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十年 《李渔正传》(九) 》陈再明21、5、30
《 杭州十年 》
李渔乡居生活是写意的,从他取号"笠翁″,和赋《忆王孙》词,便可看出他此刻愉快的心情。词曰:
不期今日此山中,实践其名住笠翁。
聊借垂竿学坐功。
放鱼松,十钓何妨九钓空。
顺治八年(1651),李渔四十一岁。这一年,浙江大局已定,清政府的统治渐趋稳固。李渔卖掉自己悉心营造的″伊山别业″,举家移居杭州,他在杭州一住十年。他在卖掉″伊山别业″时,曾写过一篇《卖山券》,发了一通妙论,翻成白话文,则说:
金钱可以买去木石,却买不去旧主留下的文名。我李渔曾写了许多″伊山别业″诗,收在《诗集》里,流传远近。日后有人游伊山,说这就是″李子之山″,你这个新主人不生气吗?、、、
李渔搬到杭州去定居,是他生命史上最大的一个转捩点,从此走上以创作、出卖小说、传奇、诗词文赋和戏曲演出为营生手段的道路。往日母亲在世时,曾陪母亲游过西湖,她曾在舟中指着岸上居民,感叹地说:″这些人住在湖边,前世怎么修来的!″观在,老母早已离开人间,而李渔一家却真的来了。
李渔初到杭州,开始的一段时间,过着走投无路、食宿无门的流落生活。据说,有一天他在杭州官巷口看到一张抚台的启示,征集为天子南巡而建造御花图的设计图。他花了七天功夫,制作了一个模型送到抚台衙门。这模型是用竹头、麦杆、磁土等做的。巡抚看了,连声称好,赞不绝囗。从此,李渔得到巡抚的赏赐,在杭州定居下来。
李渔在杭州置了一所住宅,营建起″武林小筑″,欠了一些债。他亲眼看到这个复甦的都市里,从豪绅士大夫到一般市民,对戏剧、小说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完全可以在这方面大显身手,干一番惊人的事业。他住在杭州这段时间,发挥了他的才华,所写的诗、词、古文、赋、曲都很优美,文思又快,逐渐建立了文耕的基诎,跨出了走向创作生活的第一步。
李渔的文名渐盛,到他四十五岁的时候,已经相当有名气,当权的官绅、各地的名士文人,都要和他攀交结识,因此结识了许多朋友;如沈丰坦、汪诲谦、胡彦远、严灏亭、黄媛介、曹尔堪、徐周道、包冶山等官绅人士,尤其认识当时在杭州做推官(掌理刑狱)的纪子湘,后来成为深交的朋友。
另一方面,李渔与名士文人的交往也过从较密,他透过清初文坛上颇有盛名的丁澎的介绍,结识了″西冷十子″:丁澎、陆圻、柴绍炳、毛先舒、孙治、张丹、吴百朋、沈谦、虞黄昊、陈延会。丁澎与李渔早在婺州时已结交,两人意气相投,有《扶荔堂集》等书传世。毛先舒和李渔的私交甚笃,毛先舒与毛奇龄、毛际齐名,时称″浙中三毛,文中三豪″。陆圻是清初有名的诗人,顺治十八年吴兴、庄廷珑私修明史,发生了轰动全国的"明史之狱″,死七十余人,陆圻也被株连,后幸释,出家为僧。
此外,著名文人学者与李渔私交较密的有杜濬与王左军。杜濬,入清不仕,与余怀、白梦鼐齐名,时号“鱼肚白″(余、杜、白),杜濬曾为李渔的《无声戏》、《连城璧》、《十二楼》、《凰求凤》作序。王左军,乐隐不仕,长子王安节与李渔赋诗赏月,往往与共。安节为李渔的《闲情偶寄》作评,李渔为安节的《芥子园画传》题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