这是一种我并不知道的老传统?民间的掌故,有时候是挺匪夷所思的。
出护国寺小吃店,再往西不远就是街口儿了,这个路口的西北角,还有一个老店叫做桂香村。好像老爸曾经跟我说过,这个店面很老了,为数不多的还保留着“前店后厂”格局的点心铺,(北京话原来管点心叫饽饽,而现如今,饽饽铺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是干嘛的了)。这次去护国寺,发现在人民剧场的对面,星巴克的旁边儿,新开了一家饽饽铺,说是新开的,但打的可是怀旧牌,可能人家真的是个重开张的老字号,但我实在是没听过,也没记住叫什么。门脸儿前面圈出来一块儿地儿,有桌椅、阳伞,也是个咖啡店的感觉。服务员端出来的,是一个个的小碟子,小碟子里码放着精致、小巧的饽饽,边儿上还有一杯柠檬水。我跟莹进店看了一眼,扭头就出来了,也不是贵的没边儿,就是这个劲儿不对,心里想,这门前伞椅之下坐着的列位,板儿定没一个是本地人,姆们在吃点心这个我事情上,也要精致和讲究,但更透着实在,没有轻飘的小资气质。
护国寺这块地方如今还是这么繁荣,这么火爆,这可是让东边儿的隆福寺羡慕的要命,“恨”得牙根儿痒痒。其实,护国寺和隆福寺这两个地方,在晚清和民国时,都是京城最繁盛得庙市,看记载上说,护国寺每个月初七初八都是有庙会的,这庙会起始的年代无可考,但至少在乾隆年间就有了,也许我们的和嘉公主还偷偷儿的跑来过,也说不定呢。

说到了这儿,咱们往正题上切吧。来先上图。

来了这么多次的护国寺街,吃了那么多回的小吃,也有过那青葱岁月的记忆。但这回是我第一次见到护国寺硕果仅存的——金刚殿。是我第一次与金刚殿打了一个照面儿。
这是一个面阔五间,进深两间的,单檐歇山顶,黑瓦绿剪边儿,无廊无厦的大殿。
虽然不清楚原来鼎盛时期的护国寺到底多大的规模,但只要打开百度地图,就可以从周边胡同的名称、格局和走向,看出这寺庙大致的四至范围。

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六卷第2期中(出版于1935年12月,一·二九运动的同年同月),刘敦桢的文章里,可以了解到,当时还保存着的,比较完整格局的护国寺到底有多大?那是一个拥有前后十层院落的大寺庙,同时还在京畿各地有诸多庙产。护国寺在鼎盛时期绝对是北京数一数二的大庙。

但现如今,仅剩下金刚殿孤零零的站在这里,好像是一个被抄了家、没收了财产,但没有被赶出家门去的老太太,和周围的后生们挤在一起,从楼间缝隙当中,可以瞥见一些护国寺街上南来北往的过客,在自己心中延续着护国寺庙市的荣光。

聊到这儿,真的该让今天的“主角儿”出场了,也就是我们看到的那个护国寺遗存——位于金刚殿西北方的廊庑,就是下面照片里的这排破房子🏚️。


让我来说说,为什么我看到这一排破房子眼前一亮,因为它给了我好几重的惊喜,还伴随着困惑。
首先,当我走在护国寺北侧的百花深处胡同,和护国寺西巷的时候,我就一直在留意有没有高大的屋顶出现在视野里,因为之前对护国寺几乎无了解,就盲目的期盼可能会有什么遗留下来的大殿。
这一排破屋子是在护国寺西巷以东,也就是据推断这排屋子的位置是在院落以里的,但是不是护国寺的老建筑,不得而知。从照片上看,这里拆之前就是大杂院,如今被拆迁得这么乱七八糟了,但光是看梁架的木头,谁都能看出来,这房子有年头儿了。
再一看,屋顶是灰色筒瓦的,筒瓦是屋顶的瓦里面规格最高的一种,再仔细一看,看到了屋檐处的瓦当和滴水,这两个构建隐隐约约的是绿色琉璃瓦,这让我一下子很惊喜,这琉璃瓦基本可以确定,这破房子是皇家“敕建”的了,那就是护国寺的老建筑无疑了。根据这排屋子的位置,还有外形,我觉得应该是院落西侧的廊庑,或者叫廊房,是院落周边的一圈群房。

再往北走一点儿,快走回到百花深处胡同的时候,又有一段破屋子,这里是个拐角,屋顶和房屋都是一起拐了一个弯儿,从南北向,变为了东西向。在这里,我又看到了另一个惊喜,屋顶之下,梁架之上,居然有斗拱!
中国的古建筑,都是砖木结构的,承重的结构是木框架,砖石只是起到了遮挡和分割的作用。木结构的建筑,可分为两大类,大木大式和大木小式。粗略的说区别,大木大式建筑都是宫殿、官府、坛庙的大殿,体量一般很大,并且施加斗拱。大木小式建筑,主要是大式建筑周边的次要建筑,以及民居,一般没有斗拱。
而这个廊庑的房檐下出现了斗拱,应该是及不常见的,这更加说明了,虽然是群房,但建筑挺别致啊,又是琉璃瓦,又施加了斗拱。我进一步仔细观察斗拱和梁架,斗拱因为位置的不同,一般分为三种,在柱子头之上的叫柱头拱,在柱子与柱子之间的阑额上的叫做柱间拱,也叫补间辅作,而在房屋屋角的是角拱。这排廊庑是卷棚脊硬山顶,没有角拱,柱头拱和柱间拱都是一样的形制,即一斗三升,在一个座斗上,承托一个令拱,上加三个散斗,没有华拱,只是伸出来一个耍头,耍头的样式是卷云纹的。(此段对于斗拱的描写有误,照面护国寺遗存(下)中有更正。)

柱间拱是四个。柱子看上去有微微的收分,但不明显,在柱头的地方也没有卷刹,平平的切掉的。
看到这儿时,我看到了柱头的大斗(栌斗)是直接放在柱子的顶端的,在大斗和柱头之间,没有普拍枋。这种做法在我先前看过的介绍大式建筑发展变革的资料中,属于很古的一种做法,五台山的佛光寺和南禅寺这样的唐代建筑才是这种做法。宋代、辽代、金代,元代,明代、清代一般都有了普拍枋这个东西,但明显这个廊庑不可能是唐代的啊,这是我的疑惑。但我仍然希望,因为有这个特征,这个建筑会更古老一些。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