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静传统木作博物馆“榫卯技艺”非遗文化走进校园

2021年5月21日下午,经上海民盟同舟公益基金会“两厘米”专项接洽,上海真静传统木作博物馆工匠彭俊发师傅、博物馆公益志愿者杨璐曦到浦东新区三林中学给学生们讲授传统木作知识。

▲彭师傅在学校老师陪同下参观校园内建于民国时期的“芳菔亭”

▲三林中学内建于1935年(民国24年)小礼堂

▲上海真静传统木作博物馆“榫卯技艺”非遗传承人彭俊发师傅(中);博物馆公益志愿者、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建筑保护专业在读研究生杨璐曦(左);三林中学科技总辅导员檀鲁镔老师(右)
各位师生前往校内博问楼演讲厅聆听讲座,大家对此倍感兴趣,原定50人的小讲座,共计200余师生前来,演讲厅内座无虚席。

▲彭师傅在给同学们讲解传统榫卯结构
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工匠们使用传统木作工具刨、锯、钻制作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床、桌、椅子、柜子等家具,以及水车、犁、耙、风箱等农业生产工具;还可以制作桥梁、房屋、运输的车辆等,甚至打仗使用的登云梯、弓箭等兵器。所以,在古代,木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生产力,反映老百姓生活水平,展现出国家的实力(桥梁、房屋、运输的车辆),甚至还关系到军队的战斗力。(参考文献:《墨子·鲁问篇》记载:“公输自鲁南游楚,始为舟战之器,作钩绳之备,楚人因此垂败越人。”《墨子·公输篇》记载: “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彭师傅在给同学们讲解传统木作文化
榫卯结构凝聚了中华文明的智慧,它利用材料本身特点,自然连接,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更是结合了逻辑、数学、几何、美学、物理、三维立体、力学等原理,在物理性、科学性、灵活性、逻辑性、功能性达到完美统一,举世闻名。榫卯结构智慧,从航天飞机到高楼大厦、汽车再到我们生活中的家具、瓶瓶罐罐日用品等,无处不在。
照片、视频:杨璐曦(博物馆公益志愿者、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建筑保护专业在读研究生)
编辑、核稿:曹恬玥(博物馆公益志愿者、上海商学院大学生)